当前位置:首页 > 休闲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的不動明王:對佛教不了解的人,就沒辦法欣賞佛教藝術嗎?

文:巫佩蓉

關注這個部落格的美國沒辦讀者,很可能對藝術有些興趣吧!大都的不動明的人「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會博「不動明王」,物館王對哪個詞更吸引你呢?The佛教法欣 Metropolitan of Art或許是到紐約的旅人必訪的地方,但是不解,你是賞佛術嗎否會到那裡欣賞佛教藝術作品呢?這篇文章,不是教藝要介紹某件作品,而是美國沒辦想和讀者一起想想一些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大都的不動明的人,當我們看到一件置於美術館中的會博「像」,誰來決定這是物館王對「佛像」還是「雕塑」呢?第二、假若對佛教不了解的佛教法欣人,是不解否就沒辦法欣賞佛教藝術?如果這個人也「欣賞」佛教藝術,他到底欣賞了什麼?第三、賞佛術嗎對於亞洲人(不一定是佛教徒,但多少接觸過佛教文化),和世界上其他地區的人(佛教不普及的區域)來說,觀看佛教藝術的方式是否不一樣?

1Photo Credit: 不動明王像,十二世紀,高162公分,大都會博物館

我想先請各位上網看一段2分鐘左右的影片,連結請點此。

你也可以先找到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官網,再搜尋82nd-and-fifth系列短片,編號59。影片的大標題是stubborn,固執,說明者是Sinéad Vilbar,攝影者是Paul Lachenauer。影片還有一個小標——「Fudõ Myõõ (Achala-vidyãrãja), Heian Period, 12th century,Japan」。

然而,對英文或中文讀者來說,這段標示都不容易懂:Fudõ Myõõ,是「不動明王」的日文發音,o上面的記號表示要發出長音,Achala-vidyãrãja則是梵文名,Heian Period是平安時代(794-1185),平安時代很長,博物館認為可以更明確地標為西元十二世紀,日本作品。

e89ea2e5b995e693b7e58f96e795abe99da2-25Photo Credit: 82nd-and-fifth系列短片Stubborn / Sinéad Vilbar 00:20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不動明王像

假若你看了這段兩分鐘的影片,或許會覺得,影片的旁白似乎比小標還容易懂些。大致摘要如下:這尊像名為Fudõ,不動(immovable)之意。看來相當嚇人/可畏,但仍然對你有吸引力。雖然強壯,但是圓圓的肚子讓這個雕像有點像個固執的五歲小孩。斜視的眼和突出的尖牙,讓人安靜下來。供奉這類神祇的寺院會舉行一種燃燒東西的儀式,來去除不潔。他所持的劍用來斬斷冗物,繩索則可擒捕阻礙佛教之人,這也可能指的是個人內在的戰鬥。

試試看著這尊雕像冥想,感受這尊像的身體具有張力之處,穩定之處。我喜歡想像自己就在這尊像的分子之中,經歷過此像原來所在的九品寺(寺院已經不存)之過往。在他所站之處與我所站之處之間,經歷過的一切彷彿仍然存在。

為了討論,我勉強作出以上摘要。影片的旁白有字幕可選,但英文、中文、日文的字幕,用字有微妙的差別。旁白者使用的英文夾雜不少口語表達,而中、日文字幕則選擇較典雅的字詞。

作為一位中文讀者,不知你對這段影片的感受如何?假若你曾經接觸過佛教藝術,是否贊同這樣的介紹方式?也許一開始會不以為然,覺得旁白者只是隨興說說,但仔細想想,圖像學、風格、像的歷史,影片都提到了啊!雖然並沒有引出了某一佛教經典「右手持利劍,左手持罥索,作斷煩惱之姿」之語,但確實以口語說明了像中持物的特色。

當我聽到影片說持劍cut right through the crap時,愣了一下,畢竟cut the crap是一個稍嫌粗俗的表達。我好奇地轉成中文字幕,螢幕上寫著「切斷冗餘之物」。好吧,以中文寫作的人可以稍微安心。

另外,旁白者說的燃燒東西以去除不潔的儀式,就是「護摩」。用維基百科查一查,就會增進理解了。嗯,也有可能因維基上提供了太多專有名詞而增進不解。以我自己的觀察,無論是中文或日文介紹佛教藝術的推廣性文章,專業用語用得很多,但英文書寫的介紹則似乎有刻意避免的傾向。

作為一個在大學中教授日本美術史的老師,我遇到的學生中,一開始就對佛教藝術感興趣的,比例頗低。開學第一堂課,我會發下課程大綱,並清楚地說明這門課與佛教藝術有關的作品比重很高,畢竟這是日本古代藝術的主要內容。我可以看到某些學生表情變得有點失望。接著,我會選擇放映一些歐美博物館的短片,比如這一段,並且提醒,觀看佛教藝術的方式,或許和他們預想的不太一樣。

學期末時,意見調查,不少學生表示這門課改變了他們的看法。有些同學覺得自己以前根本不想去看與佛教藝術有關的作品,總覺得那是個很專門的領域,年輕人不容易產生共鳴,但上了一學期的課之後,多元的觀看方式增加了他們去看佛像的意願。不過,也有部分的同學還是不太習慣,覺得用一般的語言去分析佛像的特色,怪怪的。

對於小孩子來說,又會怎樣「欣賞」佛教藝術呢?這尊不動明王像,可說是大都會博物館「主打」的作品之一,在為小朋友設計的網頁#metkids中也出現了。用explore the map(搜尋地圖),可以找到富有童趣的簡圖。這個好大的圖中,某些標有點點的作品,可進一步點選,看到原作照片及其他介紹資料。由此點選watch,則可看到一段小朋友自己製作的短片,由這尊不動明王像啟發(#MetKids)。

4Photo Credit: #metkids中explore the map
5Photo Credit: explore the map中不動明王像

2分鐘左右的短片,先出現這尊十二世紀的不動明王照片,接下來是一段類似卡通的短劇。在碩士班課程中,我曾和同學們一起討論過這段短片。我們討論的主題是,這是否是一個成功的博物館推廣方案?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