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一喬(Camille Chang)
記得剛接觸葡萄酒的葡萄時候,就被教育「聞軟木塞」這動作有多麼不得體。酒品酒師建議當時是飲文以「餐桌禮儀」為題採訪一位前輩,對方特地引述了某大老的化中文章,內容大致的聞軟聞聞意思是:「眼看就能一親美女芳澤,何必特地先去聞她脫下來的木塞絲襪?」
先聲明,前輩以此為例的實現用意,是多侍為了說明葡萄酒品飲文化中的種種「眉角」;尤其是上高級餐廳點用單瓶葡萄酒時,侍酒師在完成一連串行雲流水的客人開酒動作之後,總會慎重其事地為你呈上剛取出來的葡萄軟木塞,這樣一來,酒品酒師建議可能會讓你覺得不拿起來聞它一下,飲文幾乎有點對不起自己。化中然而,聞軟聞聞這卻不是木塞這個由來已久的「儀式」的初衷。
依照各路專家說法,這個動作真正的用意有二,其一是讓顧客為酒款驗明正身,其二則可確認酒款的保存狀態如何。
反對派:「聞了也是白聞!」
在法定產區制度尚未建立前,葡萄酒界曾經歷過一段劣酒混充名莊酒、「貍貓換太子」、跨產區調配增加酒體、任意加糖提高酒精度的混沌時期。
即便是到了現在,要判定一支名莊酒是否有偽造嫌疑,軟木塞都扮演著關鍵的角色:檢查酒塞是否有重複使用的痕跡,以及其上烙印的酒莊名稱、地塊與年份是否與酒標相符,只是最基本的方式。
所以,儘管如今大多時候,這都有點流於形式,但當你拿起侍酒師擺在銀色小碟子上的軟木塞時,按「禮」你應該做的是對照一下上面的資訊是否有誤,然後再觀察軟木塞的狀態如何,是否太濕太軟或太乾太脆,如果出現這兩種情況,那麼這支酒可能品質堪虞。
當然,只是「堪虞」而已。在實際嗅聞和試酒之前,這些都還停留在判斷與推測階段。所以,就算你對著酒塞什麼都不做,等到用餐結束後才想起來可以留做紀念,或是揮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也完全沒什麼問題。這也是許多專家對「聞軟木塞」這個動作嗤之以鼻的原因:軟木塞聞起來大概就是櫟樹皮,或頂多是殘留的酒窖氣味罷了,聞了也是白聞。
可是,等一下!為什麼到餐廳用餐的時候,會看到侍酒師在開瓶後先聞一下塞子?某些業內人士甚至還鼓勵讓客人也聞聞看,這又是怎麼回事?究竟,除了將它歸類為忍不住去擠青春痘的「手賤」壞習慣,聞軟木塞是否仍有其意義和作用存在?
贊成派:「根本免費版TCA酒鼻子!」
儘管科技日新月異,全球的葡萄酒仍舊有一定比例(大約在2%以上、10%以下這個區間)會受到「TCA」所污染。
TCA 的全名是2,4,6-trichloroanisole,那是一種化學物質,除了軟木塞,也可能經由橡木桶或是在釀造程序中的其他環節感染,使酒失去果香、變得晦暗乏味並產生異味,不過罪魁禍首仍以酒塞最為常見,因此有這類問題的酒也被形容為corked、corky。
過去一年內,個人就至少遇到兩瓶,每一次我都在第一時間嗅聞的時候就發現不對勁,但同席的朋友未察覺任何異樣的也大有人在。
這並不單純是品飲者經驗豐不豐富、嗅覺靈不靈敏的問題,而是與軟木塞污染的輕重程度、異味濃淡的變化莫測還有酒款本身的品種、釀造風格和酒齡等等,都有很大的關係;更遑論有的人生來就無法容忍那種發霉地下室、濕紙板、淋濕狗毛味,有的人卻全然不在意,甚至甘之如飴了。
想要更迅速敏銳地辨識出來,除了用酒鼻子(Nez du Vin,有專門針對缺陷氣味設計的香氣瓶)練習,或是在雨天遛狗時多吸幾口你家毛孩的濕毛,還有沒有什麼方法?眾多侍酒師和專家們的建議,正是聞軟木塞。
因為既然是軟木塞污染,那麼這味道在始作俑者的塞子上肯定更濃一些,也就是說,聞塞子比起聞酒甚至喝一口,通常更容易在一開始就偵測出來。若是在餐廳裡,這也能避免你落入試酒後明明點頭確認過,後來又把侍者叫來客訴的窘境。(當然,酒如果真的有問題,也只能硬著頭皮反應啦!)
誠然,軟木塞有怪味未必代表酒一定出問題,但其「命中率」還是頗高的,更可以作為一種酒塞與酒質、侍者與顧客之間再次確認的依據。另外,經常去熟悉各種軟木塞的味道,還能當作對 TCA 辨識能力的一種鍛鍊。
拜託,現在都21世紀了,只是聞個軟木塞而已,真的無傷大雅,酒逢知己、喝得開心才是重點。所以,下次看到你對面的酒友或侍酒師,對你聞塞子的舉止面露驚愕、不以為然或甚至翻白眼的時候,你知道怎麼曉以大義了吧?
更多《Wine If》文章
- 食慾之秋 當季美食與夏迪傳奇系列揭開秋日饗宴序幕
本文經Wine If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延伸閱讀
- 拋開你心中的軟木塞情結吧!金屬旋蓋也能完整保存葡萄酒風味
- 軟木塞掉進葡萄酒瓶裡了……這酒還能喝嗎?
- 酒體強健、有肌肉感?這10個經常聽到的品酒詞彙,真實含義是什麼意思?
TNL溫馨提醒:「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