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當移工Latifah與阿嬤相遇,整個家族都來協助:「希望她把中文帶回印尼」

2020年2月,當移帶Latifah第一次從印尼來到台灣;在雲林一幢透天厝裡,工L個張家也迎來他們的與阿遇整印尼第一位移工。對新手雇主而言,嬤相與陌生外國人密切相處、族都助希中文合作,來協充滿未知與不安。望把中文溝通不順、當移帶個性習慣不合,工L個也需要長期的與阿遇整印尼調整適應。衝突與挑戰是嬤相必然,而這個家庭告訴我們,族都助希中文磨合沒有速成,來協最好的望把答案,只有耐心的當移帶理解與陪伴。

勞動的手

那雙手在工廠捲過毛巾,撿過資源回收,挑過堆肥到街上賣。四處遷移打工,養育起一個家庭。工作的空檔,一雙手合十祈禱,每日早晚拜拜。幾十年來,照顧他人、虔敬神明,成為丟不掉的信念。糙硬溫暖的雙手,善於給予,不習慣承接。

手的主人,今年93歲。

張家阿嬤坐在寬敞的木椅裡,爬滿歲月的掌心,握著另一個人的手——Latifah坐在阿嬤左側,兩雙勞動的手,一老一少,安靜地牽住彼此。

去年年初,Latifah走進張家,和阿嬤、阿嬤的小女兒Aki成為家人。每天早上6點,這雙手起床準備早餐、攙扶阿嬤到神明廳拜拜,展開一天的家務:打掃、拖地、洗衣、做午晚餐、幫阿嬤洗澡⋯⋯。晚上阿嬤在臥房裡看電視,Latifah在一旁陪伴,一天的工作,伴隨阿嬤闔眼入睡而結束。

GWC6037Photo Credit:One-Forty
每天在同一個屋簷下生活的Aki、阿嬤、Latifah(由左至右)。

照顧別人大半生的阿嬤,或許沒想過有一天,會有另一雙陌生的手,來到家中照顧自己。

長達7年的拔河

採訪當天是週日下午,張家的客廳坐滿了人。阿嬤的女兒女婿、外孫女與曾孫女,紛紛在假日回來,橫跨四代的家庭,團聚在阿嬤身邊。「我們都是從小被她(阿嬤)照顧到大。有時候覺得不要回來,她們也可以少煮一些、不用那麼累。但不行!她一直打電話,堅持要全家一起吃飯。」

跟One-Forty聯繫的張小姐,是阿嬤的孫女,幾乎天天帶家人來探望阿嬤,和Latifah的互動也密切:「照顧別人,對阿嬤而言是很重要的價值。即便到現在,她還是把很多家裡大小事放在心上:每個月電梯維修工人的工資會先準備好、每天開冰箱看看買了什麼東西⋯⋯。所以過去說要聘請移工,她會跟妳家庭革命的!她覺得這些都可以做、不需要有一個人來照顧她。」

Latifah到來之前,家中只有阿嬤跟Aki兩人同居,三餐、清潔都由Aki負責。阿嬤年屆80之後,依然喜歡騎著腳踏車在外頭晃,給年幼的曾孫女買個麵包、到隔壁空地種菜;門外長長的街道,曾經也是阿嬤一雙手、一根掃把維持整潔:「有時候同事傳照片給我看:『恁阿嬤閣在掃土跤!』」張小姐笑著說:「她是非常熱心的人。鄰居出遠門,她還幫忙收信件、倒垃圾,跟街坊的關係非常好。」

然而Aki也表示,隨著年歲漸高、身心出現退化跡象,越來越多危險潛伏在阿嬤獨處的白天裡。「平常我們都要上班。有時候她在家煮飯,瓦斯會忘記關,要她別煮飯,又會有一些爭執。」年老之後,阿嬤也不適合長時間走動、站立,移動速度緩慢,走在人車疾馳的馬路上安全堪慮。然而風險無所不在的日常裡,沒有一個人守在阿嬤身邊,留意她的安危。

「真的都是安全性的考量。如果有一個人能陪在阿嬤身邊、幫她打理一些家務,我們也希望能讓阿嬤多去外面走走。以她的年紀,也確實需要一個人來照顧她。」

GWC6016Photo Credit:One-Forty
GWC6043Photo Credit:One-Forty
週日下午,橫跨四代的家庭,回到阿嬤身邊。後排左起:張小姐,阿嬤的大女婿、大女兒,張小姐的女兒。

張小姐回顧,從阿嬤85歲左右,家人們開始向她溝通聘請移工的事。但阿嬤一方面好強,另一方面想到跟外國人共同生活、無法溝通,一直強烈排斥。直到兩年前,Aki因意外事故跌倒骨折。靜養期間,原本貼身照顧阿嬤的責任,突然無人承擔。阿嬤發現身邊子女的困難,才終於妥協,答應請移工來到家中。

GWC6208Photo Credit:One-Forty

剛好Aki身邊友人家中有移工照顧中風的母親。長輩有照護需求的台灣人互相交流,介紹仲介給彼此認識。Aki在仲介提供的名單中,看見Latifah曾在阿拉伯有過家管經驗,與家中需求相符;線上面談之後,也覺得Latifah看起來純樸、合意,決定與仲介簽下合約。

經歷長達7年的拔河,張家迎來她們的第一位移工。

母親與母親

於此同時,一個母親正要離開生病的丈夫、兩個成長中的兒子,從印尼飛來台灣。

與許多移工相同,來台灣之前,Latifah有段時間全職在家照顧孩子與長輩;丈夫生病之後,無人負擔家計、在印尼也找不到條件好的職缺,她決定受訓來到台灣工作。張小姐回憶當時跟Latifah一起和印尼的家人們視訊:「看到她母親跟她的先生一起住、有兩個孩子,老大就跟我們家這隻一樣大,」張小姐指著坐在Aki身邊的小女兒:「我是用一個母親的身份,看待另一母親的角色,可以理解Tifa來到這麼遠的地方工作,都是希望家人能得到照顧。」

Tifa是他們平常稱呼Latifah的方式。共感移工的人生背景,張家在Latifah來台之後,花許多心思讓這位新成員融入家庭:高雄的三女兒寄來大箱印尼零食;在桃園讀大學的曾孫用Google翻譯寫一封印尼文的信,感謝Latifah的幫忙。

第一次發薪水的時候,張小姐才知道移工來台灣,都要支付高額仲業費。剛到台灣的9個月,Latifah領薪水的隔天,仲介會前來家中收費。張小姐看著Latifah一雙手數著鈔票,辛苦工作一個月,卻只能拿到實際工資的三分之一:

「我想到以前阿嬤給我零用錢,手中也是這樣數著到處打零工賺來的薪水。看到的時候我都很不捨,每次都很不想跟阿嬤拿錢。」

GWC6066Photo Credit:One-Forty

薪水被抽成之下,Latifah不計昂貴的匯率,堅持每月將微薄的工資寄回印尼家中。體恤Latifah的辛勞與節儉,張小姐時不時帶她到附近夜市買一些小吃,希望移工一個月的努力,還是能有一些小小的回饋。

伊有伊的神

文化環境不同,生活上仍有許多部分需要互相溝通妥協。Latifah剛來台灣時,張家發現她煮完飯、端菜上桌後,總一個人端著碗到角落吃飯。但一家人在一張桌子吃飯,是阿嬤幾十年來的堅持:「在她的認知裡,絕對不會覺得『這個人是移工』,來到這個地方一起生活,對她而言就是家人。所以每次吃飯一定叫:「Tifa!Tifa呢?」去年穆斯林齋戒月,Latifah整個白天不進食,阿嬤看得更焦慮:「叫伊食飯伊是按怎攏無愛食飯?」身邊的人向阿嬤說明穆斯林的齋戒習俗,但阿嬤年紀大,聽久了忘記,還是無法理解。許多溝通,仍在進行中。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