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玉川真里
不讓自己得到「過度體貼」的誰讓說好病
聽見陷入憂鬱狀態、或是總先自己遭受打擊而失去動力的人談起心路歷程,我總覺得這是不讓「過度體貼」的病,或者是得到的病「頭腦太好」的病。凡事以對方或周遭的過度人為優先,把自己的體貼需求擺在第二位,這就是誰讓說好「過度體貼」的病。
他們下意識注意別人的總先自己狀況,簡直到了過剩的不讓地步。總是得到的病心想「這個人和那個人現在好像都很辛苦,我一定得更努力才行」,過度於是體貼積極地處理任何事,但由於過度勉強自己做能力以外的誰讓說好事,才會導致身心俱疲。總先自己
前來諮商的不讓個案當中也不乏成績名列前茅、擁有高學歷的人。他們有能力綜觀全局,因此總是為了改善現況不遺餘力。
但總有些事情單憑自己一個人是無力回天的,加上他們凡事總是隱忍在心,把該說的話往肚裡吞,無法採取任何行動,卻只能不停地耗損自己,讓他們開始覺得自己毫無用處,於是逐漸發展成憂鬱症狀。
有些女性明明已經累得精疲力盡,卻說著「要是我不努力做飯,孩子就沒東西吃了」,也是類似的情形。
即使建議她們「把錢拿給孩子,他們就會自己去買東西吃了」,她們也會認為:「這樣不好,小朋友會營養不均衡……」,而無法妥協。
這類型的人不但懂得自己查詢食品營養的相關知識,同時也會努力親身實踐,其實是非常聰明的人。
另外有些案例則是由於創傷經驗、或是對於將來可能發生的事過度焦慮等,在兩、三種因素同時作用之下,導致他們失去動力。
無論是上述哪種狀況,只要釐清「現在自己能做的事」,就能找到解決的線索。
面對無法改變的現實
容易煩惱、消沉的人,通常也容易覺得自己「這個也做不好、那個也做不好」,對於無法做到的事特別敏感。
期待什麼都不做就能改善現狀,或是希望找到能完全逃離討厭狀況的方法,也是容易陷入煩惱的特徵之一。
當自己想做的事、懷抱的期望與現實之間有所落差,煩惱便因此產生。
無論是什麼狀況,首先要承認「沒辦法,這就是我」,而不是否定自己,這才是改善的起點。認清現狀之後再來思考:「接下來該怎麼辦?」、「我能做什麼?」
「職場上有個我很不擅長應付的同事。大家一起閒聊時,我不想跟那個人待在一起、配合他們聊天;但又擔心不在場的人會成為大家的話柄,所以不敢離席,因此感到十分困擾。」
如果心裡有這種煩惱,首先必須認清現狀:「我對於無法改變的現實感到煩惱,而且又猶疑不定。」
這一點也不難解決。你可以試著把現狀寫在紙上,或者趁洗澡時自言自語說出來。接著先肯定自己的弱點,告訴自己「有弱點是很正常的」,再去思考「我想要怎麼做」。
試著釐清自己紛亂如麻的內心,思考看看:
「自己最渴望的是什麼?」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可以採取哪些行動?」
「為什麼辦不到?」
「該如何才能辦到?」
「怎麼做比較好?」
逐一向自己提問,並將每項問題的答案細分到能夠採取行動的等級。透過這種方式,我們就可以將「煩惱」轉換為「思考」。
心懷煩惱而向我尋求協助的人,多數都會說「我好想逃跑」、「不知道該怎麼辦」。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他們內心希望「有人可以代替自己解決這件事」,但是沒有人有辦法像變魔術一樣改變現狀。
所以不要在原地煩惱,而是透過思考讓自己擁有採取行動的能力。為了達到這個目標,首先要了解「我有什麼感覺、排斥什麼」,從理解「我想怎麼做」開始。
透過這些步驟,對於無法做到的事特別敏感的人,就能逐漸將焦點轉移到「自己想做什麼、能做什麼」上面。
相關書摘 ▶《誰讓你總是先說好》:找到「自我的根」,別再當個濫好人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誰讓你總是先說好:害怕被討厭而無法說NO?拒絕當個濫好人,別讓過度體貼委屈自己》,時報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玉川真里
譯者:簡捷
無法拒絕主管的要求,
就連同事的爛攤子你也常幫忙接手?
──你就是人太好,才會被予取予求!
臨床心理師告訴你:
你就是太在乎別人,才會搞得自己委屈又心累!
曾在日本自殺率最高的自衛隊擔任心理諮商師的玉川真里,發現絕大多數的諮商對象都是「好人」:他們過度在意他人評價、不斷勉強自己配合,最後身心俱疲,讓自己累出病來。玉川真里同時也發現,只要能適度的「換位思考」,練習以自我思考為出發點,大多數人的心理困境便能迎刃而解。
透過本書,玉川真里與讀者分享如何將「他人思考」轉換為「自我思考」,並成功拯救日本三萬人脫離焦慮與負面情緒、找回快樂。擔心「他人的目光」而讓你心累?翻開本書,你也能跟著玉川真里一起卸下重擔。
「過於懂事又敏感的人,常在人際相處中過度解讀和揣度他人的心意,讓內心太多的小劇場造成自己疲倦又心累。試著把看待事情的思考模式從『他人思考』轉回『自我思考』,就有機會活出真正的自己、不再為人所左右。」──心理勵志作家 李郁琳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