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媒體近來都在報道蘇菲・紹爾(Sophie Scholl)的事跡。若果不是表面對德國近代歷史感興趣,這名字似乎比較陌生。為納到底誰是粹後粹文蘇菲・紹爾?為甚麼會吸引德國主流媒體的目光?
事實上,德國電視台早已經製作過不少紀錄片,勤支講述她的援暗事蹟。甚至在1982年,裡印已經有德國電影《白玫瑰》(Die weiße Rose)。反納較為新的宣白版本是2005年的《蘇菲.紹爾最後的日子》(Sophie Scholl – Die letzten Tage) 她在德國幾乎是家傳戶誦,對抗極權的玫瑰時代女性。在德國每一個城市,蘇菲・紹幾乎都可以找到「紹爾兄妹街」(Geschwister-Scholl-Straße),已經是表面德國文化的圖騰。今年5月9日是為納蘇菲・紹爾的100歲誕辰,在社交媒體Instagram有紀念活動——@ichbinsophiescholl(我是粹後粹文蘇菲紹爾),將她的故事放在當代處境,用智能電話以第一身的角度,記錄她的愛情、大學生活以及反抗納粹的事蹟。活動即時在網上廣泛流傳。
蘇菲・紹爾1921年在德國巴登・符騰堡州(Baden-Württemberg)的小鎮福希騰堡(Forchtenberg)出生,在家中排行第四。父親賀拔・紹爾(Robert Scholl)當地的市長。年約七歲時,蘇菲・紹爾在家中已經表露自己特立獨行的性格,她說道:「我不是最勇敢的,也不想成為最漂亮的,但我卻一直是最靈敏的那個。」(Die Brävste bin ich nicht, die Schönste will ich gar nicht sein, aber die Gescheiteste bin ich immer noch) 1930年中,紹爾一家搬遷到路維希堡(Ludwigsburg),兩年後再搬到烏姆爾(Ulm)。1933年,他們搬到當時的「阿道夫・希特拉街81號」(Adolf-Hitler-Straße),戰後街頭也才重新回復原文「愛嘉街」(Olgastraße)。蘇菲・紹爾很早已懷疑納粹黨的惡行。1939年,二次大戰爆發後不久,她寫信給前線作戰的愛人費茲.哈內格(Firtz Hartnagel),批評戰爭將大部分人的生命置之度外,荒謬的舉動。
她在1940年完成大學的入學試。1941年,她先當了幼稚園教師的實習生;完成實習後,同年10月她便必須參與「國家勞役團」(Reichsarbeitsdienst),為納粹德國在戰爭中作後勤支援。不過,她不並滿足於這樣的生活。1942年5月18日,她在慕尼黑大學註冊入學,主修哲學與生物學。在大學裡,她與哥哥漢斯.紹爾(Hans Scholl)認識了威利・加夫(Willi Graf)、基斯托・普斯(Christoph Probst)及亞歷山大・舒默爾(Alexander Schmorell)。這些都往後著名的「白玫瑰」(Weiße Rose)行動的骨幹。
他們私下宣揚反抗納粹黨的政治行動,印刷反納粹的宣傳刊物,在城市、大學中秘密地宣揚,特別是納粹德國一路戰敗的消息。可惜,正當他們宣傳納粹德軍在史大林格勒兵敗如山倒的消息,他們的行蹤卻被大學的秘密警察發現。1943年2月18日,紹爾兄妹被囚禁在慕尼黑大學的校園。4日後,紹爾兄妹連同基斯托・普斯被判「高度判國罪」(Hochverrat),當日便被納粹處決。蘇菲.紹爾死時年僅21歲。
後來,蘇菲・紹爾的愛人費茲.哈內格回憶道,蘇菲紹爾在他眼中是個普通的女孩,甚至有點弱小與焦慮。不過,偏偏就是她成為了對抗極權的象徵。也許對抗極權的人都不甚特別,大概只需要依照自己本身已經擁有的東西——良知與勇氣。大概也是每個生活在極權社會下,需要謹記的東西。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Alv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