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瑪蒂.蘭妮(Marti Olsen Laney)
為什麼內向者讓外向者感到猜疑?
在美國,心理學內向最必不可少的和外和與就是在孤獨世界中有所創造。——卡爾.桑柏格(Carl Sandburg,誤會美國詩人)
為什麼性格內向者有時候感到自己是心理學內向如此的格格不入(像是太空船降落在錯誤的星球一樣),並且總是和外和與受到誤解?以下是一些原因:性格內向者較少展示自己,以及自己的誤會行為,他們看起來較為疏遠冷淡和神祕費解。心理學內向而且,和外和與正如我們所看到的誤會,許多社會都讚美外向性格的心理學內向優點,在此同時,和外和與許多性格外向者以懷疑的誤會目光看待內向者帶到這個世界上的才能。讓人感到悲哀的心理學內向是,甚至連性格內向者自己都經常不能理解自己的和外和與貢獻。
讓我們來看看可能使性格外向者產生猜疑、誤會與內向性格相關的一些特質。當你查看以下列表,請記住:性格內向者本身可能更讓人糊塗;當他們筋疲力竭,可能前後表現得很不一致:某天精力充沛時,又變得非常健談和喜愛交際;另一天筋疲力竭像剛拉了四輪馬車一樣時,他們便幾乎一句話也說不出來。這可能使認識他們的人感到大惑不解。
讓外向者產生猜疑的內向特質
- 將精力保存於內在世界,導致其他人難以理解他們。
- 專注於思考問題。
- 在談話前會猶豫半天。
- 避開擁擠的人群,尋找靜謐。
- 忽視其他人在做什麼。
- 小心謹慎地與人交往,只參加經過選擇的一些活動。
- 不會隨意發表意見,需要別人問才講出自己的看法。
- 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獨處或沒有足夠的時間不受干擾,就會變得焦慮不安。
- 以小心仔細的方式思考或行動。
- 不會表現太多的面部表情或反應。
看看以上所列的條目,便很容易理解為什麼性格外向者會認為我們有點神祕。以下三個主要差異導致了性格內向者和外向者之間的不和,並加深了兩者之間的誤會。
一、內向者思考問題和談話方式的不同
性格外向者邊思考問題邊講話,這對他們來說是很容易的事情。事實上,當他們大聲講話時,他們思考的問題會變得越來越清晰。而對性格內向者來說,他們需要一些時間來考慮問題,並且不會自發性地講話,除非那是自己非常熟悉的話題。在性格外向者看來,性格內向者表現得非常小心謹慎和消極被動。性格外向者是如此習慣即席談話,他們可能不相信那些較為沉默含蓄的性格內向者。
當性格內向者講話時支吾其詞,性格外向者可能會感到不耐煩。「痛痛快快地說出來吧!」他們可能會這麼想。「為什麼他們對自己的觀點那麼沒自信?他們想要掩飾什麼?」性格外向者可能會覺得性格內向者是要保留一些消息或想法。例如,在會議結束後,幾個性格外向並且相識的人問我:為什麼我不發表意見並告訴他們我的腦袋裡在想些什麼?為什麼我不加入討論並說出我的觀點?
我永遠也不會理解,為什麼這世界上會有人認為我想要隱瞞些什麼。但正如我所提及的,別人說我有點「神祕兮兮的」。從我的立場看,當我的確想要講點什麼時,我說的是正經的事情(我可不是在開玩笑),同時展現自己的思想和觀點。但很顯然,在性格外向者看來,我用如此冗長的時間來談論我的想法,他們也會認為我是有意在隱瞞些什麼。
性格外向者得理解,性格內向者需要時間來形成和整理自己的觀點。然而性格外向者也應該意識到,如果性格內向者對某個主題的觀點經過仔細的思考,或是對某話題的瞭解較多,那麼,請小心——原來安靜的內向者將變得口若懸河。
二、內向者容易被人忽視
當性格內向者似乎不願意說話或講話慢吞吞時,他們通常沒有全心全意投入到外向者的談話之中。性格外向者可能認為(性格內向者也可能這麼認為),性格內向者不能提供任何有價值的東西。
性格內向者不喜歡干擾別人,所以他們可能只是委婉或不帶強調性地發表意見。某些時候,性格內向者發表的意見就算比一般水準的談話更有深度,但因為這可能使人們感到不舒服,因此人們便忽略這些觀點。過一會兒,另外有人可能又說了同樣的事情,卻得到熱烈的回應,這讓性格內向者感到自己被人忽視。對他們來說,這真是令人沮喪又費解的事情。
許多性格內向者無法透過外在表現向人們暗示他們腦中的「齒輪」是如何運作的。在社交場合中,他們臉上不是毫無表情、就是表現出一副不感興趣的樣子。事實上,除非他們覺得壓力太大或真的不感興趣(例如話題太無足輕重),否則他們通常都思考著人們正在談論的事情。如果問到他們,他們便會與大家分享自己的想法。
這些年來,我都在學習詢問性格內向的個案正在想什麼和當時的感覺如何。幾乎每一次,他們的意見都擴展了我們正在討論的問題,但他們卻是如此的面無表情,我不能確定他們的思緒是否已經飛到九霄雲外去了。在小組情境中,如果性格內向者沒有跟別人保持眼神交流,並給予一些線索表明他們還在傾聽,其他人就可能開始排斥他們了。
三、內向者迫使外向者停下來思考一番
外向者猜疑內向者的第三個原因是,我們做的許多事都讓外向者感到不悅——我們膽敢建議性格外向者停止做出反應,在講話前先思考一下。當性格內向者建議外向者做事慢一點,制定計畫、考慮後果,行動前將眼光放遠時,都讓性格外向者感到相當掃興。性格外向者已經能預見事情的結果,就像是後院裡剛種下去的花——他們有備而去,趕到苗圃,立刻買下五顏六色的花苗。他們就像是賽馬,如果你想要約束牠,牠們就會嘶叫著力圖掙脫限制自己的韁繩。
與此相反的是,步調緩慢的性格內向者喜歡停下來並聞一聞玫瑰的花香:「讓我們坐下來看看這院子,並考慮一下先種點什麼。」他們會這麼說。試圖讓他們「快一點」,就像是催促一隻烏龜。即便你在他的身下點一把火,他也不會加快一點速度。況且這樣的行為,無疑會讓內向者與外向者相互激怒。
籠罩在語言影響下的內向者
提出批評要比糾正問題容易許多。——班傑明.迪斯雷利(Benjamin Disraeli)
在文化生活中,當人們持有某種根深柢固的觀念時,這種觀念便會在語言中表現出來。我們的語言反映了我們所具備的價值和信仰,這會對我們產生深遠的影響。我查閱了幾本辭典和一本百科全書中對「內向」(introversion)一詞的解釋——在《心理學辭典》(Dictionary of Psychology)中,內向被定義為:「……向內指向自我。性格內向者專注於自己的思想,迴避社會交往,傾向逃離現實世界。」;《心理學國際辭典》(The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寫道,內向是:「……一種主要的人格特質,特徵是專注於自我,缺少社交能力,以及較為消極被動。」;在《新韋伯斯特大學辭典》(Webster's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內向被描繪成:「……完全或明顯地關心和注意自己精神生活的一種狀態和傾向。」;現在,請坐下來看這一本《新韋伯斯特世界百科全書》(Webster's New World Thesaurus),在其中,內向被說成是:「……一位沉思者、自我觀察者、利己主義者、自我陶醉者、獨居者、形單影隻者和性格孤僻者。」當我讀到這裡,我的腦海中浮現出在森林裡,反對核武器轟炸機的人住在他那貧瘠的小木屋裡的景象。
當我在同樣的這幾本參考書中查閱「外向」(extroversion)一詞時,很快就明白為什麼大多數人會有點羞於承認自己是性格內向者。在《心理學辭典》中,寫道:「……指導人格指向外界的一種傾向,性格外向者是愛交際、喜愛活動的人(我相信他們也指女性),其動機受外在事件的影響。」;在《心理學國際辭典》中:「……性格外向的特點是對外在世界感興趣,具有高度的自信、社交能力強、敢說敢做、追求感覺和崇尚權威。」在《新韋伯斯特大學辭典》,寫道:「……其特點是從自我的外在獲得滿足,是友好的、無拘無束的。」最後,《新韋伯斯特世界百科全書》將性格外向定義為:「……與性格內向剛好相反的人,愛交際,是社交場合中的中心人物,喜歡賣弄自己。」對性格外向的最糟糕評價也不過如此。
你開始抓住問題的根本了嗎?在本書中,我似乎是在為性格內向者搖旗吶喊,那的確是我的本意。我只是想要使這個「遊戲圈子」多一些平衡。畢竟長久以來,它都有失公允。
責備和誹謗
犯錯乃人之常情;而將過失歸咎於他人,更是人類常做的事。——鮑伯.顧達德(Bob Goddard,美國物理學家)
對性格內向的孩子來說,在成長過程中不停地被拿去跟性格外向者進行比較,傷害非常大。大多數性格內向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曾公開或隱晦地接收到直指他哪裡出了問題的訊息。他們感受到別人的責備——為什麼不能快一點回答問題?也會感受到別人的誹謗——他們也許不夠聰明。我面談過的50位性格內向者中,有49位都曾因為自己的行動方式而感受到責備和誹謗。然而,第50位受訪者牧師葛雷,卻沒有這種感覺。
接納內向性格的教養環境
我曾聽過葛雷的一次談話,當時他不經意提到自己是一位性格內向者。之後,我馬上問他,我是否可以採訪他,我想知道為什麼他對自己的內向是如此地不在意。結果是,他來自於一個性格內向的家庭,所以他從來沒有體驗過那種如魚離水的恐懼感。早期教養過程中對自我的接納,使葛雷創造了一種和諧的內向性格生活。
這個例子說明,教養環境對我們的個性是何等的重要。遺憾的是,大多數的內向者並不是在接納並培育內向性格的家庭中長大的。
性格內向的孩子總是被大聲、清楚地告知自己這裡或那裡有毛病。在一項重複3次都得到相同結果的研究中,內向及外向的受訪者被問到:理想的自我性格是內向的還是外向的?理想的領導性格是內向的還是外向的?研究結果反映了我們文化中的偏見,即受訪者性格無論內向或外向,都選擇外向作為他們理想的自我及領導者性格。我們生活在迎合、讚美外向性格的文化之中,並且明確知道外向性格是我們理所當然的選擇。
責備導致罪惡感和羞恥感
我接待過許多性格內向且聰明的個案。他們都認為自己有本質上的缺陷,即大腦中缺少了什麼東西。更糟的是,他們經常有罪惡感和羞恥感。人們常常交替使用罪惡感和羞恥感這兩個詞彙,但其實兩者是不同的情感,雖然有時候區分起來有點困難。
- 羞恥感:對自己不滿意
羞恥感是一種強烈的羞恥和痛苦的情感,它依附於你的身體,就像是黏在羽毛上又熱又濕的焦油。排遣這種討厭的情感是件很困難的事。當你正體驗到羞恥感時,可能包括:
- 一種退縮或逃避的衝動。
- 希望自己消失。
- 整個身體都在萎縮的感覺。
- 說話比平常困難的感覺。
羞恥感與存在有關。當我們認為自己沒有價值或天生有缺陷時,便會感到羞恥。羞恥感使人感到無助和絕望,並迫使我們退縮和隱藏。許多俗諺反映了羞恥感:「我想爬到石頭下去躲起來」、「真丟臉」、「我希望地上有道縫能讓我鑽進去」。羞恥感是一種對自己不滿意的情感,會壓制我們與周遭分享內心世界所能得到的快樂;羞恥感不是讓我們感到受傷而難以興奮起來或表現自己,而是讓我們感到需要將自己藏起來。
羞恥感是一種複雜又讓人困惑的情感,需要條件剛好合適才會產生這種情感。這有一點像需要具有一定的大氣條件,才會有閃電劃破夜空,接著響起隆隆的雷聲一樣。如果某人體驗到羞恥感,前提是他或她必須想要向其他人展示自己內心深處的什麼東西。想想你向朋友展示自己引以為豪的什麼東西吧,這是引發羞恥感的「大氣條件」——你想要使自己被別人關注。如果你得到的不是欣賞,而是對方的鬼臉,或是厭惡、憤怒、不以為然,或蔑視的一瞥,它可能引發一種強烈的想要藏起來的情感。換句話說,這就是羞恥感。
儘管羞恥感會影響到每一個人,但對性格內向者來說卻是「屋漏偏逢連夜雨」,具有雙重不利的影響。如果我們感到羞恥,我們幾乎就沒有為自己留下什麼資源來使自己平靜下來。我們可能變得退縮,並且在很長時間內都不再敢向別人展示自我。這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種損失。
- 罪惡感:覺得自己做錯了什麼
罪惡感卻沒有這麼複雜,它與我們的行動有關,是一種因為做錯了什麼事而感到不舒服、令人不得安寧的情感,就像是手在餅乾盒裡被別人抓住一樣。
當我們傷害到某人時,我們會有罪惡感;或是當我們違反了某條規則或制度,並且擔心被逮到時,會有罪惡感。罪惡感驅使我們承認自己做錯了什麼,並做出賠償的行為。
過多的罪惡感會讓性格內向者產生退縮的行為。有很多因素導致性格內向者產生罪惡感。許多性格內向者能夠從更高的角度看清人們是如何共生共存的,所以他們擔心自己的行為會影響到其他人。內向者同時可能認為那些讓自己心煩的事情(例如,思路被打斷),也會讓其他人感到心煩。由於他們總是非常善於觀察,因此即便對非常微小的言語失誤也會產生罪惡感。
許多時候,他們都在擔心自己對別人不夠友善,但情況其實並不是他們所想像的那樣。而且,為了避免做事情時傷害到其他人,性格內向者有時候甚至會閃躲人群,從而降低對生活的滿意度,在此同時,整個社會則榨取了內向者付出的貢獻。
化解罪惡感和羞恥感的辦法
學習控制羞恥感和罪惡感,對於性格內向者來說非常重要,否則我們就會將很多時間浪費在面對糟糕和卑鄙的體驗上。透過以下這些方法,使自己回復到正常的生活軌道上吧。
- 弄清楚自己是否真的傷害到別人
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得罪了別人,事實上並沒有。例如,性格內向者不喜歡打斷別人的談話。如果他們真的加入了別人的談話,並打斷了某人,他們會有罪惡感。但是很多人實際上並不介意講話被打斷。所以當你以為自己該對某人的煩亂負責時,先看看那人是否真的是處於煩亂的狀態。也許他或她並沒有像你想像的那樣做出反應。對自己說:「加入這個談話讓我有點焦慮,我打斷了珍的談話;但她看起來並沒有煩躁不安。情況還好。」
- 就誠懇地道歉
那麼,走上前去:「噢,珍,對不起。我沒有讓妳講完。妳本來要說些什麼呢?」面對罪惡感的主要解決辦法就是道歉。每個人都會犯錯。請原諒自己。
- 弄清楚是什麼引發了羞恥感
例如,一位同事在會議上問你問題,你想回答,一時卻又找不到什麼可說,這可能引發你的羞恥感——你感到自己想要躲起來,自己一無是處,自己一點也不聰明——你這麼想。別這樣。請對自己說:「那只是我大腦工作的方式而已。我通常不會很快就回答別人的提問,愛因斯坦也不會。我可以跟同事說:『我需要仔細思考一下再告訴你。』」讓這種羞恥感見鬼去吧。面對羞恥感的主要解決辦法是自尊。告訴自己你並沒有缺陷,你一切正常,你的大腦是以另外一種方式在工作。深思熟慮非常有用。你就是你,這樣很好。
相關書摘 ▶《內向心理學》:6個策略助內向者面對外向世界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內向心理學:享受一個人的空間,安靜地發揮影響力,內向者也能在外向的世界嶄露鋒芒!【25週年暢銷經典版‧特別收錄「精華圖解拉頁」】》,漫遊者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瑪蒂.蘭妮(Marti Olsen Laney)
譯者:楊秀君
第一本全方位探討內向性格的專書【25週年暢銷經典版】
- Part I:解開內向/外向之謎的腦科學解釋
- Part II:剖析內向者在工作、社交、婚姻、教養中的難題
- Part III:活用「內向者求生術」
「外向者就像燈塔,將他們的光芒射向四方;內向者比較像燈籠,在自己的內部發光。一個是太陽能板,一個是充電電池。」——本書作者
內向是一種內在的氣質,無法被改變。
學著運用自己的特質,而不是對抗它。
- 這些成功人士,都是性格內向者
心理學家阿德勒、發明家愛迪生、偵探小說女王阿嘉莎.克莉絲蒂、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導演希區考克、演員茱莉亞.羅勃茲、《BJ單身日記》的布莉姬、《艾蜜莉的異想世界》的女主角,以及《小熊維尼》裡的小豬。
- 別再假裝外向了!你沒有問題,你只是內向而已
本書要告訴你,內向者退縮、容易累、慢吞吞、難以表達的特質,其實都是有原因的;這些看似負面的特質,反而是內向者的優勢所在:縝密的思慮、創意的想法、包納所有觀點的胸襟,都需要時間、空間的醞釀,與不執著對錯的勇氣。你不是怪胎,你是顧問型的人種,在外向世界中悄聲潛水,從內在發出光來,默默發揮影響力。
- 瞭解內向大腦的工作方式,減少羞恥感與罪惡感
你的生理決定了你內向的性格。最新科學研究發現,內向者跟外向者的大腦由不同的神經傳導路徑所支配。性格外向者的大腦,由較短而迅速的多巴胺神經傳導路徑所支配,所以他們喜歡向外蒐集資訊,內在活動較少;性格內向者的大腦由既長又慢的乙醯膽鹼神經傳導路徑所支配,內在活動和思考較多,耗費的時間也比較長,因此內向者容易累、需要個人空間與充裕的時間也很正常。
本書特色
第一本全方位探討內向性格的專書,可以具體幫助你:
- 判斷自己或他人是否為內向性格
- 學會理解與欣賞內向性格的優點
- 提供具體步驟培育內向者的優勢
- 增強信心打破常規創造美好生活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