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聯合國簽訂《公海條約》 7年內保育全球30%海洋

(香港文匯報綜合報道)在經過長達15年的聯合討論和協商後,聯合國前日達成一項保護全球海洋的國簽歷史性協議,聯合國《公海條約》(the High Seas Treaty)將於2030年前,海條將全球30%海洋納入保護區,約年育全洋以保護並復育海洋生物。內保

來自超過100個國家的球海代表在紐約聯合國總部進行38小時馬拉松協商後,於前晚達成協議,聯合較原定時間遲了一天。國簽過去多年來,海條由於各國對經費來源和漁權存在分歧,約年育全洋而無法達成協議,內保上一次聯合國就海洋保護達成協議已是球海41年前,於1982年簽署《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聯合

全球多種海洋物種面臨滅絕威脅

發言人:「多邊主義的國簽勝利」

新加坡自2018年9月起便主持這項協議的談判。在最後一天的海條馬拉松式談判後,聯合國會議主席兼新加坡海洋和海洋法問題大使陳惠菁說:「這艘船已經靠岸了。」各國代表隨即紛紛鼓掌。

陳惠菁告訴參與談判的各國代表說「不會再重新開放討論要點」,該協議在經過律師審查,並翻譯成聯合國6種官方語言後,將於稍後正式通過。一名發言人稱,該協議是「多邊主義的勝利,也是全球因應目前及後代面臨的海洋健康破壞性趨勢所作努力的勝利」,還稱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讚揚各國代表。

發展中國家要求獲更高比例利益

這項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全球協議,被視為是在2030年之前,讓全球30%海洋受保護的全球努力中至關重要一部分。這個「30×30」目標於去年12月在加拿大蒙特利爾達成,上月20日展開最新一輪談判,經濟利益成為主要癥結點,發展中國家要求從「藍色經濟」中獲得更高比例的利益,包括技術轉讓。直到最後,有關分享生物科技等產業使用的「海洋基因資源」利益的協議,也是爭論的焦點,並拖延了談判。

《公海條約》的「公海」指的是所有國家都有權利捕魚、航行和進行研究的國際海域,目前只有約1%的公海受到保護,在保護區外的海洋生物一直遭到氣候變遷、濫捕和船運交通的威脅。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最新數據,全球有近10%海洋物種瀕臨絕種。

在《公海條約》建立的新保護區內,將限制捕魚量、船運航線,以及減少海洋活動,例如深海採礦,亦即在海面200米以下的海床採礦。環保團體一直關注深海採礦可能干擾海洋生物的繁殖地、製造噪音污染、對海洋生物造成毒害。

責任編輯: 木羽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