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休闲

【2021台灣海洋文化影展】以「在地浪潮」開啟視角,邀請你用電影體驗台灣的海洋

文:鍾尚宏(台灣海洋文化影展策展人)

「在遊輪的台灣體驗台灣正前方,出現了一系列島嶼,海洋這就是文化金門列島,金門由12個島嶼所組成」,影展洋這是地浪電影的海廈門觀光郵輪的遊程廣播,我們很少從廈門的潮開角度看金門,也很少從環境的啟視請用角度看金廈之間的關係。

長期擔任高雄電影節策展人的角邀黃晧傑,回歸家鄉以導演的台灣體驗台灣視角,拍攝了《越界》,海洋在金門沙灘上成堆的文化塑膠、保麗龍等廢棄物,影展洋幾乎都從廈門漂流而來,地浪電影的海當中國沿海積極發展海上養殖產業,潮開鮑魚與海蠣養殖場散布在大規模的啟視請用海域上,景色廣闊驚人,養殖場跨不過金廈海域中線,但是養殖漁業產生的各種垃圾與汙染,卻成為金門海灘揮之不去的夢魘。

越界1Photo Credit: 台灣海洋文化影展提供
《越界》

民間的養殖漁場越界帶來了撿拾不完的海洋垃圾,國家填海造陸興建翔安機場,更越界抽取海砂、破壞棲地,海域裡的白海豚居無定所,海洋生態深受威脅。當經濟成就大於一切的「中國夢」,成就了廈門的壯觀,但沒有人注意到,可能也是金門環境和海洋資源的危機。

創作橫跨影像與當代藝術的盧昱瑞導演,一直紀錄高雄港的產業與文化變遷,首部作品《北堤漫遊人》捕捉第二港口北堤的釣魚客與勞動百態、《冰點》描繪冷凍廠和遠洋漁業的漁工、《尋找五金》見證高雄造船五金聚落,在市容美化政策下的搬遷紀事,盧昱瑞總以仰角鏡頭,紀錄港口勞動者的故事,每一段都充滿生命力道,他的遠洋巨作《水路─遠洋紀行》,紀錄了從前鎮漁港到福克蘭群島的「水路」航程。

這趟航程,總共40天,盧昱瑞和攝影師考船員證,與漁工們一同上船,在他們鏡底的世界,不僅是魷釣船的討海紀實,更是海上漁工的勞動景象,以及處處隱藏的高風險工作。看著豐收的漁獲上船,此起彼落的驚呼與吶喊,或許傳入我們耳內的,是更多關於商業捕漁產業的種種反思。

★水路─遠洋紀行1Photo Credit: 台灣海洋文化影展提供
《水路─遠洋紀行》劇照

長期在蚵仔寮蹲點拍片的施合峰導演,《蚵子寮漁村紀事》與《離岸堤》猶如蚵仔寮漁村的雙生情事,《蚵子寮漁村紀事》紀錄了蚵寮小搖滾的舉辦過程,曾芷玲和余嘉榮是返鄉青年,在蔡大哥的全力支持下,他們號召鄉親參與,讓大家看見蚵寮。小搖滾吸引人的,不只是舞台上的樂團與明星,而是這群鄉親,聯繫起地方情感、戮力付出的熱情和驕傲。

蚵子寮漁村紀事3Photo Credit: 台灣海洋文化影展提供
《蚵子寮漁村紀事》

施合峰和陳惠萍導演合拍的《離岸堤》,不僅是《蚵子寮漁村紀事》的續篇,更點出了台灣西南海岸線不停倒退、到處都是肉粽角的環境困境,尤其在漁村人口老化、青年流失、漁業枯竭的變遷中,究竟除了鄉愁之外,年輕人可以做什麼呢?這是《蚵子寮漁村紀事》最令人激賞的感動時刻。

另一位致力拍攝家鄉的導演勒嘎舒米,22歲回到豐濱港口部落,從《海稻米的願望》、《太陽的孩子》、短片〈ILISIN〉到《巴克力藍的夏天》,從海稻米的復育、傳統保留地到海祭文化,再再展現阿美族與港口部落的文化內涵與情感再現。作為一位青年返鄉的阿美族人,勒嘎舒米能理解都市原住民的文化認同與情感狀態,他們羨慕也喜歡部落的傳統文化,但是成長環境卻沒有這些元素,產生一種近鄉情怯的矛盾情結,也成為《巴克力藍的夏天》的主題之一。

★巴克力藍的夏天2Photo Credit: 台灣海洋文化影展提供
《巴克力藍的夏天》劇照

人稱「虎哥」的袁緒虎導演,是台灣重要的水下攝影師,出身舞者的他,後來投身影像創作,組成專業的水下攝影團隊,也以導演身分拍攝了《海人魚》和《東經北緯》。前者以浪漫愛情與人魚傳說為劇情主線,後者則以兄弟親情和海盜夢想為故事情節,然而都不脫離「如果聽懂海浪的語言,就能和海說話」這項命題。這是人與海洋最迷人的相處關係,也是虎哥對海洋的深刻呼喚,轉換成劇情故事,也能帶來很大的情感滿足。

海人魚1Photo Credit: 台灣海洋文化影展提供
《海人魚》劇照
東經北緯2Photo Credit: 台灣海洋文化影展提供
《東經北緯》劇照

為台灣的海洋拍攝故事,從《越界》到《巴克力藍的夏天》,台灣還有許多出色的海洋電影,可惜礙於影展篇幅,無法一併選錄放映,台灣海洋文化影展以「在地浪潮」開啟視角,亦邀請你,用電影體驗台灣的海洋。

2021台灣海洋文化影展資訊

  • 影展名稱:2021台灣海洋文化影展
  • 時間:9月1日至11月21日
  • 地點:台北、花蓮、台中、高雄、桃園、新北、屏東、新竹、台東、台南十個城市巡迴舉辦,80場次全部免費入場
  • 索票:請上ACCUPASS活動通查詢。

台灣海洋文化影展更多資訊,請點臉書粉絲團與IG。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