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2021「台灣製造」15張年度專輯回顧(上):串流、單曲當道的時代,我們仍想讓「專輯」受到更多注目

國內專輯總是台灣擠在年底發行(補助要結案,金曲獎報名截止),製造張年於是度專單曲當道的時代們到更多注我們的2021年度回顧,延到2022年1月才公布。輯回輯受而這份名單裡,顧上語言不拘、串流樂風多樣,仍想讓專它們都來自台灣創作者。台灣

雖然現在已是製造張年數位串流單曲、EP當道的度專單曲當道的時代們到更多注時代,我們仍想讓「專輯」受到更多注目。輯回輯受這份名單,顧上全部以專輯整體性、串流美學為考量,仍想讓專希望聽覺裡,台灣關於一張作品的認識,能被更多的觀點理解。

13月終了《和你蠻像的一隻》

聽這張專輯,建議用耳機,或者放得很大聲:細節與頻率的閃爍可多了,或長或短的歌曲裡在美學意念裡「鑽」,沒有浪費掉一絲一毫力氣,44分鐘的流動,因為這些可能被忽略的細節,讓每一首歌的位置都穩穩相呼應,既有其主題上的完整,也呼應著歌名與歌詞裡的細膩。一切很有組織,很有邏輯。

13月終了更像是一個聲音組合,但沒有放棄旋律與寫歌:用偏甜的歌聲,貫穿著節奏組與吉他的迷幻走式,似乎所有的元素都能輔助歌詞的吟唱,而留白之處,則由樂手共同完成編曲上的殘響、畫龍點睛。有抓耳的主唱,宜視其為器樂的一種,於是器樂之間始終在順暢的平衡感中前進,沒有誰搶了誰的風采。

在長篇作品〈快睡〉、〈你向著我樣一模一〉,企圖與成果尤其使人印象深刻,混融了Trip Hop與藥味新迷幻的聲響,線條明確,把音樂實驗與歌詞裡的現代詩可能性,化為一場場明暗漸現,層次多樣的微型寓言故事,在音色的對焦上,總能在模糊與清晰之中,找尋出與耳朵溝通的線索。

還是那句:用耳機聽吧!聽完整張吧!

YELLOW黃宣《BEANSTALK》

當黃宣已經在幾年內成為最強大的「表演者」,第一張個人專輯要怎麼把這份強大能量「封印」到專輯裡,並且有別於過往YELLOW的作品,確實不是簡單的任務。

這次的黃宣,非常的「黑」(Urban),融混著Gospel、節奏藍調、靈魂樂的特色,歌曲裡的呼吸與口氣,像是一場IMAX環繞的「聲音show」,光是他自己作為歌唱者的轉折,就足夠填滿畫面。

過往YELLOW的醇美Jazz感、Fusion的可行性,依然在黃宣身上照得極具魅力,或者該說,你一時間聽不出的那些,只能說那就是「黃宣」,他本身已經是標誌性的類型存在。

曾身為樂團主唱的他,個人專輯沒有把聲音堆到滿、推到最前面——畢竟做黃宣,難在收納,不在爆發。我可以深刻感受到黃宣的歌唱跟音樂是一種「競合」關係:vocal越是跳出,音樂也隨之張揚,兩者撞擊,強強對決,拼出華語市場男歌手的極致;vocal略淡時,音樂也不掠其鋒芒,色調明暗轉折之間,像是舞者與自己的影子對話著。

全輯可分上下半場來聽,前段閃爍而不炫技,後段低迴而吟詠。沒有過度製作(overproduced),讓燈光緊緊跟隨著聲音的旋繞。這張專輯示範了一種絕對性的可能,關於歌唱的空間感,關於進與退的平衡,以及如何做出一張不需催出極限或所有,反而更為貼近歌者狀態的作品。

對市場來說,這份衝擊是必要的:我們需要這樣的歌手,跟喜好無關,但他的存在(這份存在包括歌唱,但不限於歌唱)獨一無二。創作歌手成為顯學的當代,黃宣一步一步征服、更新了我們對於「演唱者」的想像。

李權哲《愛情一陣風》

《醒著不醉》的李權哲用新式節奏藍調讓人們記得,化名為「雲端司機」的他,則以低傳真質地的天馬行空音樂與歌唱遁入幽默與奇想的樓層,這張《愛情一陣風》則可視為結合前兩者氣質的作品。

運用合成音色散播迷離與Fantasy的聽覺,乍聽幾首單曲,可能會以為只是Chill Pop的模樣,但能像李權哲這般chill得起來的人,事實上不多,你本身沒有chill到這程度,怎麼做好的Chill Pop?

越是這樣看似無意,越發清楚每一首歌曲之間的企圖與編排順序,華語樂壇裡,像李權哲這樣唱歌的「口氣」,別無他號,不管使用什麼「配件」或風格,都可以回到寫意戲謔的自在感,而他透過詞曲傳達的世界觀,亦迷人非常,好似當代社會裡,大情小愛,都可以充滿寓意。調性與音色上的安排與平衡,若不聽自曲序之間「突然而然」的穿梭(那才是真正的chill),無法聽見其全貌。

李權哲仍在歌曲裡做出驚喜,沒有勉強、沒有刻意為之的「唱功」,他的魅力與帥氣來自無可取代的三八與不羈,對於「專輯」的概念,具備著製作人思維,是跟自己不停過招的高手。

ØZI《PEDESTAL》

有些觀點先釐清:不是唱英文就國際化,但唱英文也不需要被理解為「刻意國際化」。得尊重創作者,用他覺得最合適的語言來演唱,不管他說的是母語、華語、英語還是其他語言。

許多人都在做R&B跟嘻哈的融合,ØZI出色,是他對於歌曲段落的理解,對編曲的理解,groovy的自在唱法,全部出於製作人思考,而不只是歌手思考。當一張專輯能夠解釋團隊與歌手的緊密度,尤其是歌手本身對於專輯整體感的理解如此強烈,且有其獨斷的美感,這份說服感,有其威力。於是,跟語言一樣,音樂類型也是選擇,要聽的是他夠不夠強大,而不是他跟國外有多像。

聽這張專輯的第一時間,我比對了Frank Ocean、Justin Bieber、Kanye West,比對了韓國的Zion T、Gaeko、Minho、Zico⋯⋯當下覺得,嗯,ØZI好像放在裡面也沒有違和感,但同時也覺得這張就是「其中之一」吧。為什麼是「其中之一」,是一開始我只聽到製作端。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