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樂活到老、也樂學到老:台師大王雅鈴推「青銀共學與共好」,助科技新移民安居樂業

文:人文.島嶼(採訪撰稿:李娉婷)

在高齡化社會,樂活老台鈴推透過科技與教育等方面提升高齡者生活品質,到老是也樂與共業一道新興且重要的課題,而普遍刻板印象認為:高齡者的學到新移學習能力較差、適應性也比較慢,王雅因此要學習新知,青銀例如日新月異的共學新興科技,會比較困難。好助

該怎麼讓高齡者嘗試數位學習?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副教授王雅鈴結合心理學、科技數位學習與教育專業,民安期望能透過課程設計與授課過程中的居樂大量溝通、心理照顧,樂活老台鈴推使高齡學習者達到更佳的到老自主學習與心理適應效果。

「活到老,也樂與共業學到老」這句眾人耳熟能詳的學到新移諺語,實行起來其實不容易,尤其在科技發展快速的時代,新知的學習門檻越來越高,因此王雅鈴除了帶領長者進行數位學習之外,另外融合了年輕人社群,設計嶄新的互動課程,讓不同世代互相學習,促進青銀代間的共學和共好。

提升自主性、勝任感和關係感,激發內在動機

心理學家德西(Deci)和瑞安(Ryan)的自我決定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認為,內在動機是一種基本心理需求,包括自主性(Autonomy)、勝任感(Competence)和關係感(Relatedness),當這些需求獲得滿足,內在動機便得以提升。

團隊的研究結果顯示,對長輩來說學習能提升自主需求,進而產生心理自主性與社會連結,但在能力需求上會些微降低。「換句話說,長輩儘管從學習之中獲得能力上的需求不高,但他們不排斥學習這件事情,甚至喜愛學習。」王雅鈴表示,這個結果可能是源自於害怕學不好而產生排斥感,不過只要有人陪伴長輩,無論陪伴者是誰,他們都會比獨處時,產生更高的滿足感。

02-012Photo Credit: 王雅鈴教授個人網站
長輩願意自主學習、積極參與,所獲得的自我滿足也就會更豐富。

「當人們做一件事時越是基於內在動機,就越能藉此感到發自內心的快樂。」而前面提到,王雅鈴團隊發現,高齡者積極學習、有人陪伴時,心理需求都獲得了更多的滿足感。因此團隊認為,若能讓心理需求的另兩項指標:勝任感和關係感都能夠顯著提升,便更能夠激發參與者的內在動機。

所以王雅鈴及其團隊,另外設計出代間學習(Intergenerational learning)的課程方式,讓長者與不同世代的青年共同學習。除了藉由青、銀共同學習,強化雙方的優勢和特長,激起他們的勝任感,並藉由與年輕人的互動提高關係感。

青銀代間共學與共好

「傳統上,我們刻板印象覺得學習就是坐在教室裡,和同學一起從某個人身上接收知識。但是『共同學習』更大的目的是讓學生不只是向某個人學習,彼此之間更要互相學習。所以我們使用『青銀共學』這個詞彙,而不是『青銀學習』。」王雅鈴提到,過去帶領長輩進行數位學習的案例不多,而團隊又加入了年輕人族群,讓三個看似不相干的元素:新科技、長輩和年輕人,在團隊的運作下產生新的化學反應。

03-IMG_0097Photo Credit: 王雅鈴提供 via 人文・島嶼
針對長者和年輕人的不同特長,王雅鈴與其團隊設計課程,讓雙方都有機會展現自我,讓共學與共好成為可能。

儘管王雅鈴強調,代間學習能夠提供跨世代一個共同對話的機會與可能。不過,在華人文化中,青銀世代間存在著更明顯的上下位階、權威性的「垂直關係」,來自不同世代的「同學」,如何在共學時都能貢獻自己所知來幫助對方成長,同時也能滿足自己學習的需求及樂趣,是研究的目標及挑戰。

權力結構的平衡和相互貢獻,是影響代間學習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過去有研究顯示,青銀共學過程中長輩較會具有權威性,王雅鈴團隊為避免長輩在共學過程中的指導狀況,以及強化青、銀彼此的專長,讓雙方都樂意成為彼此的老師,以科技輔助,讓世代間的權力關係能夠平衡。

王雅鈴舉例,她的代間研究中,也很重視大學社會責任,除了促進青銀共好,更推廣在地特色與文化:「我們曾帶領一組製作電子版師大龍泉里老樹地圖,參與的長輩都是從小生活在龍泉里的居民。我們設計一些讓長輩能夠侃侃而談的主題,然後讓年輕人主導運用平板繪圖的部分,因此雙方都會有不瞭解的知識或技能。需要傾聽對方的時候增多了,團體氛圍也就較為平衡,還可以透過口述歷史讓年輕學生們重新共融在地歷史文化。」王雅鈴指出,如果沒有科技作為長幼關係中的調和劑,青銀共學就會很容易出現長輩一直想下指導棋的情況,而那樣的狀況,在華人社會又更容易發生。

因此青銀共學時,受試者最好不要有血緣關係,消弭傳統代間關係中的權力結構,共學的效果會更好,才更有機會藉由科技的媒介,轉化為學習彼此的契機。

樂活到老、也樂學到老

王雅鈴及其團隊為高齡長輩設計的其中一項數位課程,內容是透過通訊軟體LINE教導長輩生活上的實用知識與健康相關內容。在課程開始前,研究團隊會先一步步教導長輩操作方式,並提供給長輩一本小冊子,讓他們可翻閱回顧;除此之外,研究室和助理們的電話也都會提供給參與課程的長輩,讓他們有問題時隨時能找到人解答。

­「我們通常會透過村里長、社區大學或樂齡學習中心招募長輩。主動來參與數位學習的長輩,對這個主題已經有一定程度興趣,對於不熟悉設備、如同『科技新移民』的高齡長輩來說,支持性是他們維持每日數位學習的關鍵。在每個難關前搭把手,就能讓他們保有參與的熱情。」王雅鈴闡述,他們需要讓長輩覺得「隨時都有人支援自己」,給長者一些身心的幫助,更重要的是提升他們的內在動機。

但青銀共學也並非都很順利,王雅鈴苦笑說:「和社區大學聯繫時,有很多長輩願意參加,他們對學習主題感興趣、對和年輕人當同學躍躍欲試,時間也因為退休而更充裕,所以非常踴躍。但年輕人這一端就很難找到受試者,除了時間因素外,也因為華人社會鮮明的長幼有序、敬老尊賢等印象,讓許多人對於和長輩當同學感到有壓力,最後往往需要仰賴修課的同學來執行。」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