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爾德(資深新聞工作者、色列專欄作家)
10月7日哈瑪斯突襲以色列,對哈的打引爆以色列對哈瑪斯開戰、瑪斯嗎入侵加薩,擊會戰爭至今已一個半月。重蹈這段期間,年前更多台灣民眾開始關切巴勒斯坦這個陌生的貝魯地方,台灣人也把自身處境投射到這場戰爭中。覆轍
有些人支持以列色強硬捍衛這場彈丸之地的色列生存權,更感佩全球各地以色列國民趕著回國「共赴國難」、對哈的打負擔起公民保家衛國責任;另一方面,瑪斯嗎也有人同情巴勒斯坦人近百年來流離失所、擊會無法建國,重蹈備嘗以色列的年前壓迫,有如中國壓迫下的貝魯台灣。
再加上哈瑪斯背後有伊朗、沙烏地等變數,牽涉中國在中東的操作,以及擔心中俄伊朝「邪惡軸心」坐大,這些都影響到台灣人對以哈戰爭的判斷。
雖是千里外國際紛爭,卻影響台灣
以巴問題背後百年錯綜歷史,要在短期內爬梳清楚不容易,若把自身處境投射到對方情境,恐有偏失。但我們也無法不關切這場戰對當今世界帶來的衝擊,尤其俄烏戰爭已持續近兩年,以哈衝突會持續多久?這一方面會影響全球經濟,另一方面戰爭持續多久也會影響美國的全球戰略部署以及戰備資源的配置。兩者都攸關台灣。
澳洲史學家布萊尼(Geoffrey Blainey)在談戰爭肇因時曾說:「樂觀是戰爭的重要前奏。愈樂觀會導致戰爭;減少樂觀則會帶來和平。」俄國入侵烏克蘭前,過於樂觀沒料到烏克蘭會抵抗這麼久;同樣的,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也對進軍加薩信心滿滿,以色列政治、軍事領袖都認為可一舉把哈瑪斯從加薩地區滅絕。
不過, 立場親工黨的以色列《國土報》戰地特派員哈瑞爾(Amos Harel)報導,以色列國防軍(IDF)在加薩走廊的地面戰一開始就比納坦雅胡預想的複雜很多。IDF前加薩師部指揮官夏慕尼(Gadi Shamni)雖然揚言必須把哈瑪斯清除,但也承認這個任務「複雜」,他預計任務將持續6至8個月。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布朗(Charles Brown)也警告,加薩戰事「拖得愈久情況愈遭」。
回顧40年前以色列揮軍黎巴嫩往事
但以色列真的能順利清除哈瑪斯?若要達到這個目的,以色列和加薩地區的人民各要付出什麼代價?
夏慕尼說,以色列除了會殺死哈瑪斯的武裝戰士,還會把數千人關在內蓋夫沙漠(Negev)做為交換被哈瑪斯扣押人質的籌碼。這是場戰爭,以色列對敵人不會仁慈的,以色列國防部長葛朗特(Yoav Gallant)就宣稱,以色列正在和「人獸」(human animals)作戰,並以此原則採取相應行動。
這段話和IDF前參謀總長埃坦(Rafael Eitan)在1983年說的一段話相呼應,當時埃坦說,一旦以色列人在此地定居下來,「阿拉伯人能做的就是像在瓶子裡被下了藥的蟑螂一樣到處撞牆。」而埃坦說這句話前一年,他率軍入侵貝魯特,企圖清除巴勒斯坦武裝勢力。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政治學者、巴勒斯坦專家帕金森(Sarah E. Parkinson)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指出,今天以色列進軍加薩簡直就是當年以軍入侵貝魯特的翻版。
1980年代黎巴嫩南部蝟集許多巴勒斯坦難民,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LO)的法塔赫(Fatah)等武裝勢力也以此為根據地。他們向以色列境內發射火箭、攻擊以色列村落;以色列則發動報復攻擊,摧毀黎國境內巴人難民營。1982年以色列決定對黎巴嫩內部的巴勒斯坦組織發動大規模攻擊,名為「加利利和平行動」(Operation Peace for Galilee)。
最初,以色列把這項行動規畫為48小時內完成的任務,IDF要把邊境40公里地區內的巴解組織、游擊隊的基地設施都摧毀,然後迅速撤回。
但是當時以色列總理比金(Menachem Begin)和現在的納坦雅胡一樣是極右派,而國防部長夏隆(Ariel Sharon)和埃坦也都是好戰鷹派,也有人指控夏隆和現在的納坦雅胡都想利用對外軍事行動獲取國內政治利益。他們下令部隊不斷深入內地,最後決定入侵離以黎邊境超過90公里的貝魯特。
就像今天以色列對待加薩,IDF對人口62萬的貝魯特斷水、斷電、斷糧一個多月。以色列最終的確迫使巴解組織和遊擊隊撤離,但這是以殺害了至少 6700多貝魯特居民為代價,其中5000多人是平民。
以色列在黎巴嫩拘禁許多巴勒斯坦人,但他們逃走或被放了之後繼續反抗以色列人——雖然游擊隊主幹撤出,但巴勒斯坦人自主連結成新的反抗網絡。而今天讓以色列頭痛萬分的真主黨(Hezbollah),就是當時巴人為對抗以色列入侵而組成的。
以色列在黎巴嫩和基督教民兵結盟,共同對付巴勒斯坦游擊隊。當年9月卻發生一件令人髮指的事:以軍包圍貝魯特西部並薩布拉-沙蒂拉難民營(Sabra-Shatila refugee camp),並容許基督教民兵進入營區,民兵在營區姦淫燒殺兩天,至少2000名巴勒斯坦平民死亡。而這段期間,以軍對著難營投放照明彈方便民兵行事。
反猶噩夢再起
這個大屠殺醜聞曝光後,全球包括以色列在內逾35萬猶太人挺身抗議,要求比金和夏隆下台,並組成委員會調查大屠殺責任。最後委員會認為夏隆個人要對暴力事件負責,而埃坦的行為「等同失職」。這個事件大損以色列國際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