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艾倫.萊特曼(Alan Lightman)
休養生息
(前略)
我記得在四十多歲的事事思考時候,有一位高中朋友突然不再接聽我的美的記電話也不收信。經過一些查訪,好時我確認他還活得好好的光心。我想起自己所受的靈停廊上傷,以及為了瞭解自己可能如何傷了他而進行靈魂探索,機時間讓巨還有我寫給他的們得們誰最後一封信,信中為所有可能出的憶長錯而致歉。在那些美好的徘徊年歲裡,我是事事思考誰?我是否誤解了自己?我一直在心裡播放幾十年的人生電影,從超脫自我的美的記角度看待自己,就像是好時看著舞台上的角色一樣。我記得那些聲音和場景,光心就像是靈停廊上一疊紙牌隨著時間洗牌:在一片草地中央的一節廢棄火車車廂裡,和女朋友站在一起;一盞造型怪誕的機時間讓巨吊燈,那是我一時興起,買來掛在我位於巴沙迪那的第一間公寓;保羅.麥卡尼演唱〈昨天〉(Yesterday);在窗戶前高舉一面稜鏡,向我十歲的女兒示範,讓她看灑滿牆上各種顏色;一本厚厚的書,躺在桌子上半開著。大大小小的事情,我發現自己正在仔細檢視我所信仰的原則,以及我曾經相信但現在已經放棄的其他原則,還有我在餘生想要做的事,我的孩子們,我的太太。
在這些回憶和白日夢裡,一點也不需要著急,一點也沒有緊迫感。所有這些想法都是以一種安靜而悠閒的方式出現,就像一股氣泡緩緩浮上夏天靜止的池塘水面一樣。以下是我在當時寫在日記裡的片段:
我認為有幾個不同目標可以激勵人採取行動:
一、幫助他人所帶來的純粹的快樂而不期待任何回報
二、對於需要採取行動的價值觀抱持信念
三、希望對世界產生影響、發揮作用,還可以進一步希望因為產生影響力而獲得肯定。這種情況涉及自我(ego),或者可以尋求發揮影響力但不邀功
四、無論是否對世界產生任何積極影響,都希望提升自我或實現個人利益
對我來說,有一個重要的議題,那就是當我的某項計劃沒有出現我所希望的結果時,要如何處理失望。對我來說,人生的大問題包括:
一、我應該如何活在世界?
二、我為什麼要這樣過?
有一種答案可以同時回覆以上兩個問題,就是我應該為了實現自我滿足而活。滿足本身就是一個有價值的目標, 因為我們只能活一次 ( 在我看來是這樣),我們不妨在這一生中獲得個人滿足。
在爺爺、奶奶家舉行的大型家庭聚會上,讓我對爺爺、奶奶、父母、姑姑、叔叔、我的兄弟以及表兄弟姊妹相聚,有美好的回憶。這些聚會讓我在「家人的懷抱」中,感到溫暖、安全,備受保護。
這些想法出現和什麼有關?我想它們出現是為了更新與鞏固自我認同。我獨自在靜修中心周圍的田野裡漫步,或者在一張空無他人的椅子上靜靜地看著書,在這些個人時刻裡,我和自己產生連結,覺得自己正在重新審視自我,甚至可能正在改變自己。我覺得自己正走過生命中經歷的一間間生命之屋,並且與我在那裡相遇的所有人交談。
在那些生命之屋,我也遇到了年輕版的自己。當然,他們統統都是我,童年時期和青少年時期的我,二十幾歲和三十幾歲的我,以及往後年歲裡的我。對於他們,我能理解與認同,我認同自己的整合可以看到我的核心所在。我能夠深刻感受自己的完整性。我的各種自我整合成一個我,有時做出好的決定有時則不太好,但總是努力在世界上活得很好,努力成為整體的一部分。
我可以看到自己的生命豐盈、躊躇滿志。未來之屋也在那裡,門微微半開著,可以瞥見等在前方的世界裡,我可能會變成什麼樣子,還可以瞥見我能控制的世界和無法控制的世界。我聽到微弱的聲音輕聲低吟:「這就是我,這就是我想成為的那個人,這就是我存在的宇宙。」艾蜜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在她的一首詩中,把不動(stillness)比擬為順勢而為的心(a smooth mind),我有此體會,而我的心靈趨於圓滿。
所謂「心靈停機時間(mental downtime)」,意味著有空間與自由,讓我們得以在巨大的記憶長廊上徘徊,思考我們是誰。停機時間是我們能思考過去、想像未來的時候,是我們可以自我修復的時候。這種更新活動在某些方面,不同於最後一章中討論的創造性活動,但是兩者都需要拔掉插頭,離開網格世界。你不需要跑到威斯康辛州鄉下的禪修中心,就可以拔掉插頭,你所需要的,只是遠離世界的匆忙與更迭。你需要安靜的時刻,你需要獨處的時刻。而且,你需要一種特定的心智習性,為了思考與接近生命,你需要有規律的模式。是一種根深蒂固,能恆常尊重你內在自我,肯定你的價值觀,而且能夠安排你的生活,讓你可以按照這些價值觀來過日子的方式。
在商業世界、科技世界以及電腦世界裡,「停機時間」是一個不討喜的名詞。因為這意味著在這段時間裡,系統不會運轉,電腦不會運作,而機器暫時停擺。在這些情況下,停機時間被認為是無用的時間、放空的時間。但是對於我們心靈所蘊含的那些鬱鬱蔥蔥的神秘地形,停機時刻正是我們進行探索的契機。這是一個更新的時機,也是我們恢復和維持平衡的機會。
從原始層面來看,生物體的定義之一涉及將自身與周圍環境分離,並且可以在自身內部創造出穩定有序環境的能力, 這種穩定的平衡稱為恆定(homeostasis)。生物體接收外部的刺激,實際上,它至少必須接收來自外部世界的能量。它必須調節刺激,並且保持內在連貫與穩定。生物體藉著某種外膜,讓自己與外界分離,它允許某些物質通過這層膜進入自己的內在,但其他物質則不准通行。而且,它會透過這層膜排出一些物質,在這些過程裡生物體都必須保持完整。生物體無法溶解,它不能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它的內部組件必須了解它們該做什麼(至少在生物化學層面上),並繼續執行被指派的活動。
恆定現象可能會發生在無腦等級的阿米巴原蟲身上,或者是更高等的人類身上。而在更高等層次上,我認為心靈必須維持必要的恆定,不是靜態平衡,而是動態平衡,在當中我們會不斷地檢查、測試和補充我們的心理系統,持續確保我們和外在之間的這層心理膜(mental membrane)安然無恙,並且不斷地重組與確認自我。這是動態的,而不是靜態的,因為外部世界不斷地在變化,我們因此不斷地改變。然而,面對變化,我們必須保持一種平衡。我們不能夠被解體,我們不能屈服於世界隨機的噪音干擾,我們必須不斷檢視自己是誰,在需要改造時進行修改,並且為我們整體所有的組成分子帶來和諧。
停機時間不僅能啟動我們的創造力,還能滿足我們的休息需求,它同時還能幫助我們形成和維持深刻的存在感和認同感。偉大的瑞士精神病學家卡爾.榮格(Carl Jung) 從「自我(Self)」的角度來討論認同,並且把自我描繪成一個圓圈。對於榮格來說,所謂的「自我」是將一個人的生活經歷,整合成一個整體的結果。這個整體有別於周圍環境,就像我們所理解的生物學體內恆定。
滋養自我的需求,以及在自我內部和我們直接接觸的環境之間,保持某種平衡與恆定的需求,都必須埋在心靈深處,回到最原始的起源。然而,在當今超連結、過度刺激以及由時間所驅動的世界中,我們往往離平衡太遠。我們經常缺乏個人反思的時間和空間,缺乏創造必要的內在穩定所需的精神寧靜與隱私。
我認為,缺乏停機時間對我們的身體和大腦所造成的影響,和睡眠被剝奪的影響如出一轍。最早的睡眠剝奪實驗研究之一,是俄羅斯的醫生兼科學家瑪麗亞. 米哈伊洛夫娜. 馬納西納(Maria Mikhailovna Manaseina) 所執行的。馬納西納在1894 年提出的報告中指出,被剝奪睡眠的幼犬會在幾天之內死亡。幾年後,義大利的生理學家蘭貝托.達迪(Lamberto Daddi)和朱利奧.塔洛齊(Giulio Tarozzi)在年齡較大的狗身上,複製了她的實驗得到相同結果。這些研究人員無法將小狗的死因,歸咎於食物不足或是身體上的疲憊。即使到了今日,睡眠的功能也尚未充分被了解。但是許多科學家認為,為了讓心理歷程重新復甦,並且修復肌肉和組織,我們需要不受外部刺激與壓力干擾的安靜睡眠。睡眠讓我們的心靈得以從醒著的喧鬧世界中解脫出來,並且讓心靈有機會可以仔細評估狀況。這樣的評估對於如何把我們每天體驗到的無數感官和精神轟炸組織起來,至關重要。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無所事事的美好時光(TED Books系列)》,天下雜誌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艾倫.萊特曼(Alan Lightman)
譯者:朱靜女
害怕虛度光陰,反而被綁架了心靈
填滿時間成了癮,我們卻更加焦慮
《無所事事的美好時光》,是送給靈魂的一份禮物
翻譯為三十種語言、全球百萬暢銷小說 《愛因斯坦的夢》作者,帶你重新省思人與時間的真正關係。
《重新與人對話》作者雪莉.特克(Sherry Turkle)大讚,有如此美好的方式幫我們保有人性,真棒。
在連線世界中,我們的生活被切割成以分鐘為效率單位的碎片。
在這樣通訊科技所塑造的急迫時間感內,我們究竟失去了什麼?
由於真實與網路的界限漸趨模糊,整個世界變得更害怕孤獨、害怕趕不上而錯失、害怕填不滿時間空格而失去效率。
同時身為物理學家、小說家、散文家的作者艾倫.萊特曼(Alan Lightman),從旅行、冥想、文學、心理學與大腦科學等兼備感性與理性多重角度,探究由時間所驅動的生活習慣在科技和文化上的起源。
他發現大量證據顯示,什麼事都不做的心靈停機(Mental Downtime)時間,拔掉對連線世界的插頭,甚至是刻意找時間來「浪費一下」,對生活各個面向都至關重要。它可以啟發創造性思維、強化心智韌性、深化對愉悅的感受力……更重要的是,你可以在留白時間中找回自我。
生命存在於時間之中,如何看待與處理與時間的相對關係,決定我們擁有怎樣的生活。
靜止不動、不刻意安排什麼,釋放自己脫離連線世界的綁架。時而「無所事事」,也是我們最該做的一件事。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