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講座】黎紫書 X 陳雪 X 甘耀明對談:故事總要開始——長篇小説寫作的奧祕

文:潘舜怡

由台北市文化局主辦的「2023台北文學季」,第二場「國際華文作家:黎紫書」講座「故事總要開始——長篇小說寫作的講座奧秘」,於5月21日在台北市立美術館視聽室進行。黎紫本場次邀請到三位小說家:黎紫書、書X始長説寫陳雪、陳雪甘耀明對談,甘故事並由楊佳嫻擔任主持,耀明討論長篇小說寫作的對談心路歷程與核心意義。

遙遠的總開作世界:印象深刻的台灣、馬來西亞長篇小說

主持人楊佳嫻開場即逗趣地提及,奧祕在村上春樹眼中,寫作長篇小說就像是講座在「跑馬拉松」。接著便詢問在場三位小說家心目中,黎紫印象深刻的書X始長説寫台、馬兩地長篇小說又有哪些?

黎紫書首先指出,陳雪本身在乎的是小說作品的呈現方式,她「希望通過小說閱讀培養同理和同情心。小說閱讀最迷人的地方是進入他人的世界。」她認為年代較久遠的小說家,如陳映真、朱西甯的作品更能引起她的注意。這些作品「充滿一種幻象性」,讓她認識不熟悉的台灣世界。

甘耀明則表示李永平的《大河盡頭》給他很大的啟發:「李永平離開古晉後到美國唸書,一直沒回過故鄉。他小說的家鄉元素是怎麼來的?那是一個非常遙遠的地方,是他內在生命仿佛夢境般的東西。他通過感性的夢境去觀看、重建自己所想象的大馬圖景。台灣讀者所理解的馬華世界中,雨林、殖民、歷史夢境堆疊在裡面。」陳雪也表示認同,她在馬華小說也找到一種魔幻的感覺,尤其是黎紫書的作品。

「九○年代台灣文學大獎有非常多馬華作家得獎。他們筆下的蕉林、馬共的世界對台灣讀者來說相對陌生。馬華小說那種繁複『黏熱』的感受在台灣來說比較少,作品給讀者一種遠方的不一樣想象。」楊佳嫻補充道。黎紫書感歎地說:「因為我是馬華作者,處境不一樣,要被大家看見、也得賺取生活費,而參加文學獎是當時的唯一途徑」。

講座狀況2Photo Credit: 吳景騰攝影、文訊雜誌社提供
台上四人從左至右依序為詩人楊佳嫻、小說家黎紫書、甘耀明以及陳雪。

經營寫作的漫漫長路

對於三位作家而言,長篇小說的撰寫過程以及計劃的準備工作,是「既享受卻又痛苦的」。陳雪強調雖然38歲那年生了場大病,每日僅能打出50字,但完成小說後體悟到寫作並不是一種損耗,而是「有趣的過程」。早期的她寫純文學小說,不斷地閱讀、觀察世界,卻不懂得作田野調查,而是去圖書館查詢資料;但她指出寫小說不能只迷失在資料海中,她會不斷地叩問自己是否真的能通過那些資料來營造「小說的感受」。她最大的體悟在於寫作其實「需要拋開資料帶來的束縛」。

黎紫書則認為田野調查是寫小說的重要必備功夫:「比如我寫老家怡保,哪棟大樓發生命案、有多少人傷亡、國家大選變天等案件,都會去做收集資料。有時場景是很魔幻的,例如狗也對月亮嘯叫起來,所以也想知道未滿之月的情況。我對小說創造的世界、人物都會作調查。」

那麼原先書寫短篇、微型小說的黎紫書,又如何開始撰寫長篇小說?對此,她表示自己在書寫長篇過程中,飽受肉體折磨之苦。此外,她說:「寫長篇小說最難解決的是經濟問題。如果突然停下來,又要花時間回去完成、重新投入,如此突如其來的打斷會造成干擾。所以開始寫作那幾年,我是根本沒辦法寫長篇的。」她笑著提起,若要讓自己寫長篇,首先可以學習寫小說投給台北文學獎或與小說企劃相關的補助機構。

甘耀明亦表示認同。他回想起年輕時的寫作過程:「寫作延長了生命的力量,對我是有幫助的。寫短篇到長篇小說都有寫作死線,那時文學獎會逼著你去開始寫。我也可以用長篇小說來抵碩士班的畢業論文。」他強調台灣很多文學獎對年輕人是特別禮遇的,「文學獎評審若有爭議,到最後可能會頒給最年輕的,對年輕人相對寬鬆。」

楊佳嫻更進一步提問:「各位如何判定適合寫長篇或短篇小說呢?」黎紫書直言:「不同階段的人生,都有適合作家書寫的形式、適合寫的特定題材。當初寫微型小說是市場要求,因為馬來西亞發表的空間很少,那時候的編輯喜歡小的創作。我那時也有在中國報刊投稿,但基於對中國文化背景不了解,沒辦法發展成長篇小說,而我覺得微型小說格局的『尖銳感』,很適合寫我看到的中國社會。」

陳雪則認為就算在生活苦難的狀態下,也可以盡情書寫:「最好是回到不得不寫的狀態才去寫,而不是因為要得獎而寫。因為一旦做了選擇,就很難回到最初想寫的作品。文學是會長遠影響的。」

一種寫作通路:小說創作補助

最後眾人亦提起長篇小說寫作在台灣發展。甘耀明首先提及,過往長篇小說在台灣並不多見,因而長篇創作的崛起,或許是因為「國藝會」開始提供長篇小說的出版補助案,並補充「台灣文學金典獎」也曾設有圖書類長篇小說大獎,激發作家開始嘗試、挑戰,具有推波助瀾的作用。

黎紫書更對台灣長篇小說出版補助有很深的感觸——因為《流俗地》就是在此機制底下生產出來的。她說:「在馬來西亞寫長篇小說面臨很多困難,尤其資金來源缺乏,而國藝會本就不可能補貼馬華寫作,所以我們找來在台馬華商家贊助馬華作家——最後專案成立了,每年可以補助一人。」

楊佳嫻更感慨地回應:「補助機制很大程度改變台灣文學生態。假設不做一份正職工作的話,演講費、補助費、計劃來源也正在影響題材寫作。」陳雪亦提到,這些補助不只對作家初期創作有不少助益,能更專心在耕耘文學創作路上,最後再回饋到華文創作市場。換言之,補助機制如何反過來形塑文學的生產樣態,也值得我們關切與反思。

延伸閱讀

  • 馬華作家黎紫書:如果我不寫關於怡保的長篇小說,那永遠無人能寫
  • 讀馬華小說《流俗地》:黎紫書不流俗地說好了故事,然對於價值提問的追求,讀者還能期待更多
  • 《現實與詩意》:馬來西亞文壇盛事「世花踪文學獎」,是馬華作家成名的必經道路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丁肇九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