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果子離
多年前,歷史郎傳看過一部宮本武藏的揭密紀錄片,心想或許能看到一代刀聖較為真實的武藏聞日一面吧。看完當下更加肯定,小次他不但是本劍本武不洗刀術名家,更是聖宮兵法家。然而他在戰場領軍,藏從衝鋒陷陣,歷史郎傳這分英豪形象,揭密在讀完《歷史揭密!武藏聞日武藏 vs. 小次郎》後破滅了。小次
宮本武藏一生官運不亨,本劍本武不洗沒當過什麼領軍大將,聖宮史料所載他參加過的藏從三場戰役,分別在十七、歷史郎傳三十一、五十四歲時,但他在前兩役的表現如何,現存史料無記述,最後一場,史料頗多,但他不是編制成員,更不要說領軍作戰了。更何況,戰爭型態不是一對一的決鬥,而是集團作戰,且個人劍法再高明,在已有鐵砲武器的戰爭型態中發揮有限。
宮本武藏和坂本龍馬一樣,身後越來越紅,紅到如日中天,透過小說、漫畫、影視、電玩所加持出來的魅力無窮,真要還原,恐怕會像孔明一樣,化神奇為平實,從在天飛龍下凡為肉體凡胎。
從閱讀視聽角度來說,這是殺風景的事,但對想追求史實真相者,這種探索、辨正過程,充滿樂趣與魔力。
《歷史揭密!武藏 vs. 小次郎》不是傳記評傳,而是如書名所示,追索真相,撥開歷史迷霧,浮現人物的真實輪廓,但真正的意義也不止於分別虛實,它是一種提醒,提醒我們注意史料記載的坑洞,避開史書敘述的陷阱。
此書特別之處在於,旁徵博引的史料,依可信程度加註等級,如:《二天記》(史料評價A)、《小倉碑文》(史料評價A)、《丹治峰均筆記》(史料評價C)。然而,即使史料評價A,也不可照單全收,即使只有C,也時有可觀之處,因此傳說或史實,是是非非,往往錯綜迷離。
這也是為什麼,讀完這本書,仍不能很清楚斷定,宮本武藏與佐佐木小次郎的生平事蹟,何者為是,何者為非。幸好當史料互相矛盾,作者會稍加表達看法,簡要不煩,不會成為論文般枯燥,也不會令讀者陷入迷茫而無所適從。
舉個例子。評價A的《二天記》,記載與宮本決鬥的佐佐木,時年十八,這是很多故事裡佐佐木小次郎的形象。但作者認為不可能。他舉出疑點,以及十八歲之說與史料整合之後出現的捍格,進而明確表示,決鬥時的小次郎,應與當時二十九歲的宮本差不多或大一些。
何以這麼赫赫有名的刀王,事蹟不明?只因他始終不是達官貴人,一錘定音的可靠記載不多,事蹟遂蒙上傳奇色彩,誇張或訛傳,流傳至今。在他活著的時候即有很多傳聞,從以下一事即知——
武藏年少時,頭部曾染有一種膿包腫瘍(司馬遼太郎說,俗稱「蓮藕」),因此成年後,他沒有剃成「月代」(將額頭上方至頭頂的頭髮剃光的髮型)的武士象徵髮型,前額留有瀏海,頭髮束起往後綁,紮成馬尾。但此事他不曾對外說明。
當年因決鬥現場不公開,參觀者僅少數幾人,以致事後多所傳聞。有人說巖流島決鬥時,佐佐木小次郎雖死於刀下,但宮本武藏也先吃了一刀。或許這個原因吧,好事者猜疑,會不會宮本武藏額頭有刀傷,才以髮型遮掩?
武藏晚年某日,應邀出席一場新春聚會。有人開口問:「聽說當年您和佐佐木小次郎於巖流島對決時,他的第一刀砍傷了您的額頭,不知道此事是真是假?」
面對挑釁,但見武藏起身,手持燭台,指著額頭說道:「我年少時這裡曾長過瘤,留下這樣的疤痕,長不出頭髮,因此無法剃成月代髮型,只能束髮於後。假如曾被小次郎的刀所傷,應有傷痕。請檢查一下傷痕在哪?」
語畢,將燭台靠近自己的臉,把髮撥開。周遭的人緊張屏息,此人更是嚇得面無血色,倒退一步,喊說:「我沒有看到傷口。」武藏不甘休,直向前逼:「再看仔細呀!」對方連說:「不用了,我看清楚了⋯⋯」武藏這才點點頭,不發一語,回到座位。
司馬遼太郎的《宮本武藏》也收進這段內容,小說筆法更烘托現場氣氛之緊張。若非宮本武藏自辯洗冤,大概他被砍一刀的傳聞也流傳後世,成為「有此一說」的一個版本。
本書另一特點,作者也適時表達所見所聞而不引文,雖然少了註明出處的權威感,至少行文不致拖沓,例如關於宮本武藏從不洗澡的傳聞,包括史料評價C的《丹治峰均筆記》等都說,他形象邋遢,不修邊幅,剪指甲、梳頭、洗澡,這些每天都要做的個人衛生,他老兄窮其一生從未做過。
這麼邋遢,加上其貌不揚,三角眼、眼角上吊、茶色瞳孔,奇形異狀,阻礙了他的仕途。但作者說,這些描述無法盡信,有史料顯示,宮本武藏曾是某溫泉旅館落成時的貴賓。
不過說實在的,就算一生中洗過一兩次澡,也還是相當不衛生,證明曾入浴一次並不能翻轉什麼,這也是我們面對歷史陳述時要保持的警覺。
本文經Readmoo閱讀最前線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潘柏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