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探索

酷兒出版《The Gaze of Others》——多元性別的集體創作 X 性別空間的無限想像

撰文、攝影:proxlogue|文字編輯:兩蚊|網站編輯:Beth|製圖:Beth

(【酷兒出版】系列專題分兩集,酷兒此為下集;上集為酷兒出版《明心見性:香港跨性別青年文集》——打破媒體呈現套路,出版創作讓我們述說自己的元性故事,請一併閱讀。別的別空)

初次到訪「一坪半性別空間」,集體間第一眼看到的性想像,與在社交媒體上看到的無限,大致無異。大大小小的酷兒書架、各類型的出版創作讀物、盆栽、元性榻榻米、別的別空小茶几,集體間還有那幅貼上「平權海報」的性想像牆。唯一的不同,是多了一股亂中有序的「工場感」……

「我們已經連續pack了幾天,還有這裡的要pack!」Erica一邊說,一邊安頓地上的紙箱,紙箱裏是《The Gaze of Others Vol.1 – The (In)visible》的閱讀材料。半年前,同為「一坪半」坪主的她邀請了好友Astor組成「The Gaze of Others 團隊」,從經營一片性別空間走到出版一本性別讀物。

【酷兒出版】《The-Gaze-of-Others》——多元性別的集體創作-X-圖片由作者提供
置身於「一坪半性別空間」,使人有一種亂中有序「工場感」。

The (In)visible:被看見的進行式 拒絕觀看與被觀看的單一化

「哇!好有趣啊!入面好多嘢,逐樣攞出嚟睇吓、玩吓,好似拆禮物咁啊!」這是《The Gaze of Others 》第一期《The (In)visible》首位讀者的閱後感。與其說是一本小誌,其實它更像一個閱讀套裝——透明zip袋、小冊子、相冊、podcast、地圖、練習本、三角彩旗字典。但不同形式,甚至不同形狀的背後,又是為了甚麼?

【酷兒出版】《The-Gaze-of-Others》——多元性別的集體創作-X-圖片由作者提供
《The Gaze of Others Vol.1 – The (In)visible》與其說是一本小誌,其實更像一個閱讀套裝。

「一直以來,性/別小眾都是被觀看的一方。我們之所以創作這本小誌,是希望性/別小眾也可以成為觀看的一方,透過自己的視角、自己的語言來分享所看見的世界。而正正因為性/別小眾的觀察是多樣化的,用來呈現這些觀察的形式就更應該多樣化。」Erica解釋道。本著這個信念,性/別小眾義工們在Migrants’ Pride拍下的相片、寫下的文字,通通被「The Gaze of Others 團隊」收錄在《1/7》裡,務求讓讀者可以看到義工們在驕傲日看到的畫面;而酷兒們在投稿時所用的字眼語句,亦一字不漏地被團隊灌錄到《酷兒地圖隨身聽》的podcast裡,讓讀者亦有機會代入酷兒們經歷,體驗投稿者如何看空間、如何與空間互動。

除了拒絕單一化性/別小眾的視角,Astor亦很抗拒性/別小眾被單一化地觀看:「雖然近年越來越多主流的人表示看見我們,我們的社群越來越visible,但他們所看見的,大多都只局限於男同志是娘娘腔、女同志伴侶間必有一方是TB等。這些刻板印象都在告訴我們,社群內的多元性仍是 invisible、仍是未被看見。」

為令更多人意識到現時社會對性/別小眾的種種刻板印象,又為令更多人明白到性/別小眾是多元群體、而非單一狀態,Astor和團隊決定把是次出版的小誌命名為《The (In)visible》「為《The (In)visible》加上『()』是想分隔『In』和『visible』,提醒我們仍然身處被看見的進行式,仍然要為性/別小眾不只有一個固定面貌而吶喊。」透過出版《1/7》(記背負雙重隱沒性的居港同志移工)、《愛伴》(記兩對在香港法律下純屬透明的已婚同志伴侶)、《酷兒地圖隨身聽》(記不同酷兒成員與香港不同角落的連結),Astor和團隊希望呈現性/別小眾的更多面向,讓主流重新檢視自己觀看性/別小眾的方式,讓性/別小眾能夠慢慢走出被看見的「進行式」。

【酷兒出版】《The-Gaze-of-Others》——多元性別的集體創作-X-圖片由作者提供
在「一坪半」角落堆疊得井井有條的《The Gaze of Others Vol.1 – The (In)visible》。

不只是性/別小眾的創作 更是多元性別的共同創作

閱讀着同志移工主導的《 1/7》、聽着酷兒主導的《酷兒地圖隨身聽》,相信沒有人會反對《The (In)visible》是一場性/別小眾的共同創作。但原來除了性/別小眾,一些「性/別大眾」也是這本小誌的共同創作人。

「我們本來沒有《性/別 ABC》的。這部分是在『試閱大會』上受到順性別(cisgender)(筆者按:即性別認同與出生時指定性別相同的人)、異性戀朋友啟發後再新增的。」Erica坦言。「試閱大會」是「The Gaze of Others 團隊」在3月舉辦的一個活動。在活動中,團隊邀請了多元性別的朋友一同試讀小誌的初版,又向他們請教了一些修訂建議。談及《性/別 ABC》的誕生,Astor表示這是自己的意見:「經過『試閱大會』,我才發現主流對性別相關的詞彙真的不太熟悉,例如他們根本沒有聽過『酷兒』、『非二元(non-binary)』等字詞。我不希望這會成為閱讀《The (In)visible》,甚至是認識性/別小眾和性別議題的限制,因此提出了製作一本性別字典。」她強調《性/別 ABC》的創作建基於順性別、異性戀朋友的試閱回饋:「所以,這本小誌不只是由性/別小眾主導,更是由多元性別主導。多元性別包括了順性別和異性戀,而有了這些視角,我們的創作才得以完整。」

【酷兒出版】《The-Gaze-of-Others》——多元性別的集體創作-X-圖片由作者提供
團隊在試閱大會上邀請了多元性別的朋友試讀初版,向他們請教一些修訂建議。

至於Erica心目中最深刻的「試閱大會」回饋,她表示是來自本地跨性別組織「跨青時刻」的參與者。「在初版的《性別觀察練習》裡,其中一個練習需要讀者代入一件死物(例如一朵花、一塊石頭),然後反思性別的意義。我們的本意是想鼓勵讀者跳出平時的思考模式,重新審視性別這回事。但『跨青』的成員就擔心練習或會令讀者把性別誤解成任何東西都可以,所以我們最後還是刪去了這個練習。」Erica直言:「這個小經歷其實為我帶來了很多反思!它提醒了我在寫作時,字眼選擇的重要性;亦令我開始思考性別討論的敏感度。」

一坪半的空間 空間想像卻無限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