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广西发现新物种“龙州中华喀鳅”

近日,广西我国科研人员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龙州县地下溶洞采集鱼类样本时,发现发现了一种白色盲鱼,新物基于形态学和分子系统生物学研究结果,种龙州中确认该鱼类为新物种,华喀并将其命名为“龙州中华喀鳅”。广西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动物系统学与演化》上。发现

“根据目前采集到的新物样本,龙州中华喀鳅眼睛已彻底消失或仅残存一个细小的种龙州中眼点,晶状体已缺失;体表色素消失,华喀通体呈半透明,广西可以看到内脏团;体鳞退化,发现体表光滑;口须短,新物胸鳍较长,种龙州中尾柄上、华喀下均具有发达的尾鳍褶。”论文第一作者、广西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葛家玥介绍。

广西师范大学、南宁师范大学与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等单位科研人员经过监测发现,龙州中华喀鳅生活在喀斯特洞穴的地下流域中,是一种全洞穴生活史鱼类,其整个生命历程都在暗无天日的洞里或地下水系度过,离开洞穴环境后很容易死亡。目前监测表明,龙州中华喀鳅仅栖息于中越边境的左江流域溶洞地下河中,分布范围极其狭窄,种群数量稀少。

根据形态学和分子系统生物学研究,科研人员将龙州中华喀鳅归入中华喀鳅属,确定了其分类学地位,目前正在逐步开展相关研究。

中华喀鳅属隶属于鲤形目、条鳅科,是一个2023年建立的新属,为中国特有属,已知分布在珠江流域的广西中西部和北部、贵州南部地区。“中华喀鳅属的洞穴鱼类表现出一系列穴居性状,包括身体裸露无鳞、无色素沉积、眼睛退化。”葛家玥表示,目前的研究表明,地表栖息的物种在洞穴环境中定居并经历漫长的时间后,也会发生类似的转变。因此,洞穴生物是研究趋同和适应性进化过程的宝贵自然模型,保护这些洞穴鱼类物种,有着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为此,葛家玥建议加强对洞穴鱼类栖息地的保护,提高当地居民的保护意识,倡导居民摒弃随意往洞穴中丢废弃物的习惯,减少在洞穴中安装水泵水管,为洞穴鱼类提供原生生态环境。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