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只要電話一響,果父我超怕又是母老們該我媽,指責我又做錯了什麼事。後難何應
每次想出國度假時,相處我媽就會「剛好」生病。果父
你對這些台詞感到熟悉嗎?如果你對此心領神會,母老們該那麼你很可能已經感到無計可施,後難何應你甚至很可能會說,相處父母的果父個性實在讓人「很難招架」。
你與父母的母老們該困境,並不是後難何應沒有解決之道!美國高齡照護組織「暮光服務網」創辦人在其著作《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相處集結了多年來協助成年子女應付「難搞父母」的果父案例,如果你深信「沒人會比我父母更難纏」,母老們該或許你可以從以下案例,後難何應發現扭轉局面的新曙光:
指望兒子隨傳隨到的碧
艾爾提心吊膽地撥了電話。此刻他站在劇院大廳的公共電話旁,在享受娛樂時光之前,他深知如果沒有先給母親打這通電話,後果將不堪設想。這是慣例,只要他沒辦法過去她那兒,就一定要電話稟報。問題是:他比平常晚了半小時打電話。
有時母親並未留意到電話來晚了,甚至有時注意到了卻也沒怎樣。可惜今晚傳來的是冰冷憤怒的聲調:「你到底去哪裡了?我找了你整晚!」
「媽,我在劇院。蜜莉安和我今天都忙到很晚。我得在兩分鐘內入座,不過我想先打來問看看你今天好不好。」
「我好得很。」母親的答覆既冷又硬,隨即切斷電話。艾爾是沒嚇到,但不管經歷過幾回、又拚命努力不要在意,仍不免感到受傷。
接下來,他不斷地想:「究竟該怎麼做,才不會變成這種局面?」過去的慘痛經驗讓他學會要及早打電話;為了讓媽媽開心,他更是每週去探望母親兩、三回。
你不是唯一和父母相處時深感絕望的人
艾爾為了母親頭痛已久,問題依然棘手。他對碧百依百順,盡力避免惹她不快。這麼做雖不能減輕抱怨,倒也讓局面維持在合理的掌控之中。直到劇院事件,他才明白情況必須改變,他需要尋求專家諮商。
艾爾的故事,是我們每天從客戶那裡聽到的典型狀況。而艾爾從我們這裡得到的第一個收穫是,原來有那麼多人面臨同樣的困擾,卻堅信世上沒有任何父母會像自己的爸媽那樣難纏。僅僅這點認知,往往就足以為成年子女帶來極大的安慰。
不管是找諮商師或加入互助團體,求救很重要。意識到原來有那麼多人跟你有同樣的處境,會讓你感到如釋重負。
對父母的要求設定界限
跟一般人遇到同樣情形時一樣,艾爾會怒氣高漲以致失去理智,然後對碧大小聲。然而,無論父母讓你多麼受挫,憤怒無法解決問題,反而只會讓雙方更難過。
母親看不見自己的問題,只看到兒子容易暴跳如雷;就算她在你的強勢之下道歉,她也完全沒有理解原因何在,更無法記取教訓。
此外,艾爾試著跟碧理論。劇院風波後第二天,艾爾和他母親的這場對話,描述了這麼做有多麼無濟於事。
艾爾: 媽,你要我每晚打電話給你,但我偶爾總會有事啊!
碧: 你到六點都沒來電,簡直把我急瘋了!你有空做這做那,就是沒空給老媽打個電話。
艾爾:[失去耐性]但你應該了解,我不可能每次都準時的!
碧:[不吭聲,眼神冰冷]
艾爾:[怒氣攀升]我真沒見過像你這樣不講理的人。好吧,如果你不改,那就準備擔心吧!
其實,艾爾從劇院致電母親後的反應,是不是跟母親對他的態度很像?他覺得自己遭到拒絕,不禁怒從中來,對母親指出她應該要有的表現,而這正是母親每次對他不滿時會有的反應。
設下自己的底線,理解父母的行為背後,其實隱藏著恐懼
我們告訴艾爾,他不能為了不惹母親生氣而總是順著她,這樣長久下來,他一定會受不了。我們向他解釋,他得先想好自己能做到的合理範圍,然後堅持原則。這方法也適用於你。假如父母總是催促你前往探視,而你認為沒必要或你不想如此頻繁,就想好最恰當的頻率;假如父母太常來電,有時不妨讓答錄機來應付。
一開始,父母大概會不高興,但你必須堅持下去,因為那是你的底線。為了自己好,你必須如此。也唯有如此,才能維護你與父母的關係。
艾爾畫出界線。要這麼做很不容易,但非常值得。下面是在那之後的通話內容。請注意他沒有試圖說理,也沒有爭執或責怪彼此。
艾爾:媽,你今天還好嗎?
碧:我擔心得要命,成天巴望孝順(語調諷刺)的兒子回家看我。
艾爾:[以往會被激怒,這回則改變話題]媽,你的孫女畫了一幅很棒的畫,我準備帶去給你瞧瞧。
碧:太棒了。我還真久沒見到她,你是該帶她來給我瞧瞧了。
艾爾: 我們這個星期天會一起過去。那是我們全家團聚日,我們會帶早午餐。
碧:是呀,我就只值一個星期一天的份。
艾爾:我期待週日的來臨。再見,媽。
注意碧在兒子每句話之後所流露出的依賴與不安。之前,碧的這些反應總會讓艾爾跳腳。現在艾爾有了新的對策,他把母子見面的次數降到一週一次,電話聯繫也採取不同態度,正面回應媽媽的每一個抱怨。
他強調自己能夠做的,不談他辦不到的事,而且不為此自責。最重要的是,他不再聚焦於彼此的爭執,而能開始同理媽媽心底的不好受。
這當然不是一蹴可幾之事。在習慣之前,需要時間練習。起先你甚至會覺得情況變得更糟,但成果卻絕對值回票價。
照顧好自己的身心健康也很重要,你若病了,大家都會跟著受苦。艾爾從諮商師那裡學到最重要的一點是,母親會如此,是出於讓她飽嘗終生的痛苦,那些陰暗面化為人格,並透過種種麻煩行為傳遞給他人,自己卻渾然不覺。
表面上看來,她自己應該清楚這一點,但其實這些行為沒有理性可言。一旦對母親的人格舉止有此認識,你就能像艾爾一樣停止憤恨和受挫,轉而同情與憐惜她所承受的折磨。
你會比較知道怎麼應對,讓彼此不再劍拔弩張。想產生這種理解,可以努力回想有關父母早年的任何事情,他們可能遭受過什麼樣的情感創傷。有位個案這麼形容:「了解我媽之後,我便不再那麼恨她了。」另一位則更上一層:「我因此更愛我媽了。」
- 不要責怪自己或父母。找代罪羔羊只會讓問題惡化。
- 不用跟媽媽說理,她的行事本就不是出於理性。
- 事先說好你辦得到哪些事,做不到哪些事。
- 保留彈性,照顧自己。學會減壓,幽默是萬靈丹。
- 學會理解父母內心深處其實深藏著痛苦,而那正是這些難纏行為的根源。
延伸閱讀
- 面對家庭節日,我該如何與「控制狂父母」相處?
- 我的父母是控制狂:十種走出「家庭情緒勒索」的因應之道
- 《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我媽是旅遊仲介,專門安排罪惡感之旅
本文經書傳媒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