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日確診人數狂飆!醫示警「6種人」易陷群體恐慌:常看新聞也上榜
近期藥局門口永遠大排長龍,單日不少人急於搶購實名制快篩。確診回顧過去:疫情初期排隊買口罩,人數人易搶購物資與衛生紙等,狂飆看新我們從沒遇過的醫示疫情與戰爭等狀況,使得排隊熱潮與「XX之亂」重複上演。警種回顧各國出現大流行時,陷群經常發生不理性的體恐搶購現象,例如搶購衛生紙或食物,慌常舉世皆然。聞也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指出,上榜有6類人容易陷入恐慌,單日或是確診搶購物資等不理智的行為。對此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周緯柏主治醫師也提出建議。人數人易 現在不少人擠到藥局門口排快篩,狂飆看新回顧過去也有排過口罩,或是衛生紙等。黃軒在臉書指出,有6種人特別容易因疫情或相關新聞而有巨大情緒起伏,或陷入恐慌。這些人包含了: ▸自我效能(Self Efficacy)不佳:白話文是指危機處理能力差,不容易適應新環境。 ▸女性:研究發現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在疫情中感受壓力。 ▸高危機意識:研究人員進一步分析,自我危機意識太高,將會對自己的行為限制,與他人產生距離感,容易使自己陷入困境。 ▸低教育水平:低教育者,易人云亦云,易陷在群眾的恐慌行為中。反之高教育水準者,有能力判斷假訊息,該信任誰,間接降低群體恐慌。 ▸經常接受COVID資訊的人:看新聞當追劇,更容易陷入恐慌,卻絲毫不自知。 ▸醫護家屬:醫護人員在高風險環境下工作,如他們與家人分享較負面的消息,易使家人感到恐慌,這是外溢效應的一環。 周緯柏表示,過去針對隔離病房做研究,發現曾有精神疾病相關病史(例如憂鬱、焦慮)的確診者,情緒的波動格外明顯;另外有內科疾病者(如高血壓)因重症風險偏高,也較容易有情緒波動。另外支持系統薄弱者(如單親、獨居)與他人連結較低,被隔離時很難找到協助,也容易發生情緒變化。 以他與隔離病房的病患接觸的經驗,他遇過一個案例是因幼童確診,家長進入照顧。當然家長的工作會受影響,病房內的環境也不容易照顧孩子,家長的焦慮情緒特別明顯,頻繁打電話尋求物資或協助,也會在病房內哭泣。 周緯柏建議參考衛福部提出的安心原則:安靜能繫望。「安」是指戴口罩等維護健康的措施;「靜」則是保持平靜,降低焦慮;「能」則建議你能多做運動,提升免疫力或了解各類知識;「繫」則是多與他人保持聯繫;最後「望」則是保持希望,記得「疫情終會過去」。 另方面由台灣自殺防治協會提出的「心情溫度計」(簡式健康量表)可作為情緒篩檢的量表,提供給失眠、易怒等人做評鑑。如總分高達15分就需要尋求醫療端協助。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 【延伸閱讀】容易陷入群體恐慌 6種人要特別小心
家中孩子確診 照顧的家長更焦慮
除心情溫度計以外 衛福部提出5字訣可參考
.身體不適就醫檢查沒病?自測「廣泛性焦慮症機率」 中3項就要小心了
.心悸、胸悶、無法呼吸...小心「預期性焦慮」上身! 精神科醫授「3+3」緩解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俄羅斯:企圖制裁俄液化天然氣將「反噬」歐洲
- 【書評】吳曉樂《那些少女沒有抵達》:吳依光曾在十七歲時差點走入死亡,我自己的人生軌跡跟她十分相似
- 相隔的里程數不再是關鍵,心的距離才是:分離的課題遇到了該怎麼辦?
- 【書評】吳曉樂《那些少女沒有抵達》:吳依光曾在十七歲時差點走入死亡,我自己的人生軌跡跟她十分相似
- 预期引导对人民币汇率形成强势支撑
- 《畢達哥拉斯的思考課》:AlphaGo對弈贏過世界冠軍李世乭的關鍵,正是因為蒙地卡羅搜尋法
- 認識日本刀刃紋:什麼是「鑑刀三鐵則」?刃紋變化會影響刀的好壞嗎?
- 南北分裂之南齊興亡(五):在暗中推動時代,見證朝代改換的權臣們
- 北京出台20条中小学科教新政!跨学科主题学习课时不少于10%
- 退租時擔心房東找碴?避免「劉芒事件」,入住前紀錄影像、合約寫清楚
- 作家王文興過世享壽84歲,曾以小說《家變》衝擊台灣文壇,列名「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
- 在馬來西亞當社畜比較幸福?一入職便享有8天特休是「基本款」
- 科学技术颠覆传统食谱,食品科技能否改变未来
- 杭州亞運9/27中華隊戰績一次看:武術張煥宜進帳1銅,女足勝泰國連3屆晉級8強
- 直擊福爾摩斯探索精神, 7個線索教你聚焦10%的投資方法
- 2023兩廳院永續國際年會側記:由裡到外、從小處著手,兩座劇院的永續改造行動
- 美財政部部長耶倫將訪華
- 聯合國外交官流傳信函,中國呼籲各國抵制「香港媒體自由」活動
- 【每日一句學英文】不要讓每件事都淪入惡性循環!
- 『每日一句學英文』倫敦版的悠遊卡叫牡蠣卡,但牡蠣到底跟交通有什麼關係?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