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的水污染中铅含量测定方法研究(一)
铅作为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基于究重要金属,在现代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石墨水污但是炉原量测铅具有积蓄性,可以在人体中长期累积,吸收影响人的法的法研造血系统、神经系统以及肾脏,染中带来一系列疾病,铅含常见的定方疾病有贫血脑病变和肾病变。目前人们对铅矿的基于究开采力度越来越大,在整个开采过程,石墨水污以及后续的炉原量测冶炼和使用中,会有一定含量的吸收铅元素被排放到水中,造成水污染,法的法研人类和动物使用后,染中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铅含监测水污染中铅含量对于保证人类生命安全有重要意义。 云南昭通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水平位置和垂直高度存有差异,地理形势复杂,气候多变,水体多属于河流水系,全市没有湖泊,具有4个保护区、5个缓冲区、3个饮用水源区、2个景观娱乐用水区,整体水质较好。 利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云南邵通市水污染中铅的含量,此方法在铅的测定中有着极大的优势,吸附具备分离能力,能够在短时间内去除废水中的污染物,经济效益高。目前常用的吸附剂有如下两种:活性炭、壳聚糖,活性炭开采容易,因此使用比较广泛,但是成本较高,壳聚糖是一种生物吸附剂,与氢氧化钠结合使用,具有很强的吸附效果,但是目前对其研究较少,所以使用还不够广泛。 一、实验部分 1、实验仪器 赛默飞的ICE3000系列原子吸收分光光谱仪(美国赛默飞公司)(见表1) AS-3016A自动进样器(郑州安诺可儿仪器有限公司); 实验性石墨炉原子化器(株洲广吉昌科技有限公司); YYGM0高密标准石墨管(北京友谊丹诺科技有限公司); 连续流动注射分析仪Flowsys(意大利希思迪); Tygon甭管; 空心阴极灯(赛默飞世尔); FB124电子天平; pHS-3B精密pH计(上海光威仪器制造有限公司); 锥形柱(山东顺源有限公司)。 2、实验主要试剂 壳聚糖吸附剂; 氢氧化钠(pH=8),制定NaOH溶液,将壳聚糖吸附剂在溶液中浸泡1~2个小时,直到其能够充分溶胀; Pb储备液(1000mg/mL)(置于冰箱中); Pb标准液(Pb储备液稀释而来); EDTA溶液(0.01mol/L); NH3H2O-NH4NO3缓冲溶液(1mol/L)(pH=9); 稀硝酸溶液(浓度为2%); 氨水(0.5mol/L); 优级纯硝酸; 优级纯盐酸; 二次亚沸蒸馏水; 高纯氩气。 3、仪器工作条件 测量波长283.3nm,灯电流为90%,狭缝宽度为0.5mm,测量时间为3.0s,测量方式为吸收测量,重复测样时间为2次,测量信号为峰高,瞬间峰测量从0.00s到3.00s,背景校正方式为塞曼。设定选择的石墨管为普通石墨管,注射温度为0℃,程序时间为68.3s,石墨炉程序如表2所示。 根据选择的Pb样品性质和进样量,设定升温程序,升温过程中选用的洗脱溶液为NH4NO3缓冲溶液,浓度为0.15mol/L,铅溶液的含量为0.5ng/ml,利用上述石墨炉程序和仪器进行升温处理。升温程序共有4个阶段,分别为干燥阶段、灰化阶段、原子化阶段和净化阶段,在不同阶段升温的模式、温度、时间的选择是不同的。石墨炉升温程序如表3所示。 干燥阶段主要是负责蒸发掉试样和溶剂中的水分。通常选择的加热温度为100℃,对于部分有机试样,干燥温度可以提升,最高不能超过130℃。如果选择的干燥温度低于100℃,水分可能在规定的时间内难以蒸发,致使得到的分析结果不够准确。干燥时间主要与样品Pb的体积有关,同时也会受到石墨炉结构、加热方式、升温模式影响。在已知选取的样品性质之后,可以在短时间内把温度升高到略低于沸点,然后慢慢地升高温度,直到温度略高于沸点为止,整个过程持续时间大约为15s。 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文字来源万方数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相关链接:铅,石墨,壳聚糖,氢氧化钠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武汉快递物流量猛增 部分网点投递量超“双十一”
-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美對烏軍事資助力度或不如前
- UPL在巴西推出草铵膦和精异丙甲草胺混剂
- 也門胡塞武裝稱其襲擊一艘美國商船
- 扬子社区举办“金蛇迎新岁 欢聚贺新章”主题文化活动_
- 40多歲男「打嗝數月」 就醫發現「肝臟全是腫瘤」
- 小小讲解员“上线” 或将独立带团讲解
- 江苏南京:科创引擎助力高质量发展
- 游戏成瘾背后,看到青少年的真实需求
- 為什麼學生對電玩「組合技」倒背如流,卻記不住一個簡單公式?
- 東北季風報到北台灣轉涼 下週三大陸冷氣團來襲
- 传播熊猫文化 打响雅安品牌
- 典型生态拦截措施水质净化效果研究(三)
- 采访特朗普当天,马斯克被欧盟专员警告
- 北江合唱团百人快闪助力“清马”
- 外交部:對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逝世表示哀悼
- 龙口首次出口苹果原醋
- 我市迈入移动“4G+”全网通时代
- 直销违法案例巡讲活动在江西赣州举办
- 野花椒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一)
- 搜索
-
- 友情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