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探索

香港學童自殺了,學校社工跑哪兒?

文:陳翹殷(香港註冊社工)

近來香港學生自殺問題令各界憂心忡忡,香港學童學校紛紛站起來表示關注,自殺呼籲行動。社工讀了註冊社工姚芷君和社工學者關志健(下稱姚關)大文,跑兒百思不解;大家既是香港學童學校社工同仁,反躬自省,自殺謹將問號一堆請予商榷。社工

依循姚關所謂微觀、跑兒中觀、香港學童學校宏觀層面追蹤觀察,自殺社工身影無為有處有還無?在微觀層面,社工疫情前夕學校社工人手得到倍增,跑兒疫情後學生面對危機,香港學童學校姚關就說社工比例還是自殺不理想,靠社工「並非上策」。社工進一步增加社工人手好嗎?姚關又說「殊不容易」,行內人手短缺嘛。那怎麼辦?靠老師啊,他們接觸學生的機會比社工多嘛,老師改變自己,擔起關愛學生的角色,乃是關鍵所在。

資源從來都是左支右絀,端賴配置得宜與否。倍增人力資源之後的學校社工在危機當前竟然「輸打贏要」,政策制定者何不重新調撥資源到教育心理學家崗位?2016年行政長官施政報告提出優化校本心理服務,希望將教育心理學家與學校的比例從1:7提升至1:4(社工-中學比例大約是2:1;對小學是1:1),何不加倍努力將之成事?輔導員/教師的角色和人力也可予優化和加強。(中學校長李建文對如何善用社工以外的專業人才就有很好的闡釋)。他們是否能夠比學校社工更加恰如其分地應付學生在微觀層面的需要,尤其是後者原來無心應戰?

學校社工在中觀層面本來也是職責昭然,甚或比在微觀層面來得吃重。隨便一本社工教科書都開宗明義說明家長群就是學校社工的主要介入群體之一;港府教育局以至大部分社會服務機構(例如香港明愛)的指引也清楚說明家長群是學校社工協調、支援、培訓、發展的重點對象。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葉兆輝教授說得語重心長地引用了名言「沒有問題的學生,只有問題的家長」。父母愛子女之心偉大,毋庸置疑,但怎樣發揮愛心,從來都是大學問,社工團體和家長本身都從不諱言。

2022年YMCA 的調查發現香港家長在穗港澳台四地當中親子衝突程度最高,超過四成的管教方法是「忽視冷漠型」。2022年YWCA的調查發現93%香港家長表示「有聆聽孩子的感受」,卻只有55%孩子說父母有這樣做。2021年香港救助兒童會的調查發現,超過七成受訪者希望有家長教育計劃,增進他們對養育兒童的知識。這些落差如何、由誰幫忙去彌補?讀者猜猜姚關文章提及家長多少次?是隻字不提!姚關是把社工教科書和相關專業指引都拋諸腦後了?不會吧,關是教導社工課程的啊?

姚關談得最多的,是所謂的宏觀層面:「催谷(成績)文化」 是學生壓力的源頭。哪麼誰是「催谷文化」的罪魁禍首?學校管理層知錯不改,老師甚至為此疲於奔命,教育制度和社會觀念必須改變⋯⋯說了一大輪「原來是社會的錯」之後,又來猜猜姚關倡議學校社工對「催谷文化」應該做什麼?又再是隻字不提!他們提了一個詞語叫「宏觀社會工作」,學校社工在當中實際是做什麼的?沒說。

香港的學校社工數以千計,盡忠職守的不在少數吧?姚關說社會人士應該不斷發聲,文章題目誤導地叫〈多層面社工介入 應對學生自殺問題〉,到頭來倡議學校社工的態度不是匹夫有責而是棄兵曳甲,這類聲音不發也吧?

剛剛在台灣金馬獎奪得「最佳新導演」殊榮的電影《年少日記》,整體氣氛沉重,但也有一幕稍為幽默:鄭老師和學校社工蝦姐帶鬱鬱不歡的女學生到山上散心,鄭老師帶頭向山下盡情喊叫,說是抒發鬱悶的好方法,然後叫蝦姐也試試,以鼓勵女學生跟隨。蝦姐猶豫了一下,跟鄭老師說:「不用了吧,其實我應該沒有你們那麼大壓力。」最後,蝦姐的喊叫之悽厲不亞於鄭老師。其實專業行內人手短缺的問題,在教育心理學家和輔導教師方面難道比社工輕微?解決問題的方法不一而足,但大家都設法當仁不讓,學校社工又「相煎何太急」呢?

相關文章:

  • 《年少日記》:得不到愛與關懷的孩子,如何克服「最愛的人傷我最深」的事實?
  • 【港產新戲劇】港式童年的隱喻:從《年少日記》映後分享會說起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Alvin
核稿編輯:Alex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