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大明紫禁城》:朱棣做為皇帝的政治生涯中,絕大多數時候都在為遷都做準備

文:翟晨旭

午時三刻一把火

如果回看歷史,大明棣做帝的大多都朱棣的紫禁政治中絕準備遷都想法很早就有體現。甚至在某種意義上說,城朱朱棣做為皇帝的為皇為遷政治生涯中,絕大多數時候都在為這一刻做準備。生涯數時

《明太宗實錄》記載,候都早在永樂元年正月,大明棣做帝的大多都當時的紫禁政治中絕準備禮部尚書李至善比較擅長拍馬屁,看出皇上的城朱心思,就上疏說:「昔帝王或起布衣定天下……肇跡之地皆有升崇,為皇為遷切見北平布政司,生涯數時實皇上承運興之地,候都宜遵太祖高皇帝中都之制,大明棣做帝的大多都立為京都。紫禁政治中絕準備」

這話太上道了,城朱意思是說過去皇帝只要獲得天下,他發家的地方肯定要得到推崇。現在北平是皇上您發家的龍興之地,應該和您老爹把老家鳳陽定為「中都」一樣,把北平也定為京都。

朱棣聽了很開心,但也得矜持一下,何況南京城當了三十多年首都,遺老遺少的貴族比較多,一下子改了也不合適,所以,只是把北平改成「北京」。

從此以後,明朝相當於有兩個真正意義上的都城,鳳陽做為「中都」已經邊緣化,而且離南京太近,不太具備實際意義。而南京則被稱為「京師」,說明還是中心,而北京則被稱為「行在」,意思是天子巡遊途中所在的地方。大臣們一看,只要不傻基本上都懂了,皇上要準備遷都。

不過,好在當年朱元璋做了伏筆,他晚年講得很明白:「本欲遷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新定,不欲勞民。且廢興有數,只得聽天。」就是說,我本來想遷都,但年紀大了,加上天下安穩沒多久,就別折騰,聽天由命算了。所以說,對於遷都的事,大臣們都有心理準備。

到這一步,朱棣就不怕別人知道了,三月春天一到,就宣布開海禁,走海路運輸物資到北京,而且每年如此。而且,遷徙很多人口去北京,從此,北京城真正意義上的建設開始了。

當然,只開海運肯定不夠,那個時代海運雖然快,但成功率比較低,而且不準時,這很麻煩。而且,朱棣的定位中,北京不僅是未來的首都,也是北伐的前線總指揮部。在北方打仗,十分講究發兵時間,必須春、夏出發,總不能軍隊到齊,軍糧還沒到。而且,將來北京的人口肯定會大規模增加,把吃飯問題交給大海,那北京就不用建天壇,家家戶戶供奉龍王爺算了。所以,朱棣做了一個對明、清兩代政治影響極深的決定,就是開通漕運。意思是透過大運河直接把南方的糧食運到北方,有點像現在的南水北調。這樣一來,直接產生兩個影響。

第一就是穩住北京的建都,不然解決不了糧食問題,北京城就談不上建設。第二就是北京等於把經濟命脈交到南方手裡,這將在未來產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糧食問題一解決,再往後就是宮殿。過去的京城不像現在,皇宮占地面積很大,基本上可以稱為「皇城」。

明朝建宮殿和元朝是相同套路,講究先「天文」後「地理」。天文注意的是必須定住「一點一線」。首先,這個和國運相關,古代人很講究。其次,總不能開始時先建一批,回頭隨心所欲地添加,到最後皇上和老百姓搶地方,弄得像「申請國賠」一樣,不好規劃。

「一點」說的是天文學上的紫微宮,又叫紫微垣。《宋史.天文志》說:「紫微垣在北斗北,左右環列也。」紫微星是古代天文學裡面的帝王星,其他星辰都圍繞它轉。紫微垣對應的就是「三大殿」的區域,然通州北運河,南方的漕運運到此處後再轉運到北京後以「三大殿」為中心,再去建設其他宮殿。

在秦、漢和唐、宋,宮城都是以紫微垣為中心,例如唐代的杜甫比較愛國,就曾經寫過:「紫微臨大角,皇級正乘輿。」而到了元代,蒙古人的皇城是逐水草而居,所以圍繞著太液池而建,偏離紫微垣,就不能叫做紫禁城。漢族人不講究這套,反正不放羊,到朱元璋時代又改了回來。

現在講紫禁城的「紫」,就是紫微垣的意思。要是非得在字句上挑毛病,北京故宮的歷史嚴格地算起來是從元朝開始。但是,如果討論「紫禁城」的歷史,不好意思,元朝那個就不能算,畢竟連個「紫」都沒有。

理論上的「紫禁城」不只一個,秦、漢、唐、宋的皇城都能叫紫禁城,不過現在都沒有了,所以「紫禁城」成為明、清皇宮的專屬稱呼。

「一線」就是中軸線,這個思路也和元朝一樣,先定中軸線再安排建築。這條線相當於中國的「零度經線」,必須定時,總不能皇上在北京看時間按四川的時區走。因此這條中軸線又叫「龍脈」,動不得。

後來,清朝的貪官和珅把康熙皇帝「天下第一福」的碑文從皇宮裡偷了出來,放在自己家後院的假山山洞裡。和珅家就是現在的恭王府,嘉慶皇帝抄他家時,本來想把石碑弄回皇宮,結果和珅比較有心機,直接把假山造在中軸線上。嘉慶皇帝一看傻眼,犯不著為了一個「福」字把「龍脈」挑了,乾脆就樣吧。所以,這塊碑現在還在恭王府假山的祕雲洞裡。

確定好「一點一線」,就要開始動工了,圖紙基本上都是現成的。

之前說了,北京紫禁城的建設有兩個藍本,第一個就是南京的故宮,我們現在看明故宮的復原圖,從端門、午門到奉天、華蓋、謹身「三大殿」,再到後面的東、西六宮,基本上規制相同。而修好紫禁城,後續城市整體的配套設施其實都好辦。

第二個就是當年被朱元璋喊停的鳳陽「中都」宮殿,雖然停工,但圖紙保留了下來。從南京到鳳陽再到北京,基本上一脈相承,《明朝典匯》說得很清楚:「凡廟社、郊祀、壇場、宮殿、門闕,規制悉如南京。」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