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休闲

零距離科學:微生物助人類免除疾病?

文:吳家亮(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基礎課程講師)
圖:香港電台

給大家一道哲學問題:「你是零距離科類免甚麼?」(What are you?)或許你很快就會說:「我是人呀!」但是學微,你真的生物只是一個人嗎?科學研究發現,我們體內的助人微生物數量比人類細胞多達十倍,我們其實是除疾一個「行走的生態系統」!微生物主要寄居在腸道,零距離科類免但它們不單單是學微寄居者,它們所分泌的生物化學分子會刺激腸神經系統(Enteric nervous system),對人體的助人生理和精神健康有著重要的影響,有說此系統是除疾我們的「第二大腦」。最新一集的零距離科類免《零距離科學》,正要跟大家探討消化系統微生物的學微突破性科研進展,並揭示它們將如何提昇人類未來生活的生物質素。

Micro_5
每個人體內都有一組獨一無二的微生物,我們其實是除疾一個「行走的生態系統」。

幽門螺旋菌該被剿滅?

以往,我們常聽道這番說辭:「都市人生活繁忙,食無定時,容易出現胃潰瘍……」這彷彿把生活壓力認定為胃潰瘍的元兇。在上世紀的八十年代,科學家發現幽門螺旋菌造成的發炎才是主因,不良的生活習慣只是助燃劑而已。這時,抗生素便成為了靈丹妙藥,幾個星期的療程便可把幽門螺旋菌一掃而空,讓胃潰瘍從此遠離。

但是,故事真的就這麼簡單?幽門螺旋菌已跟人類共同演化了數萬年,它們真的該被全部剿滅?新近的科學研究指出,幽門螺旋菌也許有益於人類:(1) 帶有幽門螺旋菌的人較少出現食道疾病;(2) 帶有幽門螺旋菌的兒童較少患上哮喘。雖然這些關連背後的因果關係尚待科學界確定,但是,已有科學家提出:當讓兒童感染幽門螺旋菌,減低他們患上哮喘的機會;並在大約四十歲時把幽門螺旋菌除去,讓患上胃癌的風險降低。

Micro_2
幽門螺旋菌看來也會為人類帶來好處。

吃細菌可以防哮喘?

那是不是只有幽門螺旋菌才跟哮喘有關?看來不是。有科學家研究了美國的兩個族群:阿米希人(Amish)和胡特爾人(Hutterites)。他們都過著簡樸的鄉郊生活,拒絕科技。但阿米希人讓小孩在田裏幹活,擠牛奶,拔野草;而胡特爾人則沒有這個做法。研究發現,只有4%阿米希人的小孩有哮喘的毛病,比美國整體數字少一半;胡特爾人則有25%的小孩患上哮喘。

Micro_3
接觸動物的阿米希小朋友患上哮喘的比例較低。

在田裏幹活可以讓兒童接觸更多種類的微生物,讓它們通過消化和呼吸系統進入人體,把免疫系統訓練得更加強大,降低出現哮喘的機會。因此,有科學家提倡,小朋友當接觸多些動植物,多接觸土壤,在泥堆裏翻滾。也有科學家在研發一些讓細菌在其上生長的物料,讓小朋友在家中也能接觸田裏的細菌。

這跟今天的做法完全是大相逕庭。今天的家長崇尚潔淨,玩滑梯之前也要用酒精消毒一遍。讓小孩在無菌的環境成長其實是違反自然,剝奪了免疫系統的學習機會,愛他變成了害他,反而造成了更多的健康問題……

Micro_6
同一種微生物會對不同年齡的人有不同影響,科學家正研究如何在適當時候運用細菌。

大便竟是寶?

今天的殺菌潮流、飲食習慣讓我們體內的微生物群變得單一,也讓醫院出現更多惡菌感染危機。當病人因其他感染被處方抗生素,腸道的益菌也會同時被消滅,一種名為艱難梭菌(C. difficile)的惡菌便會伺機入侵,讓人腹瀉得腸穿肚爛。

科學家找到了一個石破天驚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找來一些健康的人捐贈糞便,經檢視後混和生理鹽水和甘油,儲存於零下80度供病人的不時之需。有80至90%的病人經大腸鏡移植糞便一遍,便能打敗艱難梭菌。沒想到,我們視為厭惡之物的大便,竟然成了治病良方!

Micro_4
糞便移植成為對抗艱難梭菌的良策。

展望未來,我們的廁所板或許會附上一個即時檢驗糞便的裝置,探測腸道微生物群的組合,人工智能便能作出個人化的建議,提醒我們該補充哪些細菌,多吃某些蔬菜,多去一下農莊,從而改善我們的身心健康。

《零距離科學》(節目網站)集合世界各地有趣的科學紀錄片,網羅與大眾息息相關的科學資訊,啟發觀眾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節目逢星期五晚9時30分在港台電視31播映。本集於6月11日播出。港台網站及流動程式RTHK Screen視像直播及提供節目重溫。

相關文章:

  • 大腸影響大腦
  • 「絕對清潔」環境的健康問題

責任編輯:Alvin
核稿編輯:Alex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