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宜芳
孩子變壞了,先陪行為需求現切怎麼辦?
孩子用偏差行為來獲得關注
最近,伴再背後八年級的教養見孩小平被導師轉介來輔導室。小平常常在上課時睡覺,當看都被叫醒還會發飆;小平交友複雜、偏差常常無照騎車、滿足半夜跑出去玩,會發有時睡過頭就乾脆不來上學,先陪行為需求現切一週大概會缺席兩三天。伴再背後
導師和爸媽聯繫,教養見孩但小平爸媽說他們也管不動小平。當看都
第一次晤談,偏差我們聊了小平的滿足生活近況。小平說,會發最近收到區公所「強迫入學委員會」寄發「長期缺課」的先陪行為需求現切勸止書,他擔心之後要被罰錢;於是,小平最近這兩週幾乎每天都有到校。我肯定小平的改變。
第二次的晤談,我請小平評量生活滿意度︰「一分到十分,你會給你的生活幾分呢?十分代表你對目前的生活非常滿意,一分代表你覺得現在的生活很糟,有很多想改變的地方。」
我有時會問孩子這個問題,因為這個問題可以很清楚地看見孩子對於目前生活的渴望和期待。
小平回答︰「六分。」
「六分,怎麼說呢?」我問。
小平的回答,讓我有點吃驚。小平說:「我想,如果我沒有認識J,我可能會和現在不一樣……我認識他以後,就變得很愛玩。」
J是另一個令人頭疼的孩子。除了和小平一樣會無照騎車,J還會對導師罵三字經、反抗權威、欺負弱勢同學、對同學惡作劇,比小平還要更令人頭疼。
我很驚訝聽到他這麼說,因為我知道他和J是好朋友。
「愛玩不好嗎?」我問小平。
「可能讓爸媽有點擔心吧……」
「其實,你也曾經想當個好孩子,對嗎?」
小平跟我分享了另一個故事。
「其實,我現在在班上沒有什麼朋友。我曾經和B很好,我們有共同的興趣,都很喜歡收集模型,還會一起打傳說。去年B生日的時候,我就送他一個他很想要的神像模型,他很開心地拿回家;但第二天,他卻拿來還給我……
「B說,他媽媽說:『不要跟那種愛玩、成績不好的同學玩在一起。』我就把那個神像的模型拿去燒掉了!之後,我就很少找他講話。現在,幾乎沒有再說話了。」小平說得一派輕鬆,像是別人的事。
「那麼這件事,你有什麼感覺呢?」
「沒差啦,反正也不差一個朋友。」小平依舊嘻皮笑臉,但似乎能聽見他話裡隱微的落寞。
「我猜,你可能有點失落、難過,也有點受傷,是嗎?」
小平點頭。
「所以你才說,如果你沒有認識J,你可能就不會變得那麼愛玩。其實,你也曾經想當個好孩子,對嗎?」
小平點點頭。
「聽起來你有點想改變耶,我覺得現在要改變都還來得及。就像你這學期通過特教鑑定,去多元學習中心上課。老師說你很認真耶,上課還會回答問題。」我試著鼓勵小平。
「來不及了啦,要重新投胎吧!」小平說。
「怎麼說來不及了呢?」我問。
小平沒有回答我。我也知道這個問題的確不好回答。
「那如果生活中發生什麼事情,會變成七分呢?」我問小平。
小平說:「買摩托車吧!我國三想要開始打工賺錢。我朋友開機車行,我想買一台二手的。」
我問小平:「但這樣會不會離你想要當個好孩子愈來愈遠呢?」
小平說:「其實我也很愛玩,所以已經回不去了……」
第三次晤談,小平說他半夜沒有出去玩已經快一個月了,今天想跟他的拜把兄弟出去夜衝。
我問他:「其實你想要做個好孩子,但是你發現你做不到,要回頭已經很難了;所以做現在你想做的事情,反而比較容易,是嗎?」
小平點點頭:「飆車的時候滿開心的,好像忘記所有煩惱。」
「你有什麼煩惱?」我有點驚訝,因為平常大剌剌的小平,看不出有什麼煩惱。
小平抬起頭來看我,表情變得有點凝重:「我爸媽常為了錢而吵架。姊姊好像很愛花錢,她都買名牌包,還有燙頭髮、染頭髮。她雖然有在打工,但還是會跟我媽拿錢。」
小平不再是平常那副滿不在乎的樣子。
當孩子不管怎麼做都得不到正向關注,那麼,得到負向關注總比被忽略好
當孩子沒有做到「應該」要做的事情,很容易被父母、師長認為不夠好,例如沒有準時上學、認真上課、準時交作業、對老師有禮貌、和同學友善相處等等。這套標準,對於一些乖孩子來說是「日常」;但對於某些家庭管教功能不彰、遭遇家庭變故或逆境的孩子來說,可能難如登天。
在學校中,能得到讚美或肯定的,最關鍵的還是孩子的學業表現。許多研究指出,中學生的壓力來源,課業壓力始終是第一名。
尤其當孩子進入到青春期,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見,而這時,課業也變得更加艱難。當孩子在課業中挫敗連連,在班上又不受歡迎時,一不小心,不僅原本該做的事情做不到,還出現偏差行為,像是偷竊、說謊、抽菸、嗆老師等,變成大人心中的壞孩子。
他們發現,他們不管再怎麼努力,都不可能變成好孩子。學校有太多規定是本來就應該要遵守的,例如準時交作業、上課認真聽講。這些都是本分,做不好會被責備,而做得好是「應該」。
因此,這些孩子可能本來就不愛念書,一些生活常規也無法遵守或按時完成;他們會失落地發現,他們就算偶爾乖巧一些,也不可能得到「正向關注」,得不到任何父母師長的獎賞或肯定。
你可能會說,得不到「正向關注」有什麼關係,至少該做的事情要做好呀!這不是學生的本分嗎?其實,人都有被關注、被重視、被看見、被愛的需求。不管是正向或負向關注,總比被忽略來得好。
於是,這些孩子轉而做出更多的偏差行為,以得到關注,而得到的就是「負向關注」了。
孩子從那些所謂的偏差行為中,得到了「歸屬感」和「成就感」。在班上很厲害、很威風,因為這些例如飆車、嗆老師等,不是所有同齡的孩子都能做得到呀!他們得到老大的地位,同學對他們投以羨慕或崇拜的眼神,滿足了他們被看見、被肯定的需求,因此增強了他們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