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显色反应及其显色条件的选择(一)

在进行光度分析时,显色显色首先要利用显色反应把待测组分变成有色化合物,条件然后再进行比色或光度测定。显色显色将待测组分转变成有色化合物的条件反应叫显色反应。与待测组分形成有色化合物的显色显色试剂称为显色剂。在光度分析中选择合适的条件显色反应,并严格控制反应条件,显色显色是条件十分重要的。

1、显色显色吸光光度法对显色反应的条件要求

显色反应主要有配位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两类,配位反.应是显色显色最主要的显色反应。对于显色反应一般应满足下列要求:

(1)灵敏度高

光度法一般用于微量组分的条件测定,因此,显色显色显色反应的条件灵敏度要高,而摩尔吸光系数ε的显色显色大小是显色反应灵敏度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应选择有色化合物ε较大的显色反应,ε一般应有104~105数量级。

(2)选择性好

选择性好指显色剂仅与一个组分或少数几个组分发生显色反应。仅与某一种离子发生反应的称为特效的(专属)显色剂,实际上这种特效显色剂为数极少,但针对具体的试样,在严格控制条件下,某些选择性反应可能成为特效反应。需要指出的是,在满足测定灵敏度的前提下,选择性的好坏常成为选择显色反应的重要依据。如,Fe(Ⅱ)与1,10-邻二氮菲在pH=2~9的水溶液中生成橙红色配合物的反应,虽然灵敏度不是特别高(ε510=1.1×104),但由于选择性好,在实际工作中仍经常被采用。

(3)显色剂在测定波长处无明显吸收

对比度△λ(有色物质的最大吸收波长与显色剂本身的最大吸收波长的差值)一般要求在60nm以上。试剂的空白值小,可以提高测定准确度。

(4)有色配合物的组成要恒定,化学性质稳定这样可以保证至少在测定过程中吸光度基本不变,有较好的重现性,结果才准确。

(5)显色反应的条件要容易控制如果反应条件过于严格难于控制,则测定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均较差。因此,在选择显色反应时,应结合试样具体情况,综合考虑上述因素,选择适当的显色反应体系。

2、显色条件的选择

事实上能完全满足上述要求的显色反应是很少的,因此,当显色反应初步确定之后,要适当地选择显色条件,以满足光度分析的要求。影响显色反应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3、溶液的酸度

酸度对显色反应的影响很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对显色剂颜色的影响

不少有机显色剂本身就是酸碱指示剂,在不同的酸度下具有不同的颜色,产生不同的吸收。要选择合适的pH值以使显色剂不干扰测定。

(2)对显色反应的影响

由于大多数有机显色剂是弱酸(或碱),具有酸碱的性质,显然,溶液酸度的变化,将影响显色剂的平衡浓度,并影响显色反应的完全程度。在水溶液中,除了显色反应外,还有副反应存在,其平衡关系表示如下:

酸度改变,将引起平衡的移动,使配位基团(R-)浓度变化,从而影响有色物质的浓度,甚至改变溶液的颜色。例如,Fe(Ⅲ)与磺基水杨酸(用SS表示)的反应,当pH为1.8~2.5时,可生成紫红色的[Fe(SS)]+;当pH为4~8时,生成橙红色的[Fe(SS)2]+;当pH为8~11.5时,生成黄色的[Fe(SS)3]3+;当pH>12时,将生成Fe(OH)3沉淀而影响有色配合物的生成。

(3)对被测金属离子的存在状态的影响

大多数高氧化值金属离子如Fe3+、A14+、Th4+、Bi3+等很容易水解。当溶液的酸度降低时,它们在水溶液中除了以简单的金属离子形式存在外,还可能形成一系列羟基或多核羟基配离子。酸度更低时,可能进一步水解生成碱式盐或氢氧化物沉淀,从而降低金属离子的浓度,影响测定。

显色反应的适宜酸度,通常通过实验来确定。具体方法是将待测组分的浓度及显色剂的浓度固定,仅改变溶液的pH,分别测定溶液的吸光度A。以pH为横坐标,吸光度A为纵坐标,得到pH-A关系曲线,称为酸度曲线。如,在测定铟时,用3,5-二溴水杨基荧光酮-铟-溴化三甲基十六烷基铵三元配合物显色体系,选用六亚甲基四胺-HCl缓冲溶液控制pH,使酸度稳定在合适范围,绘得如图8-6所示的酸度曲线。在曲线上选择较为平坦的区间,即选择4.8~6.0的pH为测定范围,一般选择中间部分pH=5.5为宜。

4、显色剂用量

显色反应一般可用下式表示:

M(被测组分)+R(显色剂)=MR(有色配合物)

根据溶液平衡原理,若显色剂越多,则平衡向右移动,有利于被测组分形成有色化合物。但过量显色剂的加入,有时会引起副反应的发生,干扰测定。此外,不少显色剂本身带有颜色,显色剂浓度过高,使空白值增大。因此显色剂加入过多是不适宜的。在实际应用中,将待测组分的浓度及其他条件固定,然后加入不同量的显色剂,测定其吸光度,绘制吸光度与显色剂用量的关系曲线,根据实验结果来确定显色剂的用量。

参考资料:分析化学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