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Dr. Lo @drlomentality
近幾年在中文網路世界中出現了很多心理學平台,為何誤導而大眾似乎對心理學也比以前熟悉,流行很多人都能隨口說出幾個「心理學名詞」(不管是媒體真的或是假的)。
大眾開始熟悉心理學固然是心理學知一件好事,但同時也帶來一些不確定性。識總心理學和自然科學不一樣,容易理解自然科學往往涉及一些非常技術性的為何誤導知識,所以理解自然科學的流行門檻會較高。但是媒體,心理學是心理學知一門關於理解人的科學,由於我們都是識總人,我們都熟悉人,容易所以凡是為何誤導關於人類本質的理解,我們都可以摻上幾嘴,流行這使很多人都以為心理學是媒體常識、「common sense」的東西,這在正在修讀心理學的學生身上也很常見,在考試時,我也看過不少學生在答卷上寫下一大堆「common sense」作為答案,結果在該題中一分也不能拿到。
為什麼我會說在大眾流行媒體上傳播的心理學知識總帶著誤導成分呢?有以下幾點。
第一:大眾流行媒體是一個流量為王的世界
無論Instagram、Facebook、YouTube等平台,為了獎勵優秀內容創作者(content creators)去繼續發佈內容,都會有賺錢(monetization)的計劃,也就是說內容創作者能從制作內容中賺錢。如何賺錢呢?就是流量。流量高,就有名氣,有名氣,自然有人找他合作如業配廣告等等。簡單來說,就是以流量換取名氣,再以名氣換取報酬的遊戲。所以,流量是很多內容創作者很重視的東西。
當然,這世界上有很多十分正氣的內容創作者,本著自己的熱誠,制作超優秀內容,造福人們,但也總有一些內容創作者只為求內容吸睛,只吸引人們觀看。但是,當只為吸睛時,必然將內容加鹽加醋,斷章取義,勢必將之設計成最有爭議性最具話題性。這招在大眾流行媒體上無往不利,但卻苦了讀者。
由於真實的心理學其實是一門非常理論導向的學科,知識本身是十分艱深及抽象,也涉及很多很多統計學及研究上的知識背景,如用一種絕對「正直」的風格去分享,流量低是絕對可預期的,畢竟人們到IG,YouTube都只想輕鬆,只有少部分讀者會將艱深長文章一次過讀完。大眾流行媒體的獎勵機制創造了一種遊戲規則,而這種遊戲規則卻有利於誤導資訊產出。

第二:錯誤理解心理學研究的結論
這一問題在內容創作者及讀者身上都會發生。雖然心理學在現今為一門人的科學,所有研究必需有根據有實證(empirical),但畢竟心理學不是自然科學,黑白沒有那麼的分明,每一份心理學研究報告的結論中總有不足的地方,而大部分研究的結論都總是context specific:也就是說,只能套到某一種人群或某一種情境之下。所以當無論內容創作者或讀者只拿著一、兩份期刊文章(journal articles)的結果就是嘗試去支持、或反駁某個論點的話,那都是沒什麼意義的行為。就正如一些人,很喜歡說以前經典的心理學結論在現今都不被承認,原因是「因為在2019年刊登的這份文章已提出證據『推翻』這個理論」。單一份期刊文章的結論不代表什麼,因為總會有人發現相反的東西,只有當幾十年來,每個研究員做的結果都一致的時候(replication),那麼這個結論才是值得相信的。
另外,並不是每份刊登的期刊文章都有科學質素,現今有很多學術期刊可供投稿,每個領域中的學術期科都有排名,有些十分有聲望,刊登在上面的研究往往在科學研究品質上十分高。但有很多卻平平無奇,甚至有一些期刊是純為賺錢的(predatory journals),如一個內容創作者由於不清楚這些細節而去介紹這種研究,或是報章報導由predatory journals上得來的研究成果時,那讀者豈不是將值得懷疑的知識奉為金科玉律?
讀者應該如何自處?
在流行網路世界中,凡接觸任何資訊,都以一種「看一看就算」的態度就好,如要認真深究的話,應該多靠自己反覆尋找有根據的(valid)的資訊。
同業們應該如何自處?
作為推廣心理學科普的一員,在流量掛帥的網路世界,我們要本著推廣最正確的資訊為己任,錯的不說,不肯定的不說,加鹽加醋的也不說,雖不能吸睛,但讀者能從最高水平的平台獲得最正確的知識,實為己任。
本文獲授權轉載,題目由編輯稍作修改,原文可見於作者Facebook。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Alv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