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愛麗絲
「前幾年有名人孩子考上台大森林系被大肆報導,專訪之島作者智凱孩子也說之後想轉系,療癒」社會熱議下,溫佑物最肯園創辦人溫佑君發現大眾似乎不了解森林系的君楊記下季歷佳說價值,只依負面刻板印象認定是替們沒未來的科系,「當時覺得也太誇張了吧,史更書人森林是迭植我幸福的泉源啊!」溫佑君略顯忿忿不平。專訪之島作者智凱一次由台大森林系系主任曲芳華牽線介紹,療癒溫佑君認識了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助理教授楊智凱,溫佑物最這也促成兩人合作出版《療癒之島》,君楊記下季歷佳說帶讀者走入一如寶庫的替們森林,讓植物的史更書人價值被更多人看到。
「當時曲芳華教授問我:『你要不要認識一個很厲害的迭植人?』」楊智凱憶及兩人在台大附近的肯園見面,溫佑君對芳療精油、專訪之島作者智凱香氣領域等相當專業,楊智凱專業則在植物史等科學知識與歷史文化,兩人一拍即合,聊了許多台灣島上的植物軼事,也對合作有初步共識,「那次後我們大約沉寂了一年吧,疫情爆發後,利用居家時間,我們像筆友一樣展開防疫新生活,解封前完成《療癒之島》初稿。」
《療癒之島》先由溫佑君挑選植物、和楊智凱反覆討論修改多次,加上香氣、療癒力、植物史等豐富內容,讓讀者彷彿親身走入森林。「我們主要找台灣原生、特有的植物,而台灣的植物史,和植物學家探索台灣的歷史息息相關。」楊智凱發揮專業,從各類科學研究、期刊爬梳台灣植物的故事,「大部分的人都沒有好好認識這座島嶼,我們試著把故事說得更完整一些。」
兩人試著重述植物的故事,而正因植物土生土長,默默替我們記載一切。「台灣島上的植物是最佳說書人,它們比不上動物顯眼,卻記下這座島的春夏秋冬、歷史人文,我們千萬不要『長眼睛但不長眼』啊!」楊智凱與溫佑君期盼能培養大眾另一種感受力,理解我們生長的這塊土地。「就像一趟島內旅遊,讓自己重新認識台灣島史,不只植物、動物,還有周遭不同種族的人們,在這趟旅程裡,我們必定有嶄新發現。」溫佑君笑著說。
認識植物,是「去中心化」的開始
談及兩人投身植物領域的起點,楊智凱笑稱自己如無心插柳。當年沒考上體育學院,進入台中高農,隨意找能繼續打球的森林科就讀,卻對學長為了全國比賽、精進技能的舉動嘆為觀止。「當時學長每從黑色塑膠袋拿出一種植物,必須在三十秒內寫下科名、學名。」這是經刻意訓練,提升辨識植物的能力,但楊智凱回望記憶,才發現自己或許早和植物有著不解之緣。
因父母務農,楊智凱自幼與山林親近,雖未經特別訓練,但對自然資源的認識總較同儕更多一些,這是家庭與環境的潛移默化,「我們家的長輩,即便遙遠相望,也能清楚指認對面那座山上是什麼植物。」這是在大自然裡的自然而然,進入專業科系後,楊智凱更對植物深入研究、詳讀台灣島嶼的自然與人文,「認識植物,也是在認識自己,」楊智凱仔細計算,今年是進入森林科學領域的第二十五年,「我猜我這輩子就是當個『植物人』,也把它們介紹給全世界的人吧!」
相較於楊智凱,溫佑君笑稱自己從前是個都市孩子。大學在台灣讀社會學,畢業後,溫佑君跟隨同學腳步到了英國,起初讀的是十九世紀的社會思潮哲學,當時芳香療法方興未艾,溫佑君也投身鑽研,一次前往普羅旺斯香氣旅行,是她「和植物戀愛關係的起點」。
「那時放眼望去,看到大片野生植物,情感是相當不一樣的。」每一次的香氣旅行、田野調查,都是把自己連根拔起、放到截然不同的自然生態裡,「那讓我拓展視野、去中心化,不會再把自己放得那麼大。」溫佑君說,自己像在自然裡有了參考座標,「眼見自然界的循環生機,我們不會再專注於自己的挫敗、活在自己的大腦裡。」
楊智凱過往同樣走訪各地,外邊世界的運作模式,永遠出乎意料。
一次前往菲律賓民答那峨做採集,碰上內戰、宗教戰爭頻仍,「在我們前後方都有警察荷槍實彈保護著,」楊智凱也曾走訪印尼的巴布亞新幾內亞,「當地仍有食人族,嚮導都說我們這種『白肉的看起來比較好吃』,勸誡植物學家千萬不要只顧著採集,踏上人煙稀少的道路。」當地有個習俗是每有一位手足離世,就必須切掉一隻手指,愛滋病氾濫之下,楊智凱親眼見過一位婦人「十隻手指只剩下四隻。」在我們習以為常的視野之外,世界廣闊得令人不勝唏噓。
認識植物,如一段探索自然與自我的未竟之旅
「植物學家最喜歡的植物,就是不認識的植物。」在廣袤的大自然裡永遠有未知領域,認識植物,如一段探索自然與自我的未竟之旅。楊智凱以《西遊記》形容人生裡,自我心境的各階段,直稱探索植物,讓人一再重溫有夢最美的時刻。「以《西遊記》各角色形容人生,三藏是有夢最美的階段,孫悟空則如初出社會,試著用七十二種方式解決困難,沙悟淨是時間久了、習於採用同一種形式。到了豬八戒那樣茶來伸手的懶洋洋,或許是活得久了,就容易流於安逸吧。」但探索植物,是時刻體驗新鮮,彷彿也時時提醒自己得替人生換上新裝。
溫佑君最喜愛的植物香氣,與童年記憶密不可分,也總讓她感受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小時候我家住在陽明山山腳下,那裡有大片的樟樹林,」溫佑君說,那是成長過程裡,唯一與自然親近的住處,而後幾度搬家、她都是個不折不扣的都市孩子。樟樹的香氣,溫佑君形容如「年輕的林默娘」生命力飽滿,也替她的童年記憶增色不少。
創立肯園的頭十年,溫佑君笑稱自己靠「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撐過一切流言蜚語,「早期我們被看成減肥中心、美容師,甚至被當胡說八道,」大眾對植物、芳療一知半解的年代,往往忽略植物與生活密切相關。楊智凱談起有次與友人至KTV時,他無聊翻起點歌本,細數當中與植物相關的歌曲,2021年9月,楊智凱更與桑尼樂團(Sunny Band)合作開設講堂,詳述「音樂歌曲中的綠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