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鬱金香的「西方情結」(中):原產中亞的鬱金香隨突厥西行,成為鄂圖曼皇家花園的嬌客

文:蓮子水共同體

  • 鬱金香的鬱金亞的鬱金園「西方情結」(上):李白詩句「蘭陵美酒鬱金香」其實是現在的「薑黃」

「鬱金香」一詞在隋唐時期或許早已出現,不過指的香的西方香隨西行是鬱金的香味,而不是情結我們今天所指的鬱金香花。只是中原,這種花的產中成為原生地是中亞或新疆一帶的山區,草原遊牧民族應該早就認識這種美麗的突厥花。

既然西元五、鄂圖六世紀有很多商人來往歐亞大草原從事貿易,曼皇為何沒有人將其介紹給愛花的家花嬌客華夏民族原因自然可能很多,想像力豐富的鬱金亞的鬱金園人也可以很快就想出一大堆假說或理由。不過,香的西方香隨西行我們如果考慮到華夏道統中唯一的情結女皇帝,唐朝的中原武則天(西元624-705年)是著名的愛花人,這個問題其實會變得更為有趣一點。產中成為

那麼,突厥到底是什麼緣由使得對西域事物滿懷好奇的武則天,沒有機會認識鬱金香花呢?一個可能性是當時的人正為牡丹而瘋狂。

牡丹應該是從北朝末年就很受到東亞地區的人們喜愛,到了唐朝社會富庶之後,更成為許多人競相栽種的花種。有些品種甚至價值連城,所以才在華夏地區贏得「富貴之花」的稱號。

愛花人應該都知道,牡丹中又以洛陽牡丹最為出名,而且,在愛花人的傳說中,有一種「洛陽紅」的牡丹品種,就是武則天從山西老家帶到洛陽培育的。所以,武則天應該是特別喜歡牡丹的。也許就是因為武則天太喜歡牡丹了,所以唐人就沒有剩餘的心力去欣賞鬱金香花的美了。

另一個可能的答案則與突厥文化有關。突厥部族的形成據推測是在阿爾泰山的南側,有些文獻認為阿爾泰山形似武士的頭盔,所以,「突厥」是從古代「兜鑒」(即「頭盔」)一詞轉來。

由於「突厥」部族的形成較晚,所以其崛起過程中相當曲折,也有很多與其他部族分分合合的過程。但華夏史家大致都將西魏將長樂公主嫁給突厥的伊利可汗的年份(西元 552年),定為突厥汗國正式登上歷史舞台的一年。在這種情形下,後來稱霸中亞的突厥汗國就成為北朝與西方世界貿易的重要夥伴。

除此之外,西魏是北周的前身,而唐朝的皇室又是出身自北周的統治集團,所以,一直有史家認為突厥貴族與唐朝皇室的關係算是相當密切的。這樣一來,問題就變成突厥人為什麼沒把原生在中亞的「鬱金香花」帶到唐朝呢?

Turkic_origin_and_expansionPhoto Credit: Junzo Uchiyama, J. Christopher Gillam, Alexander Savelyev, Chao Ning @ CC BY-SA 4.0
突厥語族的起源與擴張

一個可能性是當時的突厥人把唐人視為「他人」,而美麗的鬱金香花在他們的心中有很高的地位,所以他們只願意把鬱金香花的球根分給「自己人」栽種,而不願意輕易分給「外人」。

當然,我們也可以猜測隋唐時期的愛花人正為牡丹而瘋狂,而唐人如果又將鬱金香花視為突厥人的花,栽培的興趣自然大減。此外,我們如果再對照唐朝和突厥歷史的話,就會發現有一段時期、隋唐皇室與突厥的關係很複雜,彼此交往似乎很密切,但卻各有盤算,有時甚至會互相分化、敵視。如此一來,唐人對鬱金香花的觀感可能也會連帶地變得非常錯綜複雜。

既然突厥族和鬱金香花的相遇可能很早很密切,我們就可以注意到另一個讓「鬱金香花」消失在中土的重大因素,其實包括西元751年的高仙芝與伊斯蘭阿拔斯王朝之間的怛羅斯之戰。一般認為,由於唐軍在此役中戰敗,唐人從此不再大膽西進,轉而開始開發南方,並且慢慢形成伊斯蘭教在西亞傳播以及佛教在東亞傳播的局面。

在這種情形下,中亞的遊牧民族(包括向西遷的突厥人)也因為轉向伊斯蘭教,而與唐人漸漸疏遠。那麼,向西遷的突厥人到哪裡去了呢?

一個可能性是他們搬到了裏海東部、也就是今天的土庫曼附近的草原居住。在這裡,他們交往的主要對象從唐人變成了波斯人。雖然這時候的波斯已經亡於阿拉伯人,成為阿拔斯王朝(唐人稱黑衣大食)的一部分,但是,阿拉伯人並沒有打算消滅波斯文明,甚至還讓不少波斯人擔任重要的職位。所以,土耳其人也在這個地區把原本的書寫系統換成阿拉伯-波斯形式,開始了土耳其-阿拉伯-波斯三種文化的大混血。

而鬱金香有可能在這時候就以「lale」的名號在伊斯蘭世界開始流傳。並且由於其語音上與阿拉伯文的「真主」、「新月」相近,加以每一顆球莖最後只會開出一朵單生花,因此在許多伊斯蘭文學與藝術作品中,都被賦予宗教上特別的象徵意義。

到了西元11世紀時,土耳其人除了在波斯的權力地位越來越高之外,也慢慢在安納托利亞地區(又稱小亞細亞或土耳其高原)建立自己的地盤。只是,安納托利亞這個地區位於蒙古伊利汗國與拜占庭帝國的交界處、各種勢力雲集,土耳其人一開始並不算是其中特別突出的要角。

土耳其人的崛起是由於奧斯曼家族在西元14世紀時自高原西北部的土耳其部落中崛起,進而逐步擴大領土。勢力範圍最後不僅超越了安納托利亞,其領導人(蘇丹)更在西元1517年被伊斯蘭世界認可為穆罕默德的繼承人(哈里發)。而鬱金香花也因此在這段期間,成為鄂圖曼皇家花園與各種壁磚上的嬌客。

(下面是具有鄂圖曼土耳其風格的鬱金香圖案。)

shutterstock_1330792763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com/達志影像

只是,鬱金香花既對伊斯蘭世界或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有特別的意義,為何後來又會在西元17世紀的荷蘭掀起一波「鬱金香狂熱」呢?這個答案可能請土耳其的歷史學家回答比較好,但我們也可以試著從世界史的角度來了解這件事發生的大背景。

根據愛花人的資料顯示,歐洲的日耳曼人是在西元16世紀,才透過一位神聖羅馬帝國駐奧圖曼土耳其的外交官引進這種花,而這種花也因爲這位外交官的誤會,在神聖羅馬帝國被稱為「tulip」(波斯語「頭巾」)之意。當時的荷蘭應可算是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所以,荷蘭人大約確實是透過神聖羅馬帝國的通路認識tulip的。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