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知識工作者如何在注意力爭奪戰中持續勝出?關鍵在於建立「第二大腦」

文:新知雅歌

隨著網路、知識者何注意中持社群媒體的工作便利,到AI機器人的力爭興起,隨手便可上網、奪戰第隨問便有「人」可立即回答我們疑惑的續勝時代,也讓我們正陷入了一場龐大且多角力的出關爭奪戰。

這場戰役各方在爭奪的鍵於建立資源,是知識者何注意中持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共同擁有寶貴卻稀缺的資源——注意力。

不知道你是工作否跟我一樣曾經有以下幾點狀況。

  • 點開某個頁面在閱讀某資訊,力爭當閱讀到一半時,奪戰第因著文中「同場加映」或「推薦閱讀」的續勝其他文章,或有時就剛好當下想到一些事要查詢,出關又多點擊開新視窗。鍵於建立這下場常常是知識者何注意中持,原本這篇資訊還是沒讀完,因為注意力又跳到其他新開的視窗,然後心裡也多了幾點壓力,覺得視窗好多看不完
  • 正在查詢某個資訊時,但該頁面就看到好多不同方向的內容或進一步的點擊,結果看到最後,突然反問著自己:「我剛剛是要看什麼來著?」
  • 收藏了好多要看的文章、影片、課程,但發現消化這些內容的速度,永遠趕不上繼續累積收藏的速度

這也讓我常帶著主動積極的動機,充實更多跨領域知識的期待,卻多數時候帶著疲憊且挫敗的狀態結束每一天。

資訊洪流中按下Reset

我們每天的注意力,不斷被不同的事物,以無法想像的速度強迫餵食著。有如在海水中浪花般一波又一波的襲擊打在臉上,不像在岸邊時幻想著衝浪站起來帥氣站姿的美好,更多的反倒是吃進一口又一口的海水,又鹹又苦澀。

在每天生活裡,我們有好好覺察自己的注意力都跑哪去了嗎?

過去我一直以為,自己相較偏向遠離網路社群的半原始人類,也懂得拿捏生活緩慢的價值和藝術,但一個多月前的某天早晨,當我起床睜開眼,第一時間便打開手機網路的瞬間,我才驚覺到,漸漸因多年來資訊持續爆炸及快速充斥,工作需了解掌握吸收學習的快節奏中,自己在多年前建立的小習慣也開始起了變化。

當意識到時,我告訴自己我需要重新調整人生的掌舵。

時間是人生中唯一持續流動、無法再生、有限、無法轉換、公平的資源。也因為這些特性,讓時間的價值變得更加寶貴。也讓每個人在某些層面意義上,可以算是在同個起跑點上,畢竟無論我們出生何處、富裕與否、聰明與否、擁有什麼,我們一致擁有的是每天的24小時。

而注意力的選擇便是我們選擇投注的標的。當我們選擇在這個時間把注意力放在這個人事物上,我們就永遠無法改變這事實了,不像電腦的操作,發現搞錯了、不要了,還可以點擊「上一頁」或「Ctrl+Z」回到以前,但在時間的操作守則裡卻無法。

如何成為注意力的主人

當我下決心要拉回自己的注意力時,在執行上對我最困難的是,如何在現代的資訊鴻海中「平衡站穩」。以下是我的經驗分享。

1. 建立心態

任何改變的產生或習慣的建立,我始終相信「心態」或者說「思維」是首要去面對的。首先要讓自己清楚且接受這個事實——時間永遠都會不夠用。

我不要貪心,肖想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知道了解很多事。當我因為時間或腦力在這階段無法做到或了解的東西,就放手算了。這不是說自暴自棄或悲觀的放棄,反而是一種自我包袱的釋放,也是學習放手。

在自己盡到努力做最合適的調配和安排規劃後,輕聲地告訴自己「其他現在沒抓住的東西,安心的放手沒關係」。若未來人生在某階段,剛好碰到了,我自然就有機會去學習。

學海無涯,知識永遠學不完,加上現在新科技和知識變化加速,現代的我們更重要的關鍵在於如何善用有限的時間,用適合自己的方法,有效益和效率的向自己的目標邁進。

2. 提升生產力管理

隨著資訊越來越多,加上腦袋常跟著生活有想法或靈感,「如何提高生產力」成為我不斷努力提升的方向。以下是這幾年持續摸索而學到的經驗。

生產力是一件很個人化的事,每個人的大腦和做事的思維架構都不一樣,重視關心的事物和喜好興趣也不同,所以時間的分配和數位工具的選擇和使用的流程就不同。所以很重要的心法是,再怎麼厲害的人,他們的建議和好方法都是參考,是否適用自己,還是要嘗試才知道。

提高生產力的重點在「篩選」,選擇「不要什麼」,跟選擇「要什麼」一樣重要。

我花了好多時間改善這方面的篩選,因為自己對很多事物都很好奇,所以常會讓自己落入什麼都想知道、都想探索看看的情形,但最後的結果都是讓自己疲於奔命,卻能應用到生活的效果也有限。

在摸索了一段時間後,以下是我現在篩選的原則。

  • 個人目標方向或範圍:列出一些我人生的關鍵字、重視的核心價值、領域,我的篩選和時間分配也盡量多花時間在這些上面
  • 專注在可長久留下的資產或價值(e.g.個人身心靈的照顧和關係),而不是跟隨著趨勢的流行或排行
  • 將我感興趣的東西,做排序,拉出大略的時間軸。這也是告訴著自己,不用急著現在馬上學,可以規劃在未來學
  • 針對現在沒篩選的,勇敢放手,這段時間我也學習著放下FOMO(Fear of missing out,錯失恐懼症)這種患得患失的無謂擔憂。我相信未來若有需接觸,它們便會再出現。若沒有的話,代表著我人生不需要花在上面。

3. 擁有個人安靜時間

安靜可以幫助我們專注,但這好處不起眼,也因此常被忽略。但在我身上,我發現它對我面對現在處境和未來不確定性的心境和思維,在這段沉澱時間,有著奇妙的幫助和讓我更可以專注在重要的人事物。

因為我偏向晨型人,所以通常我都是預留早晨時間沉澱,所以用Miracle Morning(奇蹟的早晨)開啟我的每一天,起床簡短的讚美感謝和禱告,接著邊聽著輕音樂,泡著咖啡,聞著咖啡香,邊安靜默想著,也讓自己盡量的放鬆。

再來我會花點時間讀經、靈修、禱告,最後用點時間思考和調整今天/本周規劃的重點,再正式開啟我一天的工作或其他事務等。

如同逢甲大學講座教授佘日新教授在繁星講堂「科技創新的職場競爭力」的座談中,半開玩笑但也認真地講著:「現在的科技環境讓多數人都停留在短暫記憶、淺層思考、膝蓋反應的狀態,這是我們要好好檢討的。」

而要如何加強長期記憶、深層思考、理智反應,我認為現在多數的碎片化時間較難達到,固定空出時間安靜沉澱和思考便是個人投資。

4. 建立個人管理系統——第二大腦

在這網路資訊時代,我們不怕找不到資訊,只怕找不到「正確的資訊」及「沒時間消化資訊」。但更關鍵的下一步是當我們找到和消化完正確資訊後,我們是否有辦法應用在個人生活和決策中。

有自己的「管理系統」會帶來很大幫助,並持續累積擴大。因為幫助我們在一個系統裡,從資料(data)和資訊(information)收集、過濾、篩選,到在腦中消化轉化成知識(knowledge),加入思考和個人經驗而創造出觀點(insight),經由反覆循環和累積的結果慢慢增加智慧(wisdom),而最後形塑出我們對事務的判斷和決策(decision),而最後的選擇和決策,或大或小便會帶來影響力(impact)。

資料(data) → 資訊(information) → 知識(knowledge) → 觀點(insight) → 智慧(wisdom) → 決策(decision) → 影響力(impact)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