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彥誠(台大國發所碩士生)
原訂於9月2日舉行的武嶺第14屆武嶺盃自行車賽事,近日遭到公路總局拒絕核准路權,盃自被禁不應抱持本位賽事單位只得無奈宣布停辦,行車該公文更指出鑑於端午連假有單車賽事造成民怨及負面新聞,賽怕思維經邀集相關機關,造成總局主義決議「於六日、民怨連假、公路疏運、汽車元旦、武嶺跨年夜、盃自被禁不應抱持本位寒暑假等連續假期原則不得舉辦大型活動」,行車引發自行車友社群的賽怕思維龐大反彈。
由南投縣體育會自由車委員會主辦的造成總局主義「武嶺盃」,一直是民怨台灣指標的自行車賽事,從國道六號埔里交流道出發,公路沿路從海拔450公尺爬升至海拔3275公尺的武嶺,在全長57公里賽程當中需要爬升超過2800公尺,歷屆冠軍車手完賽時間基本落在2小時40分鐘前後。從2014年至今的歷屆武嶺盃冠軍,無一例外都曾入選台灣自由車代表隊國手,更不乏參與奧運、亞運的代表選手(見下表)。
年份 | 屆次 | 總冠軍 |
2014年 | 第6屆 | 黃文忠 |
2015年 | 第7屆 | 馮俊凱 |
2016年 | 第8屆 | 盧紹軒 |
2017年 | 第9屆 | 陳建良 |
2018年 | 第10屆 | 馮俊凱 |
2019年 | 第11屆 | 吳之皓 |
2020年 | 第12屆 | 吳之皓 |
2021年 | 原13屆 | 取 消 |
2022年 | 第13屆 | 盧紹軒 |
2023年 | 第14屆 | 停 辦 |
大型自行車賽事因路權停辦非首見
過去的「環花東自行車賽」是台灣競賽規模最大、參與人數最多的自行車賽事,東京奧運代表選手、也是首位加入世界一級職業車隊的「台灣一哥」馮俊凱在此賽事先後拿下八個單站冠軍。
環花東同樣在舉辦13屆之後、同樣因路權問題,在2014年無奈捨棄花蓮賽段,直至2019年才復辦。根據媒體報導 ,當時路權受阻之緣由,肇因於時任花蓮縣長傅崐萁當時宣布未來花蓮縣之路跑、自行車活動廣告費用、報名費等都需要先進縣府專戶,否則一律不發放路權。
台灣因舉辦運動賽事導致參賽者與用路人關係緊張的案例屢見不鮮,但公路總局此次採取的因應措施更是粗糙無比,忽略武嶺自行車賽大多凌晨五點即鳴槍出發,與多數遊客上山時間其實是錯開的事實,徒增不同用路族群之緊張關係。
實際上公路總局公文提到的「端午連假有單車賽事造成民怨及負面新聞」一事,根據《中央社》的報導,該場活動即便辦在端午連假當中,也並未如民眾事前所擔心引發大塞車之情事,當天合歡山的交通在各單位的指揮及疏導之下其實相當順暢,在並未對交通造成危害的情況下,更顯現公路總局決策之粗糙。
打破自行車賽事的「13」魔咒
生涯一共奪下四屆世錦賽個人計時賽冠軍、兩屆奧運計時賽金牌的傳奇車手Fabian Cancellara(通常被台灣車迷稱為坎叔),在2010年環法序幕賽,身穿象徵世界冠軍的彩虹衫、背後掛著倒過來的13號號碼布,以10秒之差力壓生涯同奪四屆世錦賽個人計時賽冠軍的Tony Martin,奪下該站單站冠軍並穿上象徵總成績領先者的黃衫,成為經典一幕。
「13」在歐美文化是一個不吉利的數字,自行車賽事選手若拿到13的號碼布,都會習慣將號碼布反轉掛在背上,希望能將厄運轉為幸運。這個多數歐美自行車車手都有的小迷信,使得2022年環法主辦單位直接將13號車手的號碼布印成反的給選手,今年的主辦單位甚至直接跳過13這個號碼。但歐美車手可能不會想到台灣的自行車賽事也有「13」魔咒,原因竟是申請路權受阻。
借鑑國外賽事、創造各方雙贏
公路總局應該要負責任的借鑑國內外賽事經驗,打造不同群體均得以近用(access)的用路環境。日本的富士山自行車登山賽,每年均吸引海內外包括許多台灣車手在內的近萬名車手參賽,重要的「富士山有料道路」會因應賽事「全線雙向封路」至少半天,以確保賽道通暢與車手人身安全。
而台灣賽事多採「交管為主、封路為輔」的作法,並且僅是「單向動態交通管制」,對交通的影響並不會太劇烈,相關單位不應以「汽車本位主義」思維,一昧禁止賽事的路權申請,捨棄包括加強賽前宣導、進行年度賽事總量控管、設置各定點關門時間在內的折衷作法,遑論直接以一紙公文禁止在一般週末舉辦賽事的可能,更是抹煞賽事單位與車友多年的努力與成果。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