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尚

沉浸在岁月光影里的家国情怀

——致敬我们的沉浸节日端午

那是一个群雄并起、百家争鸣的岁月时代。那是光影一个书生意气、武将效国的家国时代。在中国历史上,情怀它拥有独一无二的沉浸名称:战国。

我们的岁月节日端午,它从近2300年的光影历史光影里闪现。它在我们的家国记忆里传承,它在我们的情怀血脉里流淌,它让我们至今无法忘怀。沉浸

公元前278年,岁月彼时顷襄王接替怀王执掌楚国,光影秦将白起率领大军攻楚,家国破楚国都城郢。情怀被顷襄王流放在外的屈原,闻听郢都被破,犹如晴天霹雳,悲愤难当、欲哭无泪,怀抱一块大石,毅然决绝地投入汨罗江。

郢都被破之后,楚国迁都陈(今河南淮阳)。公元前253年,楚再次迁都巨阳(今安徽太和)。公元前241年,楚国最后迁都寿春。在屈原投江自杀55年后,即公元前223年,秦灭楚。

屈原身后,留给我们一个传承至今的节日:端午。

那些沉浸在岁月光影里的家国情怀,总是让我们充满敬意和景仰。如同对于远大目标的追寻和人生梦想的追逐,让人高山仰望。我们为此赞叹,端午——薪火接续,传承不竭,已近2300年。

致敬我们的节日端午。

沉浸在岁月光影里的家国情怀,流淌着对国家的忧思和挚爱。屈原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正处于战国末期。秦国虎视眈眈,一统天下的势头和雄心,如同历史大势和潮流,即便连横也无法扭转和阻挡。正是基于对于楚国安危的忧思,屈原才屡次向怀王和顷襄王进谏,然而,忠言逆耳、良药苦口,其真知灼见、治国良策并不能为君王所采纳,却反遭排挤、中伤和打击。怀王尚且能够容纳屈原,及至顷襄王时,彻底失去对屈原的耐心,将之逐出郢都,流放沅、湘。“国既破,何愿偷生。”郢都被破之日,屈原何等失望和激愤,最后选择了投江自杀。后人祭奠端午、追思屈原,那是被屈原的爱国情怀所感染。因而,端午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国家的挚爱,乃至于舍身爱国、以身许国,才是其贯穿始终、熠熠闪光的价值元素。

沉浸在岁月光影里的家国情怀,蕴含着对民众的怜惜和爱念。屈原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只不过,《离骚》也好,《九歌》、《天问》也罢,在这些浪漫而华丽唯美的诗歌背后,都是屈原对民众怜惜、挂念的文学表达而已。端午之所以能够成为民族的记忆,之所以能够被民众念念不忘,之所以历经近2300年传承接续,那是因为屈原这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所有的诗歌绝唱里,都蕴含了对民众的爱念。因为屈原的心里始终爱念民众,因而民众才会在心里永远祭奠屈原。

包粽子、薰艾草,饮黄酒、竞龙舟……这些有形的形式和载体,不过是在无形中提示和警醒着我们,如何把爱国、忧民的情怀持续传承。

家国情怀,永远是端午节日里的最持久最闪耀的那一抹亮光,也是端午节日的底色。

因而,端午节日才能够被传承和接续。这或许就是我们祭奠屈原的根本之所在,也是端午节日承载的博大深厚文化基因之所在。(怀新平)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