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陸續續看到國外業者入股日本企業的便宜本競本企新聞,媒體曝光次數比較多的爭力爭像是台灣電子製造商購買日本面板工廠的案例,但日本企業何時變成需要借力外國股東們的篇日綜效?是否習慣單打獨鬥的日本企業,在未來市場已經難維持以往的業的愈來愈模元競爭力?真的是如此嗎?
這是最近看到一個在生活上比較有感的日本品牌,也被國外投資者看上而入股,國籍這個品牌就是糊進創業百年以上的「象印魔法瓶」。
各位都應該都有用過或是入全看過象印的產品,不用說太多。球競跟一般的新紀綜合日本電器廠製造商相比,象印的便宜本競本企營業額非常集中在三樣主力產品,飯鍋、爭力爭熱水瓶、篇日熱鍋鐵板,業的愈來愈模元這三大分類相關產品就佔了公司整體約70%的國籍營業額。而這三類在電器產業,糊進都屬於技術門檻上新業者比較容易入門的產品,所以面臨到新興國家來的同產品競爭對手,這情勢讓象印在這幾年無論是營業額或是獲利,很難跟隨上之前的水準。
象印有變嗎?應該象印沒有變,而是競爭對手跟上後,讓還沒發展完整新產品線以及開拓新市場的象印也越來越吃力。但也因為這些背景,讓外國投資人看到象印的價值。
日本品牌力的價值
首先,被其他國家投資者入股,通常不見得是是沒競爭力,在正常狀況下投資者都會在有利可圖的狀況下才會進場,所以要是對競爭力沒期待,對方是不會想入股的。
在象印這個案例,入股的投資者是世界最大規模等級的微波爐製造商,推測應該是看中象印的溫度控制技術,以及品牌力,想運用到象印目前欠缺,但自己擅長的微波爐產品這一塊。聽起來很合理,品牌與溫度技術加上既有生產力,互相補強。
根據媒體報導,象印的高層好像比較想自己來領導經營路線,看起來跟這個新股東的合作還需要時間磨合。但如果未來象印不開發技術門檻更高,新興國家競爭對手比較難跟隨的新產品線,或是去開拓沒耕耘過的新市場,應該還是很難改變目前需要第三方綜效的局勢。
那麼,是否日本企業在轉型上都採取保守、想自己單打獨鬥的防守模式呢?
日本企業的轉型期
當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因薪資、教育水準、社會環境等提高,產業的結構地盤也就開始轉變,特別是日本製造業在GDP的佔比開始慢慢下滑後,也反應出泛服務業為結構的日本商業環境。
在此之下,一般傳統製造業的紅利越來越少,要是不轉型做更高附加價值的產品,或是到其他區域另闢市場,如同象印的狀況,經營將會越來越辛苦。這也讓日本製造業開始思考,放開手中對自己不是最有利的產業,也因這個想法萌芽,才會讓其他國際的投資家有更多機會入主日企。
而說到提高附加價值,跟開發新市場,看下面這家公司的動向,還是可發現日本企業開始不再只擁抱地主國市場,紛紛透過併購、採取聯合艦隊等方式,進入其他市場。
日本收購其他國家企業,其實也買很大
朝日啤酒是日本的啤酒製造商嗎?朝日啤酒在2011年,國際事業部營業額(主要是海外相關營業額)大約只佔整體6.4%的日幣942億。而到2021年,國際事業部營業額已經成長到佔整體營業額45.5%的日幣1兆億規模。
如果從獲利端來看,朝日啤酒的海外市場獲利已經佔整體集團獲利的64%,遠遠拉開跟國內市場獲利的距離。如果是從獲利區域來判斷,朝日啤酒應該不再是以日本為主體的啤酒製造商了。
安倍政權上台後的2014年開始,朝日一連做了不少國際併購:在2016年花大約3000億日幣買下義大利、荷蘭、英國的啤酒製造銷售公司。同步獲得「Peroni」、「Grolsch」、「Meantime」等三個品牌,目的主要是要穩固朝日在歐洲的酒類製造銷售地盤。
還沒結束哦!在2017年,朝日又花了將近9000億日幣買下捷克、波蘭、羅馬尼亞、斯洛伐克、匈牙利等中東歐國家的啤酒相關事業。就這樣嗎?2020年,朝日又做了朝日歷史上最大的併購,花了約日幣1兆1000億,買下澳洲最大的啤酒公司。
上面幾場的併購,合計超過2兆日幣,超過9個地域的企業收購,買勢決定不會輸給其他在日本進行併購的外國企業。
買其實有錢就可以,但買進來之後的營運才是真試煉,無論買多便宜,要是買進來後虧損擴大,或是無法發生效益,才知道到底是買貴還是買便宜。而朝日在20年買下澳洲啤酒事業的時候,澳洲事業一年的事業利益大約是日幣150億,而隔年的2021年,預計事業利益是可到日幣800億規模的,看起來南半球的起步還算順利。
綜合上面的日本競爭力觀點,日本企業確實在本土陸續迎接國外投資家的進場,但這個跟本身事業策略的選擇與集中有關,他不放手你也進不來。另外資產的置換,最大化既有產業的價值,換取國際新市場的入場券。
在未來,日本企業的國籍將會越來越模糊,日本企業將會穿上不同國家制服,進入新紀元的全球競爭賽局。
本文經商社男的外食迷宮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延伸閱讀
- 便宜的日本(物價篇):同樣的迴轉壽司品牌,為何日本的售價會比台灣還低?
- 日本企業家坐上SpaceX火箭環月還帶上藝術家,他到底是誰?
- 日本企業濃重的「垂直整合」色彩,讓電動汽車產業遠遠落後歐美
- 熊本熊幕後推手:日本企業的商品為何缺乏品味?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