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母職的想像透過母奶與配方奶,始終在女性身體、心理與社會角色上體現與流轉

「你是母職餵母奶還是餵配方奶?」關於如何哺育孩子,始終是像透性身現與媽媽社群裡居高不下的重點話題,而近日因林昶佐立法委員提出「檢討強推母乳政策,過母打造友善育兒環境」質詢,奶與奶始再次引發學界與民間對於母乳哺育觀點開展分享與反思。配方

本文亦藉由此次「檢討強推母乳政策」所見之相關論點、終女觀察進行討論,體心並認為母職的理與流轉想像與社會脈絡二者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也期盼能開拓更多性別、社會上體母職、角色社會相關議題的母職對話。

影響政策效果可能的像透性身現與性別介入

母乳哺育行為或許可以賦能「母親」角色,但其中造成女性身心痛苦處卻往往被忽視,過母或被預設是奶與奶始「母親」該克服或負責課題,而女性身體亦在其中被同質化了。配方然而,如此血肉真實且長存的問題,似乎始終只是潛伏在媽媽社群裡的個人話題,但在生理男性立法委員提出質詢後,母乳哺育政策成為了正式議題。本文認同林昶佐立法委員提出的「檢討強推母乳政策」質詢內容,同時也不禁思考,若是由生理女性立法委員提出質詢,或許獲得的反響回饋可能不一樣?

如同前行政院長張善政,曾於2019年討論外配新移民孩子健保問題,發表「我不好意思說蔡英文沒結婚,沒結婚不罪過,但因為她沒有生過小孩,她不知道這個心」言論,本文不討論其健保政策內容,但若延伸相關「撫育孩子」政策的母乳政策,若今是由生理女性立法委員對母乳政策質疑,她們亦可能先被檢視「是不是母親」身分,或許又在於社會期待女性奉獻犧牲自我、勞心勞力執行母職的文化脈絡下,可能再度置身於被議論「是不是夠格的母親」、「是不是想逃避責任的母親」等指責處境。

有趣的是,當生理男性立法委員提出母乳哺育推動政策,其是否為人父母身分不再是重點,而強推母乳政策亦成為了客觀中立的議題。或許延伸思考,不同性別可能造成不同政策效果影響,以及當女性進行母乳哺餵所經歷的「私人」痛苦,藉由男性立法委員提出成為公共問題時,潛藏在其中的性別文化與母職想像,仍運轉並影響著社會。

從「奶」反映的母職想像與社會演變

而近日學者張宇文所撰的〈身為親餵3個孩子的公衛學者,我有話想說(上)母乳的好處和你想的不太一樣〉文中,亦以公共衛生研究視角剖析母乳哺餵迷思,包括以美國布朗大學艾蜜莉・奧斯特(Emily Oster)學者對母乳哺育科學研究及比較台灣國民健康署「母乳哺育好處」的論點,指出事實上這些好處仍有證據不足之處。

閱讀過程除了收穫良多之外,亦發現有趣之處,即是文內提及:「在哺乳系列的研究中,的確我們會看到餵母乳的嬰兒在身體健康方面展現較好的指標。但仔細研讀數據卻會發現,這個現象通常源自於餵母乳的媽媽/家庭比較有錢、居住環境佳、受高等教育等等,所以在他們小孩身上觀察到較佳的表現,多數跟他們的社經背景有關,研究人員無法回溯到餵母乳這個行為。也就是說,即使沒有餵母乳,這些小孩及媽媽本來就跟其他家庭不一樣,所以呈現出比較好的結果。(張宇文,2022)」。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付費加入TNL+會員, 獨家評論分析、資訊圖表立刻看 首月一元插圖149 元 / 月1490 元 / 年送 2 個月到期自動續訂,可隨時取消,詳情請見訂閱方案 查看訂閱方案 已是會員? 登入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