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從「亞細亞孤兒」到國際角力前線,叫好不叫座的「國際新聞」在台灣掀起內容產製熱潮

文:許佳琦

8月2日,從亞潮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搭乘編號「SPAR19」的細亞線叫C-40C專機從馬來西亞起飛,於台灣晚間10點抵達松山機場,孤兒引起全球高度關注。到國的國不只是際角叫座際新追蹤飛機即時動態的網站「Flightradar24」當日至少30萬人同時線上觀看專機動向;在台灣媒體、社群網站等也出現大量分析文章,力前密切關注裴洛西訪台動機、聞台灣掀歷史定位、起內以及美中台未來的容產角力新局。

經歷了2019年香港反送中運動、製熱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從亞潮2021年阿富汗撤軍、細亞線叫2022年仍然持續的孤兒俄烏戰爭、以及美台關係的到國的國重大進展⋯ ⋯這些國際重大議題,也讓台灣讀者開啓了對於自身未來的際角叫座際新想像與焦慮,過去被視為叫好不叫座的「國際新聞」,在台灣逐漸引起一股閲讀/內容生產熱潮。

媒體觀察:熱潮約從2019年開始

成立於2015年的《轉角國際》是聯合報系集團旗下的新媒體,臉書粉絲頁追蹤數約21萬人,以國際新聞編譯、跨國採訪等報導為內容主力,擁有許多習慣網路生態的年輕讀者。

《轉角國際》主編林齊晧觀察認為,這波台灣「國際新聞熱潮」,約可從2019年香港反送中運動開始談起:

「2019年到2022年,不管自媒體、一般媒體、又或是某些談國際議題的社群帳號,都有變多。與此同時,2020年因為疫情的關係,台灣遇上『Podcast熱潮』,除了閒聊型節目以外,以國際新聞為主要內容的節目,也成長了許多,這個趨勢是相當明顯的。主要原因當然還是近三年,國際面臨許多重大事件。比如説2019年香港反送中運動、2019年末出現COVID-19,2020年底又遇上美國大選⋯ ⋯這些事件也都牽動台灣的討論熱度。」

他補充:「以2019香港反送中運動為例,相關報導是截至《轉角國際》開站以來(2015至今)流量最高的文章。那時也因為(與香港)沒有時差的關係,出稿量增加、讀者面貌也增加,多了許多香港讀者。同時,2019年的『Podcast熱潮』也帶動許多新的聽眾進來(聆聽國際新聞節目)。」

除此之外,台灣讀者對於國際新聞的關注度,也可以從許多有別於傳統新聞編輯台的「素人」開設了許多國際新聞節目看出端倪。

同樣約從2019年開始,崛起的Podcaster、YouTuber,均著手製作國際新聞節目——例如最早從LINE推播文字內容起家,後來開始經營Podcast頻道的「敏迪選讀」(2019年)、資深媒體人范琪斐主持的「Today看世界」(2019年)、以及「全球串連早安新聞」(2021年)等等。

此外,也出現不少網友在臉書上開設外電編譯的同好社團,如「割蘿蔔外電譯站」(2021年)、「擴散性高能外電新聞波」(2019年)等等,兩個社團整體人數在4萬上下,每日都有數篇新貼文。

這些「新媒體」、「自主編譯社團」成立背景,或也與台灣民眾長期不信任「主流媒體」有關。2014年,便有傳播學系教授於《天下獨立評論》以題為〈台灣沒有國際新聞?〉撰文,指向主流媒體產製的國際新聞比重偏少、也偏向娛樂性內容的問題。但他亦提到,許多耗時耗力製作出來的深度國際新聞,最後卻乏人問津,也是造成媒體不願意投入的問題之一:「電視台不願意製作國際新聞,到底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究竟是因為觀眾不愛看,導致電視台不想做?還是電視台不做,所以觀眾沒得看呢?」

2018年,華視新聞主播房業涵也曾發文表示:「國際新聞,佔了整節新聞的四分之一版面,這是以前不曾出現過的事情。你們在網路上嚷嚷想看的好新聞,我們都在做,但也正在重挫收視率、重挫團隊士氣,我們團隊始終迷惘,自己是不是錯了,台灣觀眾想看的,就是原本的那些罷了。但如果我們也這麼想,那麼這點改革也宣告失敗。」

然而,前述這個「台灣人不看國際新聞」、「台灣人只關注國際娛樂內容」的印象,也在近幾年快速轉變。

在臉書翻譯社團「割蘿蔔外電驛站」創立週年貼文中,社長廖奕安便寫道:「當初創立這個社團,就是為了提供大家更有品質、內容更詳細的外電譯文新聞,而不是短短一兩句的簡譯標題黨或是不知所云的譯文。(中略)國內媒體常常簡單翻譯外電原文內容,例如《華爾街日報》或《紐約時報》的原文很長,國內媒體翻譯做成報導時,只有簡單擷取濃縮報導、甚至偏頗報導。

(中略)感謝大家過去一年的配合,我們抗中保台的目標一直都不變,未來割蘿蔔外電驛站還有賴大家多多參與,豐富社團的內容,讓大家的眼界更開闊。」

蔡英文裴洛西_AP22215147853598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蔡英文在總統府接見裴洛西訪問團。裴洛西成為1979年美國與台灣斷交以來,第二位任內訪台的美國眾議院議長,及美國聯邦執政黨首位訪台的眾議院議長。

熱潮背後:從被排擠的「亞細亞孤兒」,到思考台灣的國際角色

所謂的「國際新聞熱潮」,背後反映了一定的需求或渴望。業內人士認為,台灣長年籠罩的認同政治困境,也隨著近年美中關係惡化、目睹多場區域衝突與戰爭的發生,逐漸被放大。

林齊晧説,最明顯的例子,就是2019年的香港反送中運動。「因為它涉及到中國的一國兩制,也與台灣的歷史問題有所相關,當然也刺激到台灣人對於這塊土地的歷史、政治、生活等看法。更多人想了解這些國際事件背後的脈絡。」

「當然在早年,可能很多人會認為國際新聞好像跟台灣沒多大關係,我們就像是所謂的『亞細亞孤兒』,只是漂在太平洋的一座島,存在感很低。當然,這與我們無法參與大多數的國際組織是有關係的。但隨著近年大大小小的國際事件,逐漸讓台灣無法置身事外。這不只反映在新聞議題上、也反映在台灣的選舉當中。」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