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中,香港香港有超過11萬人離港,歌漂去年數字亦近十萬人,遠洋預計未來這數字仍會增加。彼岸」一些新聞如是有種鄉說。送別成為當下人人要上的愁叫一課,在離愁別緒瀰漫之際,香港香港正值中興的歌漂樂壇隱隱然有「離散」的命題。《Ciao》、遠洋《係咁先啦》、彼岸《留下來的有種鄉人》、《風的愁叫形狀》、《給缺席的香港香港人唱首歌》,甚至是歌漂同輩之間時常唱頌的my little airport早年作品《你叫我譯一首德國歌詞》,相信特別令人感同身受。遠洋
離散者並不只是天災人禍下的產物。芝加哥大學音樂系教授波民(Phil Bohlman)在《牛津非常短講:世界音樂》就指出了三種離散者,(一)因宗教發生大流散,如猶太人,(二)歷史上從無固定的家國,像吉卜賽人,(三)因社會及經濟造成的衝突而去國。香港人屬於哪種,相信不用多言。
希臘街頭的敘利亞族群會表演樂舞arada,英國的南亞移民愛聽旁遮普民歌bhangra,香港人卻不像其他離散族群般有根深蒂固的傳統音樂文化作為與故鄉連繫的載體。所以,就音樂類型而言,流行音樂便成為了這種載體,擊響都市人失落的心弦,是很多離散港人表達情感的重要出口。
誠然,關於離散的香港流行曲並不是21世紀的專利。每次有移民潮,總有些呼應時代的作品。八十年代香港前途危機,許冠傑的《鐵塔凌雲》(實作於1972年)、《同舟共濟》、《洋紫荊》的遊子情懷、對香港的熱愛獲得很多共鳴;達明一派1987年的《今天應該很高興》則描寫好友四散的惆悵,同專輯的《今夜星光燦爛》、《迷惘夜車》,也是一時之作。
雖然可能冒犯到一些舊時代曲的擁躉,但我始終覺得現時關於離散的香港流行曲,影響力是史無前例的。
第一,這波移民潮規模遠勝昔時,有人舉家移民,有人隻身勇闖他鄉,聽說還有人在機場打電話辭職。身邊總有認識的人離開,聽到這些離別主題的音樂,難免戚戚然。
第二,現今串流、網上平台便利了歌曲的傳播。年輕一代出走者眾,但離開並不代表跟故鄉割裂,山海的距離並不窒礙他們聽流行曲。例如Rubberband今年憑《Ciao》奪得叱咤樂壇至尊歌曲大奬,主音6號就說,「無論你係選擇安定留喺度,定還是冒險去咗第度,呢首歌送晒畀所有喺香港,或者已經離開咗香港去到地球另一邊嘅香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