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瑪莉蓮・亞隆(Marilyn Yalom)、閨蜜跟同德雷莎・布朗(The正妹種社resa Donovan Brown)
男女混校,也和男校沒什麼不一樣
二十一世紀的性戀年輕女性從小就熟悉男女混隊,並且隨意出入大學男女生混合的帥哥宿舍,眼睛眨都不眨一下。成為對那些經歷過性革命的好友人來說,這個轉變並非是交炫自然而然的。男女混合宿舍出現於1970年代初期,耀嗎最初用樓層隔離,閨蜜跟同常駐舍監保持高度警戒並駐守在每條走廊。正妹種社這個用樓層隔離的性戀宿舍很快演變成共用樓層住宿,接著共用浴室。帥哥時至今日,成為許多校園甚至允許男女生共睡一間寢室。好友雖然不分性別的交炫男女混合宿舍仍有爭議,多數年輕人一般認為這很正常。
大學舍監一直試圖圍堵的暴衝荷爾蒙,結果怎麼樣呢?暴衝荷爾蒙仍然瀰漫在空氣中,讓校園氛圍有時性能量嘶嘶作響。結果是,幾杯啤酒下肚,共騎一部腳踏車,或者聊天聊到天雷勾動地火,一發不可收拾時,許多女生或男生越過友誼的灰色地帶,使柏拉圖關係瞬間變成情欲關係。這類情境的結果並非不可避免。今天的年輕女人相當重視她們的友誼——與女性朋友和男性朋友的友誼。
因此,對時下年輕人而言,撇開恐怖的強暴可能性不談,當友誼談到床上時,有四個可能結果:(一)這個關係變成男女朋友關係;(二)年輕人彆扭地承認當時只是一時情不自禁,理智被蒙蔽了,事後雙方當作什麼事都沒發生,繼續當朋友;(三)他們覺得情況變得有點失控,後來就避不見面;或(四)他們可以決定變成炮友,繼續保持性關係,同時試圖避免牽扯感情。
炮友
「炮友」這個標籤的使用頻率愈來愈高,根據網路定義:「只有上床,哪有什麼複雜的?你所做的不過是固定跟某個你喜歡的人,一起做兩個人最愛做的事。不會有事的!」
顯然多數炮友是重友輕色。女生通常認為沒有感情的性不久便會失去樂趣。一位女大生描述她最要好的朋友——一個年輕男生,和她如何去試一段感情,但後來卻不了了之,於是他們又回到「純」朋友的關係。由於他們兩人都喜歡長距離共騎腳踏車,女生繼續珍惜這段友誼:「我很高興我們試過,因為現在我們不須懷疑,我們可以盡情玩在一起。」這個女生還說,她喜歡與男生的友誼勝過與女生的友誼,因為她不喜歡女生「打量我的方式,只想找我的缺點,她們根本是消極地攻擊。」
女人經常被指控做消極性攻擊——只想在對方身上雞蛋裡挑骨頭,但又佯裝不想那樣做。男人的攻擊則經常比較明顯、直接。不論這些性別刻板印象是否真是如此,這個年輕女人明顯覺得男人的競爭比較正大光明,女人則傾向暗地裡較勁。
從另一方面來說,某些男人天生就是喜歡和女人當好朋友。有一個這樣的男人決定要和他在一起八年的女友結婚時,他選擇兩個最要好的女性朋友來當伴郎和男儐相。這些「男儐相」的穿著與伴娘不同,但仍和新娘同色系。不過,她們在婚禮上是站在新郎這邊。
婚禮企劃人員發現有愈來愈多男人選擇女人作為「伴郎」;女人選男人當伴娘則很罕見。雖說許多女人很高興可以在婚禮上做她們哥兒們的伴郎,然而卻少有男人願意手捧束花擔任伴娘,不論新娘和他們感情有多要好。這個傳統的雙重標準在這方面顯然有相當的影響力:雖然對女人來說,擔綱男人的傳統角色是一大「進步」,但男人擔任女人的角色仍被許多人視為是文化沉淪。
職場上的跨性別友誼
現代年輕女生在學校念書時,跟男生交友已經是一件司空見慣的事,她們在男人稱霸的領域內也較以往更有競爭力。在許多公司中,和以前的男人比較起來,男性新進人員對女同事更有幫助。自女性主義革命以來,女人結婚後,她們的兒子在許多方面多會傾向將女人視為能力相當的人,與以往頗為不同。職場上的平等,則讓成年人更容易有跨性別友誼的產生。未來世代的年輕男女某天可能會極為驚訝地發現,這樣的友誼居然曾被視為不尋常。
我們注意到,職場上的友誼,尤其是以師徒關係和支援關係為名,在專業領域中比較吃得開。不過,即使已經來到二十一世紀,「性」還是會被牽扯進來,這個情況發生在比哈利思考更為廣泛的情境。近年來,許多媒體相當聚焦在與工作有關的性別議題上,有一個被熱烈討論的話題是:為何女人升到頂尖管理職務和她們的人數及能力不成正比?有人說這是由於所謂性陷阱,也就是資深男性主管(這些人此時占支援者的多數)會將較年輕的女人納入麾下。人才創新中心的席薇雅.惠烈說:
性緊張會一直存在於職場中。外遇總會發生。只要有上床的可能,就有八卦的存在……性——或性陰魂不散的鬼影——會糾纏著支援關係,使男人和女人避開達成職涯目標所需的專業夥伴關係,以免受到譴責、開除或被告。
隨著愈來愈多男孩和女孩生長在不分性別的環境中,他們對友誼的態度將會對未來職場造成影響。就像多數文化改變一樣,這個過程可能會是一個前進兩步、後退一步的蹣跚進程。
標籤之外的直男同與直女同等友誼關係
二十世紀最後數十年,直男同(fag hag)這個貶抑性的詞彙指通常喜歡與同性戀男人廝混,勝過喜歡與女人在一起的女孩或女人。這個詞彙的產生,反映這類友誼有愈來愈多的趨勢,至少從一般大眾的粗淺眼光來看是這樣。多數人無法理解的是,這類友誼並不是什麼新鮮事。長久以來,許多女人一直與男同是最要好的朋友,不論他們是否有意識認同他們朋友的性傾向。不過在1970年代及1980年代,有更多同性戀出櫃,向全世界宣告他們的性別認同。與這些男人走得較近的女人,現在可以更坦誠、更公開和他們來往。
到了1990年代,同性戀男人和他們的朋友反而張開雙臂接受這個標籤,拆解其貶抑的意涵。同樣地,女人友誼上也有一個性別平等轉折,直女同(Lesbros)光臨女同酒吧成為常客。這些男人喜歡和他們的女同朋友相處,後者也經常加入前者一起到通常以男性為主的場所。
這種跨越友誼的性別認同混合,在電視節目上已經變得過度濫用,尤其是在《威爾與格蕾絲》和《欲望城市》等電視影集描述異性戀美女與同性戀帥哥成為好朋友之後。不過,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這類影集使得同性戀更合美國主流的胃口。像多數影集一樣,這類電視節目最後光環漸退,因此直男同以及用於異性戀和LGBT之間關係所使用的諷刺標籤,也逐漸褪色。到了2009年,Salon.com 的前藝術編輯湯瑪士.羅傑斯更是讓直男同一詞蓋棺論定:
在現代,當一個成熟女人自稱為「直男同」,感覺就像是她認同一個設計名牌或告訴我她認識某個名人——某種社交炫耀的消費……所以,以前那些令人難以置信、喜歡同性戀的異性戀女人又是如何?……希望她們可以用更精準的詞彙來稱呼她們自己,例如「朋友」。
相關書摘 ▶《閨蜜》:耶穌生命中的兩位馬利亞,到底是什麼關係?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閨蜜:說八卦、宮鬥劇,女人總是為難女人。歷史上難道沒有值得歌頌的真摯情誼?》,貓頭鷹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瑪莉蓮・亞隆(Marilyn Yalom)、德雷莎・布朗(Theresa Donovan Brown)
譯者:邱春煌
八卦、虛偽、爭風吃醋,女人總是為難女人,
宮鬥劇的女性友誼刻板印象,有超過2000年的歷史,
不過,這是因為女人天性如此?
還是過去的發言權都掌握在男性手上?
第一本完整討論女性友誼歷史定位的專書。
從古希臘羅馬談起,透過無數例證,發掘女性友誼的真貌,
你將發現,今日「友誼」正進入前所未見的全盛時期!
・不存在的女性情誼
今日我們很難忽視女性之間的友誼,一方面女性似乎比男性更需要透過緊密的聯繫與姊妹淘聚會,來獲取情感面的支持。另一方面,無數的宮鬥劇則散布女人心機的普遍印象。但過去歷史中,其實很難找到女性友誼的記載。這起因於歷史書寫權都掌握在男性的手上。
・男性的友情比女性更值得歌頌?
在亞歷斯多德與西塞羅等人的論述中,只有男性的友誼會得到歌頌,君子之交、同袍情誼……彷彿這種友誼才可成就一番大事業,有益於國家社會。至於女性,如果不是隔離在家,就是被看成弱者,只會勾心鬥角且不值得信任,即使她們私底下有任何緊密的關係網絡,也將無益於整體社會的成長。難道女性之間真沒有像桃園三結義那般撼動歷史的情誼,或是伯牙叔齊、福爾摩斯華生那般相知相惜?
・歷史上的姊妹淘
本書重建女性情誼的歷史。從17世紀起,許多中、上階級女性,在沙龍等場所中獲得與其他人公開交友的自由。到了19世紀,女性友誼甚至翻轉為社會主流,友誼一詞開始與情感親密的女性特徵劃上等號,不再是被歌頌的兄弟情誼。
女性友誼的崛起,讓我們看見友誼的各種形式:法國大革命中犧牲的羅蘭夫人,她選擇好友蘇菲作為她上斷頭台的見證人。蘇菲的紀錄,促使羅蘭夫人榮耀的事蹟永存不朽,也鼓舞了許多人。
美國小羅斯福總統夫人愛蓮娜是二十世紀初美國女性的典範,她創立女性政黨俱樂部、創辦報紙,在二戰期間除了組織女性愛國組織,更對當時美國的外裔人權保護極具貢獻。從她的日記與資料,我們看見許多的女性友人都在這些策略與行動中作為她的顧問與後盾。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