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时尚

《羊懼》Lamb:為何這個譯名不是嘩眾取寵

先作一下期望管理:《羊懼》並不是羊懼譯名恐怖類型電影,而是為何魔幻題材的藝術電影。通常看恐怖片都是這個眾氣氛緊張,有突然驚嚇的不嘩影音效果,有相對暴力或駭人的羊懼譯名畫面,看完後像吃了很辣的為何食物,一額汗有點舒暢。這個眾但《羊懼》節奏緩慢,不嘩雖有懸疑,羊懼譯名也不緊張。為何電影有很多長寬鏡拍攝的這個眾自然景色,觀眾和角色同樣在其中經歷一陣茫然,不嘩等待那恐怖的羊懼譯名源頭現身,也是為何來去匆匆。雖然視聽元素看似淡薄,這個眾分成三章的故事有點鬆散,這齣戲其實有豐富的涵義,亦提供了開放的解讀空間。

Screenshot_2022-01-11_at_7_00_30_PM圖片來源:電影《羊懼》海報

(以下內容含有劇透)

此片最引人關注的大概是台灣譯名《羊懼》,與「陽具」同音,看似是宣傳部門為了這部藝術片增加入座率而不惜惡搞的戰略。但在看過電影之後,就領會到這譯名精確地點出了著電影的故事主題。

這個故事有關冰島一對牧羊夫妻瑪麗亞和英格瓦,喪女之痛令二人關係變得冷淡。後來一隻母羊誕下了一個半人半羊的孩子,牧羊夫妻便將之當成自己的孩子撫養,把她命名為「愛達」。從牧羊人的角度說,所有羊都是屬於他們的;從母羊的角度說,他們搶走了牠的孩子。母羊再三走出羊舍呼喚愛達,把她帶到草原,無法再次承受失去女兒之痛的瑪麗亞,決定對母羊狠下殺手。結果他們招來更大的報復,是來自愛達那半人半羊的生父,用同樣的方式殺死英格瓦,並帶走了愛達,留下茫然的瑪麗亞。

半人半羊的角色可以在希臘及羅馬神話中找到參照,例如羊男精靈Satyr和Faun,但最能夠呼應《羊懼》的,應該是「潘神」Pan。祂是牧羊人之神,也代表性慾、生育、山野和音樂——排簫這種樂器也叫潘笛(panpipes),其名就是源自潘神。所以愛達可以說是祂對男女主角的恩賜,但瑪麗亞要霸佔愛達,因妒意而殺害母羊,潘神便回來復仇並取回祂的孩子。

Screenshot_2022-01-11_at_7_02_10_PM圖片來源:電影《羊懼》劇照

坊間對《羊懼》的故事有幾個不同的解讀。故事中段,英格瓦的兄長彼得從市區來訪,他和瑪麗亞似乎有舊情,但語焉不詳。表面看來他的戲份和整個故事沒有甚麼關係,但只要把最後的羊人視為潘神,並把祂的特性帶著故事中,便能看到其中的含意。彼得曾是樂團成員,對嫂子充滿慾望,就呼應了潘神其中兩個特質:性慾和音樂。

有一種解讀認為,半人半羊的魔幻角色並非真正存在,只是瑪麗亞的想像或一種象徵手法,代表他們內心陰暗面和秘密。潘神所指的是彼得,愛達可能是他和瑪麗亞的孩子,而英格瓦最後是因為發現他們的秘密而自殺,也算是被潘神/彼得所害。但這解讀需要的預設太多了,電影內容未有足夠的細節支持這種詮釋,更接近對劇情的二次創作。

另一種較接近創作原意的解釋,是把這齣戲視為有關人類剝削大自然的寓言,也有人將之引申為西方現代文明對各地原住民及文化的殖民侵略,而潘神則代表了對剝削者的復仇。《羊懼》在雲霧繚繞的山上拍攝,有很多自然環境的空鏡,或把人物縮到畫面很小一塊的廣角鏡,突顯人的渺小與自然的崇高(sublime)。

Screenshot_2022-01-11_at_7_01_26_PM圖片來源:電影《羊懼》劇照

崇高不只是壯美,亦令人畏懼。Panic這個字的源頭就是Pan,潘神也是恐慌之神。從這裡切入,可以說這電影也算是「恐怖片」——卻非前文所述的商業類型電影——而是呼應著十九世紀浪漫主義的西方文藝思潮,以敬畏的心態來描繪自然,回應高舉人類理性的啟蒙時代。祂能給予,也能收回。主角的拖拉機可以代表人類收割自然產物的科技,其失效也意味著工具理性的限制。

《羊懼》的譯名,既指向了潘神作為自然的代表,向人類作出的可怕復仇,也指向了祂那霸道和侵掠性的雄性特質,是父權的象徵。再扯遠一點,用精神分析的術語來詮釋的話,小羊人愛達也可以是片面所指的「陽物」(Phallus),象徵被欲求的、缺失的的對象。瑪麗亞用她來填補喪女之後心理缺口,只是把創傷轉移到母羊身上。愛達無言無語,只是被各方爭奪的對象。

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Alvin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