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鄂圖曼帝國五百年的和平》導讀:非民族國家、非伊斯蘭帝國的鄂圖曼簡史

近年來「帝國」是鄂圖鄂圖歷史學界熱議的焦點,出版了各種專書,曼帝曼簡並一一中譯引進國內,國百國之所以受到重視的和平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導讀史學界面向「全球史」的轉向,打破過去一時一地的非民論法,尤其從民族國家為歷史單位的族國思考桎梏,試圖以更寬廣的家非時空的縱深,去理解歷史的蘭帝全貌,隱隱呼應著目前「全球化」的鄂圖鄂圖發展,並試圖擺脫過往論史的曼帝曼簡「西方中心論」。要具體實踐這宏大的國百國理想,至少在初始階段,和平需要能相對應的導讀主題,「帝國」長時段、非民跨地域、境內種族混雜的特色,很自然的成為研究的對象。

「帝國」另一個受到學界關注的理由,也帶有強烈的現實指涉,「帝國」並非僅存在過去的遺跡,帝國「形體」看似從歷史中消失,但它的幽靈仍在世界行走,其「精神」或構成的元素,則以不同的樣貌於今日世界借屍還魂,重新上架,世界各路強權似乎仍在構築新型態的帝國大夢。這也是為何「全球史」和「帝國史」的經典著作之一《世界帝國二千年:一部關於權力政治的全球史》中,在討論帝國是否消失時,只能劃上大大的問號。

鄂圖曼帝國則在「帝國」的相關史學討論中異軍突起,因為它符合了上述問題意識的各種需要,同時人們也對於這龐大帝國所知十分有限,特別對於台灣讀者而言,世界史教科書的歐美視角,造成多數人對這影響深遠的帝國的視而不見,彷彿只是世界史舞台上可有可無的配角。學術主流的移轉,以及知識上的暗角和缺憾,促成了近幾年台灣書市對鄂圖曼帝國研究的引進,三不五時即看到一本以鄂圖曼為名的著作,是否加深了讀者對這龐大帝國的理解,可能還有待商榷,但至少「鄂圖曼帝國」是留心史學書籍的讀者,不再全然陌生的名字。

「興亡世界史」系列中,《鄂圖曼帝國五百年的和平:跳脫土耳其視角的非伊斯蘭帝國》是由東京外國語大學研究院綜合國際學研究所林佳世子教授所著,最早出版於2008年,中譯本是依2016年文庫本所譯,大抵反應著前述各種潮流,特別強調著「去民族國家」的觀點,努力還原著鄂圖曼帝國內部的複雜和多元。誠如八旗出版社所加上的書名副標:「跳脫土耳其視角的非伊斯蘭帝國」,打破將鄂圖曼帝國和今日民族國家概念下的土耳其畫上等號,更反對僅從表象出發,就視其為伊斯蘭帝國的想當然耳。

要以三四百頁的篇幅,處理橫跨歐亞非、長達數百年的主題,對寫作者來說是項艱難的挑戰,這也是本書的特色所在,不同於坊間鄂圖曼歷史著作,不是一看即立人生畏的厚著部頭,又或者僅由漫長帝國中切出部分進行細論,《鄂圖曼帝國五百年的和平》提供了一本問題意識明確、起落完整的鄂圖曼帝國簡史。

全書一開始即再三強調,不應把鄂圖曼帝視為當前的土耳其,藉而指出帝國內部多種族的情形,土耳其人只是帝國治下被統治的其中一支,當十九、二十世紀,在外力影響下,帝國漸失內部控制,轄下各種族紛紛獨立形成不同的民族國家,鄂圖曼帝國成為「負面的遺產」,是這些新興國家要抵抗和打破的對象,即使是土耳其在早期建國時,也刻意淡化甚或貶抑和鄂圖曼土耳其的關聯。然而,雖然新興民族國家無法視鄂圖曼帝國為國族建構的源頭,但如作者所指出,他們在實際上在無意識間繼續了帝國的官僚制度、政治風氣、生活文化或習慣,現今巴爾幹及中東地區的紛爭,也可以溯源至鄂圖曼帝國統治和崩解所帶來的副作用。

同時,作者也提醒稱鄂圖曼帝國為伊斯蘭帝國,應保持謹慎的態度,如果視「伊斯蘭帝國」的界定為「獻身於伊斯蘭帝國的擴張,體現伊斯蘭教理念的國家」,那麼鄂圖曼帝國並不符合,帝國雖然懸掛著伊斯蘭旗幟,但更多的是某種致敬或作戰時的精神鼓舞,當然諸如伊斯蘭法是帝國的重要維繫,即便名義上如此,也不可直接認為帝國所有決策都出於宗教,否則會模糊焦點。作者將鄂圖曼帝國界定為:「繼承該地——也就是巴爾幹、安那托利亞及阿拉伯地區——昔日傳統,懷柔地融合了各種制度,並有效實踐統治力的中央集權國家,也是一個藉由在帝國邊境對外征伐,因而保住內部安定與和平的國家。」這樣的定義,成為全書描繪歷史的結構。

從十四世紀以奧斯曼為中心的幫派,在拜占庭帝國堀起,進而建立了奧斯曼公國,並持續挺進巴爾幹,並建立起一套集權的統治制度,帝國以此為基礎,逐漸擴大,進而圍攻君士坦丁堡,開啟一系列向外征服,建立了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一度近逼維也納,令西歐各國聞之色變的龐大帝國。經歷了十四、十五世紀的征服,十六世紀後半,則開始以官僚階級為權力核心,有效的維持了帝國的國運,並打造了一兼容並蓄各種宗教的共同體,富庶的社會以消費為核心,出現了高官宴席與咖啡館、圖書館等場所,並發展出各式各樣的文化活動。

然而,在繁華之下也隱藏著不安的種子,長年征戰消耗掉大量國力;上層奢華的消費社會,也激化了內部上下階級的不滿。最終,帝國在維持領土、統治正當性、中央集權等不同面向上都遇到了挑戰,走到了極限。面對近代西方快速的興起,帝國顯得老態龍鍾,雖然一度嘗試推動近代化,結果還是不敵西力的侵略。在帝國後期備受治下各民族所不滿,再加上英、法等勢力試圖染指的情形下,在鄂圖曼帝國消失之後,開啟了日後不安的局勢。

既然是「簡史」的扼要書寫,不免會有濃度過高的問題,尤其在對鄂圖曼帝國人事物皆不甚了解的情況下,光是那一長串蘇丹的名字,讀來就有點吃力。然而,雖然是簡史,但本書完全沒有簡史所常見過於淺顯的問題,因為有著明確的問題意識,開始紛陳的史事都是試圖以非民族國家、非伊斯蘭帝國的觀念,扭轉過去的刻板誤解,讓這些陌生的知識,有了具體而深刻的脈絡。作者也不諱言的承認,本書許多議題,是對目前中東動蕩不安而發。這也或許說明,本書明明充滿著內外不同的殺戮,為何還會名之為「和平」,除了捕捉這五百年之間那短暫的平和外,更多的是史家對未來的期許和盼望。

相關文章

  • 《鄂圖曼帝國五百年的和平》書評:經營帝國這件事,跟吹氣球有87分像
  • 《鄂圖曼帝國五百年的和平》:為何土耳其以外的國家,不被視為鄂圖曼帝國的後裔?
  • 《鄂圖曼帝國五百年的和平》:活在「民族時代」之中的鄂圖曼帝國後代子孫
  • 《鄂圖曼帝國五百年的和平》導讀:「近東病夫」知多少?——理解歐斯曼帝國本質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鄂圖曼帝國五百年的和平:跳脫土耳其視角的非伊斯蘭帝國》,八旗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林佳世子(はやし かよこ)
譯者:林姿呈

撼動歐亞、終結拜占庭千年統治
無法用「民族國家」觀念來理解的龐大帝國――

鄂圖曼帝國=土耳其人統治的土耳其國家?
所謂的鄂圖曼治國體制,與伊斯蘭法有何關聯?

十四世紀初葉,在安納托利亞邊境誕生的小國――奧斯曼公國,發展成覆蓋巴爾幹、安納托利亞、阿拉伯世界、北非的大帝國――鄂圖曼帝國。至十九世紀為止,鄂圖曼帝國在橫跨約五百年的時間,管理多民族與多宗教,實現長期的安定,使得東西文明的界限日趨模糊。爾後,鄂圖曼帝國又延續了近百年,直到一九二二年方才落幕。

本書追溯的是這當中以獨特的治國機制崛起、運作,最終走向衰頹的前近代鄂圖曼帝國的五百年歷史。該機制的特性可稱為「鄂圖曼體制」,如同歐洲蔚成一大體系一般,獨一無二,且在十九世紀前的世界各個角落裡,或許都能找到類似體制的蛛絲馬跡。

《鄂圖曼帝國五百年的和平》能夠帶給台灣讀者什麼啟示?

正因為鄂圖曼帝國的歷史長久以來一直被後繼諸國的民族國家所利用,以圖發展本國的民族主義,所以在這方面我們必須更加小心謹慎。如何使鄂圖曼帝國不受近代民族主義所束縛,以其本身的價值尋求歷史定位,依然是一項艱鉅的任務。

本書的啟示是:鄂圖曼帝國應被理解為是由一群後天取得「奧斯曼人」之自我認同的成員所統治的國家,而非單純的土耳其或伊斯蘭國家。這和清帝國的「旗人」包括滿蒙漢有相似之處。今天的台灣該如何看待鄂圖曼帝國裡多元族群融合的現象?鄂圖曼帝國以伊斯蘭法同時管束穆斯林與非穆斯林,這其中有何可借鑑之處?都是非常值得深入思考的議題。

來自日本講談社的全球史鉅獻

《鄂圖曼帝國五百年的和平:跳脫土耳其視角的非伊斯蘭帝國》屬於日本講談社紀念創業一百週年,所出版的「興亡的世界史」套書第11卷。這套書的出版是希望跳脫出既定的西歐中心史觀和中國中心史觀,用更大跨距的歷史之流,尋找歷史的內在動能,思考世界史的興衰。八旗文化引進這套世界史的目的,是本著台灣史就是世界史的概念,從東亞的視角思考自身在世界史中的位置和意義。

getImagePhoto Credit: 八旗文化出版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丁肇九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