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休闲

資訊監控、平台壟斷:為甚麼連信奉封閉的Steve Jobs都反對DRM?

2007年2月,資訊Steve Jobs發表公開信「Thoughts on Music」,監控倡議摒棄數位版權管理(DRM);兩個月後,平台EMI首先放棄DRM,壟斷其他大小唱片商陸續跟隨,為甚締造了數位音樂格式開放互通的麼連市場。

故事十分動聽,信奉Jobs再次成為拯救市場的封閉英雄,切合果粉口味。都反對不過,資訊對Jobs稍微有認識的監控人或會感到一種不協調,向來擁抱封閉,平台崇尚全面控制整個用戶體驗的壟斷Jobs,為甚麼這次會例外,為甚主張摒棄DRM?

DRM真正保護的麼連是平台壟斷

讓我們回看歷史。2007年9月,亞馬遜在美國推出數位音樂服務,銷售來自EMI、Universal等2萬多家唱片商、超過2百萬首DRM-free歌曲。[1]

服務牽涉極多合作方,亞馬遜規模龐大,大型唱片公司決策審慎又費時,怎麼看都不像能在幾個月做好,合理推測,在Jobs發表公開信的當下,唱片商摒棄DRM的意向早已形成,或者最低限度正在醞釀,與其相信Jobs以一封信就勸服唱片商開放數位音樂格式,不如說Apple預視到唱片商即將摒棄DRM,順水推舟,早一步發出公開信,塑造開放音樂生態拯救者形象;別忘了,Jobs除了是營商高手,更是說故事的天才。[2]

GettyImages-523985190Photo Credit: GettyImages

不過,要不是被Apple勸服,守舊的唱片商為甚麼決定開放音樂格式?在2007年初,總體而言CD還是最主要的音樂載體,然而Apple單靠數位音樂已在美國市場成為第三大音樂銷售通路,佔10%,僅稍微落後於賣CD的Walmart及Best Buy[3];單考慮數位音樂,iPod佔播放器市場七成多[4],音樂銷售佔比則更高,遠遠拋離Microsoft、Sony等競爭對手。Apple的iPod、iTunes加上FairPlayDRM技術,被綁得死死的不單是用戶,還有唱片商——不給Apple賣,難道給市佔率只有幾個百分點的競爭對手?更何況,雖然當時數位音樂才剛起步,但逐漸取代CD的大勢已成。

說穿了,唱片商摒棄DRM不是被Apple勸服,而是怕Apple一家獨大,自己完全失去議價能力。Jobs道出了DRM完全沒法壓制盜版音樂的事實,沒說出來的「inconvenience truth」卻是,DRM真正的作用,是幫助平台壟斷市場。

諷刺的是,2007年打著開放的旗號,透過提供DRM-free音樂作差異化競爭挑戰Apple壟斷的亞馬遜,卻把這套方程式搬到電子書,在同年推出首款Kindle,靠著規模效應與DRM護城河,幾乎壟斷全球電子書市場,只有少數「國情」特殊的市場如中國和台灣等例外。風水輪流轉,Apple於2010年推出iBooks(後改稱Apple Books),但從未對亞馬遜構成實質威脅,當然,這也可以被理解為Apple「大雞唔食細米」而已。

DRM限制用戶正常使用

有人會說,在商言商,企業打造護城河無可厚非,不構成不公平競爭即可。就此,我想展開一點,再談談DRM之惡。

以DRM鎖上電子書,最明顯的問題是限制用戶應有的權利。Kindle撤出中國,凸顯出「購買」電子書本質上只是租看而非擁有的問題,可惜多數人依然沒感,大眾畢竟不太擔心自己常用的平台關門大吉,「針唔拮到肉唔知痛」,想像不了一下子失去多年來讀過的書本、做過的標註與筆記的滋味。

然而,電子書上鎖對讀者的限制遠不只是萬般帶不走。舉個例子,現在AI那麼強,文字轉語音的服務越來越成熟,對我這種長時間對著屏幕,老眼昏花又缺乏運動的人,邊散步邊聽書本是人生樂事,偏偏在現行的封閉花園,用戶多數只能額外購買有聲書。由作者或專人朗讀當然可以理解為額外服務,可是用戶沒法自行使用文字轉語音工具收聽買回來的書,那可是一種閹割。

另一個更普遍的需求是分享。各種在紙本書正常而合理不過的流傳,例如家人共享,友儕借閱,讀完飄走或賣出,在電子書的生態全都被限制,這又是DRM作的惡。被上鎖的電子書就像「soul bound token」,靈魂綁定,只能依附在購買者身上,對電子書平台而言這或許是個功能,對用戶來說卻顯然是個bug,不只限制用戶的自由,從更廣的層面,也窒礙知識的橫向流傳和縱向留存。

以DRM上鎖電子書,並不是只會在特定平台結業才影響到用戶權利。相比起正常擁有開放格式的電子書檔,DRM電子書在各項功能和操作上通通大打折扣。

DRM造就資訊監控

台灣最大電子書平台讀墨每年都會發表年度閱讀報告,詳列各種數據如暢銷十大、讀者人數、閱讀時長等。根據2022年的報告[5],讀墨的會員數105萬、讀者共擁有747萬8千本書、讀完當中的139萬3千本、累積閱讀時間5億2千308萬分鐘等。報告具豐富參考價值,作為會員之一,在讀墨平台上「擁有」60多本書的讀者,我真心欣賞讀墨每年整理和公開這些數據予產業參考。

可是,問題來了,為甚麼讀墨能掌握那麼多數據,連每個人的閱讀時間都一清二楚?因為,你和我的所有閱讀行為都被記錄下來,通通發送到伺服器;你在讀書的同時,系統也在讀你,而且讀得通通透透,絕對比你更加了解自己。台灣民眾對數位身分證(new eID)十分在意,擔心個資被盜被濫用,但對企業收集數據倒是出奇地包容。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