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書評】《聊天紀錄》:九零後首位偉大作家,結局與《正常人》同等出色

人生的書評首位某些事物,是聊天零後你必須先經歷,才有辦法真正理解的紀錄結局。你不能永遠都只站在純粹分析的與正立場。——《聊天紀錄》莎莉魯尼(Sally Rooney)

如此閱讀順序其實相當合適,常人出色從《正常人》進入莎莉魯尼的書評首位世界,接著從《聊天記錄》真正更深入認識這位九零後的聊天零後首位偉大作家。她的紀錄結局第一本小說,便早已不動聲色捏塑出《正常人》的與正影子,浮現許多打磨、常人出色羽化的書評首位痕跡。再仔細往裡頭一點看,聊天零後雖然難以斷言這些轉變全然正面,紀錄結局因為同時也看見一些純粹的與正,澄澈的常人出色,貼近真實經歷的事物被埋藏得更為不著痕跡,以及,更包括作者真正意圖透過小說所揭露的:千禧世代所面臨連結、群體的敏感處境。

那些多數小說當作主體的階級差異、成長過程、權力關係,都成了這位愛爾蘭年輕作家細膩彰顯人與人溝通失調的背景,故事的主要脈絡不在背景,背景卻又是一切的關鍵。無論伴侶、家人、朋友之間,巧妙展現這一輩年輕人難以言說的敏感焦慮。他們缺乏自信,畏懼自我展現,難以突破社交障礙,甚至在辯才無礙的大道理中面臨作繭自縛的普遍現象——能言善道,卻都不出紙上談兵。

若硬得去比較《聊天紀錄》或《正常人》孰優孰劣,於我而言是徒勞的。兩部小說皆本著成長故事的內核,後者以一對多年戀人分分合合又無法離開彼此之過程,精準且多面向描繪親密關係背後的千絲萬縷;而前者,則是在前戀人與婚外情的複雜連結中,看待本質實則相當純粹的情感關係,較少著重愛情,重新定位「朋友」與「聊天」,選擇透過簡練的對話和感受層層剝開脆弱的自我,冷靜觀看人走入感情中的內在衝突和變化,流暢展現獨屬於莎莉魯尼下筆如有神的優雅行文方式。

千禧世代的普遍現狀

現在的孩子似乎不自覺都長成這樣的人:博覽群書、聰明機靈、善於批判、好勝心強、將脆弱與獨特視為一種缺陷、過於強調個體又渴望融入群體、知曉擁有無數權利卻找不到自身個性、愛上自認值得的對象,認為自己喜歡的人不應只隸屬於芸芸眾生,好比書中的主角法蘭希絲。

一如多數時下年輕人,排斥任何標籤,不願被任何類別侷限,好友玻碧既是前女友也是摯友,英俊高大的演員尼克既是有婦之夫又是情不自禁吸引她的中年男子;比起面對面交流,透過社群軟體或電子郵件才有猜測、忖度、思考、意在言外的空間,費盡心思拐彎抹角、避重就輕、故作灑脫,能夠在必要時為自己留點退路,保持最美距離,於理智範圍內努力讓自己以一個看似「值得讚賞,值得愛的人」之模樣出現。

但是表露情感,並不是脆弱的象徵。

綜觀魯尼筆下的男性角色,康諾與尼克的外貌皆具備世俗定義中的男子氣概,像顆「大乳牙般無害」,無意因自身慾望傷害任何人,甚至不清楚自己所求為何。因此,女性往往才是主導整段關係的角色,主動、風趣、聰明,帶有強烈自我意識,自詡身為女性主義者,當然有權不愛任何人,但唯一無法以理性分析的就是情感,迫使她們不得不將書上習得的生活經驗一一歸零。

法蘭希絲在走入這段婚外情之前,早已明瞭自己即將面對的是沒有結果的關係,她也無法確定自己渴望什麼結果,甚至清楚所有被愛沖昏頭的人,會表現出何等的不可理喻與反反覆覆,她都心知肚明。但,「知道」不等於就成為了過來人,不等於人生可以少繞好幾條遠路,白人的文化特權讓她講話頭頭是道,過度簡化的性別理論讓她規避了道德承諾,為了想要擺脫痛苦便將痛苦加諸於他人身上。

這些事情都沒有出口,亦無法憑藉一人之力找到有困境的解答。不必對每個人展現真實的自我,但當你難以任由連結斷裂時,表露情感就是溝通的第一步,那一扇門打開了,才有希望一起找到另一種相愛的模式。

佇立在網路世代懸崖邊緣的麥田捕手

「我告訴她說梅麗莎說我不是善良的人。玻碧聽了也笑起來。梅麗莎可清楚了,她說。她自己什麼時候又對別人善良來著?」

「說不定善良原本就不該拿來當成衡量的標準,我說。」

「這絕對和權力有關,玻碧說。只是我們很難判斷誰擁有權力,所以我們就用『善良』來替代。」

面對分手的既定事實,我們最後說,雙方都是善良的人,沒有惡意,不確定哪一方在一段關係的終點時誰有權力傷害誰,正因善良是一種選擇,選擇泰半是屬於有餘裕的人。所以有些時候,善良不是衡量他人,也不是衡量自我的標準,真正走過一遭的人會告訴你,世界絕大多數的區域覆蓋著灰色地帶,而這些事情都在經歷過後方能著地。於是這些角色幾度波折,幾經分合,法蘭希絲輕輕開口,學會將自己感受到的脆弱與傷害,展現在彼此的聊天內容裡。

透過法蘭希絲的雙眼解讀世界,讀者看見玻碧帶著多麼特別的光芒,尼克散發多麼迷人的魅力,但那是真實的他們嗎?聊天是一道門,資訊象徵一種權力,那些構成我們生活的每個面向,愛情、種族、性別、政治、婚姻、家庭無數複雜議題,我們必須親自開啟談話,雙向理解、傾聽、溝通思索彼此的答案,重新認識自我,確認關係,以及世間一切事物的價值。

以收尾而論,《聊天紀錄》結局幾乎已與《正常人》同等出色,對話之外的餘韻撐開一片透光的未知,縱使仍舊不知該拿人生怎麼辦,但我們會在模糊不清的複雜人際網絡找到觸碰現實的方式。

國外評論賦予此部作品的地位「為新一代年輕女性而寫的《麥田捕手》」,身為這個時代的沙林傑,便具備讓無數讀者感嘆「原來我並不孤單」的巨大影響力,從《聊天紀錄》到《正常人》,莎莉魯尼佇立在網路世界的懸崖邊緣,告訴無數面臨危難關頭的男男女女:愛倒映在那些卸下自我保護、領悟勇氣存在各種形式、發自內心接納未能完美的人生樣態,並看見了改變可能的時刻。最後終究會領悟,其實那就是成長的瞬間。

延伸閱讀

  • 《正常人》書評:影集與小說有著相似骨幹,卻給人一種看了不同故事的奇異感受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