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愛麗絲
「以前十八歲去酒吧玩,專訪者羅看那些三十四、阿姨五歲的們作『老阿姨』,年齡幾乎是毓嘉意識姨我們的兩倍耶!都覺得老到像上一個世紀的究竟己逐漸成人,」羅毓嘉笑稱「阿姨」一詞,什麼時刻在男同志社群裡帶些許貶義,到自「特別是專訪者羅還加上『老』,當我們說『那些老阿姨』。阿姨」
即將邁入三十八歲,們作羅毓嘉書寫散文集《阿姨們》,毓嘉意識姨驚覺自己其實正步入阿姨年紀,究竟己逐漸成但「阿姨」顯然不僅以年歲拍板定案。什麼時刻
非關性別、到自年齡,專訪者羅「阿姨」是自我認同與人生態度
麵攤阿姨總替熟客多切些滷菜,公車上的阿姨大聲喊住急忙下車的學生,遞上對方遺漏的便當袋。生活裡近乎日常的阿姨輪廓,好管閒事、樂於分享,不經意而不假思索的舉手之勞,替許多人帶來喜悅,甚或拯救世界。這正是羅毓嘉想藉文字捕捉的。
寫詩也寫散文,細數差異,羅毓嘉以「我不知道我要說什麼所以我試著說」來定義詩——那是藉文字剖析與逼近抽象感受的過程,反觀散文,是「我知道我要說什麼所以我說」,羅毓嘉好比導演,拍攝現實世界,加上剪輯、鋪陳,時光於是如一席流動盛宴,幕幕精彩輪番上演。
「現在年紀大了,寫的詩少了,大概是因為賀爾蒙下降吧。」不開玩笑,羅毓嘉認為自己漸漸少了逼近與描述未知感受的衝動,或者,是他早已逼近過各種悲傷、憤怒與困惑,「我彷彿知道了那是什麼,也知道該用哪些我寫過的語言描述它們。」情緒是詩意的勾勒,而生活如散文,是字裡行間錯落堆疊,日子是這樣過下去也活出來的。
羅毓嘉認為《阿姨們》或許是自己最貼肉的一本作品,一如既往,他從未預設讀者感受到什麼。起筆,羅毓嘉從麵攤形形色色的老闆娘們切入,「我想應該很多人讀完都想去吃麵吧?」羅毓嘉打趣說道。
最初,《阿姨們》是羅毓嘉生活碎片的集結,但「寫著寫著,我想當自己、我的朋友們都身為一群『阿姨們』,我是不是有機會能重新定義這個詞?」在「大乾意麵、嘴邊肉湯、配兩塊油豆腐加一顆滷蛋」的日子裡,飲食摻和著濃淡調味與人情故事,羅毓嘉領略生活歷練的打磨,足以讓「阿姨」成為一種自信並自在的狀態。
非關性別、年齡,挺過灰頭土臉的挫敗,阿姨是逆來順受又充滿動力的,面對人生各種狗屁倒灶,總保有韌性與自我彈性,繼續過每一天。「抱持著最壞的打算,看著最好的未來。」羅毓嘉笑稱阿姨的人生態度,和性別運動、社會運動的心態其實幾無差異。
究竟是什麼時刻,意識到自己逐漸成為阿姨?羅毓嘉以男同志的性別認同譬喻——「甚至早於自我意識,在發現能用這個詞彙形容自己之前,你早已是那個狀態了。」進一步用更直白、外顯的行為見證轉變,羅毓嘉笑稱「小時候去酒吧,看到帥哥我們會小聲地交頭接耳,現在則直接大聲說:『幹那男的超帥!』」——知道自己要什麼且勇於表達,阿姨是無所畏懼的,「但當然不至於要騷擾別人啦,」羅毓嘉笑著補充。
「當你覺得自己是個阿姨時,你就可以當個自信的阿姨。」相較年紀定義,阿姨更像是種自我認同,自信如底氣,昂首闊步,義無反顧。
身為阿姨,駐足路口,羅毓嘉經常成為迷途路人的明燈。「我覺得自己頭上有個大大的「 i 」寫著information吧,」不論抓寶可夢、身處台北或異地,站在哪個路口,總碰上路人前來問路。一回,羅毓嘉不小心報錯路,趕緊追上對方更正——阿姨式的熱心,永遠滾燙。
一日之計在於麵
阿姨們或許還擁有辨識出彼此靈魂的能力。
「其實我很少主動跟陌生人攀談,我比較像是聊天機器人啦,但我更喜歡的,是偷聽。」羅毓嘉愛聽麵攤老闆與老闆娘的對話、聽老闆娘與客人間的對話、聽客人與客人間的對話,偶爾忍俊不禁,露出阿姨式的會心一笑,「然後老闆娘可能覺得:欸,頻率有對喔,就來跟我聊天了。」
身為嗜麵之人,羅毓嘉稱自己是「麵人」,比起「不知道要吃什麼才去吃」的排骨飯,麵食是羅毓嘉晨起便計畫好「我今天要去吃那家麵店!」——一日之計在於麵,那樣堅定不移的心之所向。
羅毓嘉細數麵店學問,有豬油蝦油底,有炸醬麻醬派,家鄉宜蘭麵店裡的蒜頭蒜酥、黑醋白醋,是不可或缺的存在,而每回造訪全新麵店,陽春乾麵,就是評價麵店功夫的關鍵品項。
「醬料通常是自己做的,吃起來很簡單,但每家店風味都不同,」偶爾,羅毓嘉曾吃到令他匪夷所思的調味——「居然給我甜辣醬加肉燥!」至今想來仍忿忿不平,「人能吃的澱粉有限,吃到難吃的澱粉真的會生氣啊!」
調味搭配有主觀原則,羅毓嘉對食物還有另一項幾乎不能打破的鐵律。
「大家能接受外送、外帶的食物,讓我覺得很神奇。」羅毓嘉解釋,食物的溫度至關重要,特別是麵,「溫度不對,那就是一具屍首。雖然我們平常吃的嚴格說來也都是屍首啦,還可能是分屍過的喔。」聽來對飲食頗有一套,但在三級警戒前,羅毓嘉卻自嘲是「說得一口好菜,卻從來沒煮過的人」,三級警戒倒讓他成為全家人中最會煮的小當家。
從第一週的出前一丁、水餃度日,愛吃的個性讓羅毓嘉終究洗手作羹湯。第三週起,以櫻花蝦、干貝、香菇等材料入鍋,又或者去市場買豬骨牛骨回來,用整個午後熬一鍋高湯,「燉一鍋三公升的高湯超級萬用,煮什麼都能加啊。」不喜外帶,無法接受外送,疫情期間,羅毓嘉上街不為吃飯,幾乎只為蒐集下廚靈感。平常究竟都煮些什麼?「其實就是看冰箱有什麼煮什麼——所謂『阿姨的菜單』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