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休闲

《最強的一頁報告》:聽不懂主管在問什麼?因為人們只會聆聽自己覺得重要的事情

文:朴信榮

可是最強只會自己重,我聽不懂主管在問什麼?

說到這裡,頁懂主每次上課,報告總會有人提出這種疑問:「可是管問……我聽不太懂主管在問什麼耶。」

你知道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嗎?其實,什麼事情就是因為因為那個人沒在聽,或是人們其實他根本就不想聽;不過,還有一個更大的聆聽問題,那就是最強只會自己重——他完全聽不見。

你可能會想問:「聽不見?這是頁懂主什麼意思?」意思就是,人類只會聆聽自己覺得重要的報告事情。

對於別人的管問碎碎唸,你會照單全收嗎?你會在聽完之後覺得「原來如此!什麼事情我一定要照著做」嗎?其實,因為更有可能的人們是你早就聽到恍神了。為什麼?因為你覺得那些話不重要,所以根本聽不見;如果我認為某件事不重要,那不管別人再怎麼說,我還是聽不見。

這是真的嗎?其實,當我還在第一企劃(按:三星集團旗下的廣告營銷公司,韓國最大的廣告代理商)上班時,有過一有新專案,就被派到不同組的經驗。那三年來,我待過A組,去過B組,也去了C組;所以我曾在梨泰院(按:位於韓國首爾龍山區的著名商圈)上班,又曾去江南(按:首爾漢江以南的重要商業地帶)辦公,一直不斷被調到各種類型的主管下面工作。

當時,讓我覺得很有趣的一點是,每個主管注重和在意的地方都略微不同。舉例來說,有些人最注重於找出問題發生的原因,總會說:「成敗就在於最後找不找得到這個原因。」

有些人則認為想法都差不多,非常重視實務上的執行,他們會說:「工作到最後都是要呈交的,做出來的成果都差不多,差別只在於誰能在期望的時間內乖乖聽話、好好執行而已。」

另外,有些人非常重視「這究竟是什麼」的精準定義,所以習慣說:「好,我們再整理一次,一定要更精準的解釋出,這是什麼意思才行。」當然,也有一些主管會說:「夠了,預算最重要。」

如果是自己重視的部分,他們都會給予非常敏感的反饋,至於其他部分就會大致略過。所以,我曾照著A主管最初教我的做法,來到B主管的小組,卻得到了「這報告根本沒有任何內容」的反饋。

這就是因為,A主管極為重視策略,因此非常注重該如何深入使用各種因素;但是,B主管對策略沒什麼興趣,反而注重細節上的執行。因為他們彼此重視的東西不同,所以常常會發生這種情況。

簡單來說,主管問「這個東西為什麼是那樣」的時候,有些部屬會覺得:「不是,現在幹麼問『為什麼』啊?要是有思考的時間,倒不如趕快計畫一下該怎麼做,然後趕快執行,真是悶死人了。」

部屬如果這麼想,就不會回答主管想知道的「為什麼」,或是只會敷衍了事、隨便回答,因為他並不認為這很重要。

那麼,很想知道「為什麼」、期待收到整理報告的主管,要是收到上面滿滿的寫著執行計畫的報告書,自然會覺得:「上面就只有計畫,完全沒提到『為什麼』要這麼做的邏輯嘛!」並感到大失所望。

但是,這不是因為你的報告書寫得不好,只是彼此重視和想要的內容不同而已。

相反的,如果主管問:「你來說說看,到底要怎麼執行。」部屬卻心想:「不是啊,就連問題是什麼都還沒定義出來,要我怎麼訂定計畫啊?應該要先一起討論該如何定義問題吧!」並向主管表示「我試著再多整理了一下這個問題」。

主管想要的明明是執行計畫,部屬卻做了有關「為什麼」的報告,主管當然會說:「我以為你會拿執行計畫過來,你這段時間究竟在幹什麼?」會發生這種誤會,是因為身為聽者的部屬更重視的是Why。

人們通常會認為自己所想的部分比較重要,其他部分便容易忽略。正因為我們是這麼想的,所以在整理內容時,也會以自己重視的東西為主軸,因此,有些人會說,一份報告的成功與否,取決為是否有定義問題;另一些人則說,錯,成功來自於是否有實際執行。

哪一個是正確的?我認為根據決策者的不同,最重視的面向也會有所不同。當然,如果彼此重視的部分相同,那就太好了,但如果並非如此,就會因為報告的重點不同而導致失敗。

那麼,以本質上來說,報告書是要寫給對方看的,所以當然要以對方重視的東西為主來撰寫才對。自己非常重視的東西,對方可能認為一點也不重要,而那些被我完全忽略的部分,對方若沒聽到,很可能就會覺得他根本沒收到報告。

也不見得非得是報告才會如此,如果交換立場,我向某人提問,卻聽到對方一直談論些無關緊要的事,那會有多鬱悶啊!

「雖然你可能覺得那些事情很重要,但我想知道的是其他部分。」只要想像一下這個情境,就會覺得配合對方的要求開口,是再理所當然不過的事了。

韓國的文學評論家兼作家申亨澈曾在《正確的愛情實驗》一書中提到:

一起看完韓國科幻電影《末日列車》之後,如果要求大家試著用一句話,替這部電影做出摘要的話……。
馬克思主義者開口說道:「這是關於一輛火車突破冰層、衝向前方的故事。」
接著,神話學家會反駁:「才不是,這是火車繞著地球運轉,每年都會回歸一次原位的故事。」
最後,佛洛伊德主義者聽完便立刻表示:「是嗎?這不是火車到了極點,就會在那一瞬間爆炸的故事嗎?」

雖然他們看的是一樣的東西,卻會因為彼此思考的觀點、重視的知識不同,而整理出不同的摘要。如果你能認同這項事實,就能明白,硬要堅持自己的風格,真的很沒效率。因為大家要一起工作,所以互相理解、配合彼此,也很理所當然。

本書中一直使用「訓練」兩字,是因為執行公司業務,其實不需要太過專業的知識或技能,在大部分的領域上,只要透過學習和訓練,即使一開始不太熟練,最終還是有辦法完成;當然,也有強烈要求專業能力的業務,我在這邊指的是一般事務工作,尤其是報告這項職責。

所以,其實「與聽者在工作上多有默契」似乎也和報告的專業度一樣重要。掌握對方的行事風格和注重的面向,也可說是核心實力之一。自己也能報告得很好?獨自練習報告技巧?反正每一份報告書都差不多?這些都是不像話的想法。我必須再次強調,報告的完成度取決於聽者。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