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友繪的小梅屋記事簿》漫畫幕後(下):八寶鴨裡有哪八寶?日治時期的台灣特色美食

文:賴萱珮(CCC編輯部)

  • 《友繪的友繪小梅屋記事簿》漫畫幕後(上):日治時期台灣的料理文化與娛樂饗宴

《友繪的小梅屋記事簿》中,出現了許多台日美食,梅屋美食讓人訝異,記事原來在一百年前的簿漫寶鴨寶日台灣,就有這麼多充滿特色的畫幕後下台灣料理呀?你想知道這些料理的來龍去脈嗎?小梅屋料理時間報給你知!

第一道、治時好吃多變的台灣特色台灣芭娜娜!

《友繪的友繪小梅屋記事簿》中,描述了1920年代台北可見的梅屋美食台灣料理,除漫畫中提到的記事八寶鴨、紅燒魚、簿漫寶鴨寶日蟳丸、畫幕後下杏仁豆腐外,治時還有「炸芭蕉」。台灣特色芭蕉、友繪芎蕉、香蕉等稱呼,雖有不同品種之分,但都是芭蕉屬的果實,因產於熱帶,對位處寒溫帶的日本人來說是少見貴重的食材,日治時期的台灣也因香蕉產量豐富而獲得香蕉王國的美名。

現代人大多將香蕉作為水果食用,甚少入菜,但在1920年代的台灣,香蕉可是發展出很多特色料理喔,你也來試著做看看吧!

af28668e-0f42-4174-835c-2befe2a175b9Photo Credit: ©清水

芎蕉糖:炸香蕉又稱芎蕉糖,1917年《台灣教育會》雜誌中刊登的作法,乃是將香蕉去皮切塊,用麵粉、砂糖、鹽加上一點水攪拌成膏狀,塗在香蕉塊上入油鍋裡炸,直到外表呈赤紅色即完成。香噴噴的味道難以抗拒!

芭蕉飴:1925年《實用熱帶果物蔬菜加工法》一書中描述,將糯米浸水一晚後磨成汁,放入鍋裡攪拌,以文火熬煮,當白色汁液呈灰褐色時,加入白砂糖及水飴熬煮,再加入芭蕉汁並充分攪拌,倒入四角形容器定型,稍稍搖動使澱粉不會附著於容器內壁,靜置一天一夜後,規則切形。現在於傳統點心店仍可以買到。

香蕉皮炒飯:香蕉皮也可以吃!1935年《台灣藝術新報》的家庭料理專欄中,刊載了香蕉皮入菜的作法,在平底鍋內熱油,放入斜切的香蕉皮炒煮,再加入冷飯攪拌以鹽及醬油調味,就是一道可以安撫情緒的香蕉皮炒飯囉!

3f6e6a46-5cbc-471e-ac77-1f80dcf0f7eePhoto Credit: Skillman Library at Lafayette College
台中香蕉市場一景。

第二道、尊爵不凡!鐵道旅館西洋料理

日治時期台北最高級的旅館,非鐵道旅館莫屬!自1908年因應縱貫鐵道通車成立以來,除了提供住宿之外,一樓更有不同大小的食堂供應各種飲食,有可容納一千人的大食堂,也有一般供餐、友人聚會的小食堂。

a0da7efa-c6d6-4307-b542-0e20be26e4c0Photo Credit: ©清水

根據《懷念我的大稻埕生活:洪陳勤女士訪談錄》所描述,當時第三高女的畢業生,都必須到鐵道旅館參加一次西洋料理宴會,學習各種餐飲的規矩與刀叉使用。而根據《手島兵次郎文書》中所收錄的鐵道旅館菜單,不僅是用法文寫作而成,菜色組成也大都符合法式料理結構。

原來,二十世紀初期就可以在台灣吃到正統法國料理!但所費不貲,1917年時,午餐一份要1圓50錢,晚餐要兩圓。但是當時工人每天的工資也不過30至70錢。看來友繪的一郎舅舅,應該存了不少私房錢,才有辦法請友繪的同學們一起吃西餐呢!

f41bfce8-36cf-4e9d-ac55-974ee4118170Photo Credit: 鐵道旅館的午餐與晚餐菜單
9967bc71-bef6-41c3-93b4-fd0747289487Photo Credit: Skillman Library at Lafayette College
從此明信片上,可一窺鐵道旅館外觀與大廳接待處。

第三道、做工繁複的台灣宴席菜:八寶鴨

距今九十年前的台北料理界中,有日式、西洋、台灣等各式料理爭妍競秀。其中主打台灣料理的江山樓老闆吳江山,在《台灣日日新報》發表了一系列文章詳盡介紹,把台灣料理做為一套有著獨特菜餚、烹飪方式與食物風味的飲食文化詮釋得淋漓盡致,將台灣料理推向高峰。

d5952fb1-0fcd-4e4d-9b14-0d57b0be569ePhoto Credit: ©清水

當時的酒樓是上層階級宴客聚會時的首選,而八寶鴨則是日治時期酒樓中常見的台灣料理菜餚。八寶鴨裡面到底有哪八寶呢?其實每一個師傅的菜單都有所不同。在1921年出版的《台灣風俗誌》中記載著八寶鴨的作法:將鴨子去毛後吊掛,去除內臟洗淨,在鴨腹內塞滿糯米、香菇、豬肉、蝦肉、蓮子、筍、臘乾、蔥等蒸煮後,再放入高湯及香菇水中,加鹽、醬油調味,放入碗裡盛盤。一盤美味的八寶鴨就上桌囉!

97f2332e-38bb-446b-92b8-cf6dde96cdd1Photo Credit: 松澤聖編,1929。《台內往來旅乃琹》。台北:台北活版社出版部。
日治時期酒樓內部樣貌,宴席多為十人坐一圓桌。一般而言,正式的台灣料理宴席有十三道菜,八寶鴨則是其中常見的湯類菜餚。

第四道、百年前進軍日本的台灣飲品:愛玉冰

近年台灣的飲料文化,以珍珠奶茶為首進軍世界,引起極大風潮,但你知道嗎?夜市與冰店常見的消暑好夥伴──愛玉冰,早在日治時期就已進軍日本喔。

8e93da32-bab3-43d0-87e5-71111dbe294bPhoto Credit: ©清水

《台灣通志》中曾記載愛玉子的由來,但真正出現的年代已不可考。1873年來台的攝影家John Thompson,在遊記中提及於台灣南部山區發現被漢人稱為「Ok-gue」的植物,只要將種子包在棉布裡並放入水中搓揉,即可製成果凍。

由於愛玉性涼,常做為勞動人口消暑解渴之用。當時台灣本島需從香港進口昂貴冰塊,且多用在保存漁獲上,飲料中加入冰塊,是1897年日人在台設立台灣製冰會社自產自銷後才變得普及。原本即是消暑聖品的愛玉,更加受到歡迎,卻也曾因冰塊價低競爭之故,導致愛玉子價格崩跌屯市。

不過愛玉作為台灣特產,還是受到各方矚目。1910年在英國舉辦的日英博覽會,嘉義出產的愛玉子就獲得銀牌獎項。當時內地商人(即日本人)也會到台灣購買愛玉子回東京販售,甚至在淺草公園附近,還開了愛玉凍專賣店呢!1926年新竹文人黃旺成先生的日記,也多次記載購買愛玉子洗成兩大盆供全家人享用的回憶。友繪跟道子、蓮芳一同在廟前享用的愛玉冰,可說是一款不分階級、族群皆喜愛的甜點喔!

84e7c478-586d-4de1-abe3-cc1b7f249108Photo Credit: 台灣總督府官房文書課編,1908。《台灣寫真帖》。東京都 : 台灣總督府官房文書課。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日治時期台灣研究古籍資料庫」。
台灣的廟埕常是攤販做生意的地方。圖為日治初期廟前的小吃攤。

第五道、雞管有無雞?

「雞管」,又稱「雞卷」,常見於傳統的小吃攤中,雖然名字裡有雞,但現代的製作過程中並未使用雞肉。那麼,為什麼會稱作雞管呢?常見的說法是,早年先民生活勤儉,將剩菜用網紗油(豬腸之間聯繫的網膜)包成管狀去油炸,「雞」(ke)的閩南語發音跟「多的」、「加」(ke)類似,久了就稱作雞管。另外一說是長管狀的雞管,跟雞脖子形體相似,因而命名。

但仔細翻查文獻後發現,1902年《台灣慣習紀事》中所記載的台灣酒樓宴席常見菜單,「燒雞管」可是一道跟八寶鴨、燒蝦丸等並列的台灣料理。既是酒樓常見的菜色,就與後來用剩菜包裹的說法有所出入。而1912年,《台灣料理之栞》記載燒雞管的食譜,則是將雞肉與豬肉混合均勻包裹於網紗油內去煎。因此,或許在日治時期,雞管真的有雞肉也說不定喔!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