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演化與人性》:未來的儒學應該強化經驗論的成分,孟荀並重

文:李雅明

未來的孟荀並重儒學應該強化經驗論的成分,孟荀並重

孔子是演化與人應該儒學的開創者,先秦時期儒學的來的論兩大傳人是孟子和荀子。在唐朝以前,儒學孟子的強化地位與諸子無分高下。在漢代,經驗荀子的成分影響甚至要大於孟子。但是孟荀並重到了宋明理學之後,因為荀子主張性惡,演化與人應該受到宋明理學家的來的論排斥,儒學變成了孔孟儒學。儒學在隋唐以前,強化周孔並稱。經驗唐宋以後,成分轉以孔孟並尊。孟荀並重孟子被尊為亞聖,孟子儼然成為在孔子以後,儒家學術唯一正統的繼承者。

其實孟子代表了儒家中理想主義的一派,而荀子代表了儒家現實主義的另一派。孔子在中國的地位,與蘇格拉底在西方哲學相似。孟子與柏拉圖相似,荀子與亞里士多德相似。

從儒學奠基的時期開始,內部就實際存在著兩條不同的義理之路。其中之一以孟子為代表,強調道德的先驗性,以縱貫、內省為特徵。另一派則以荀子為代表,強調道德的後天人為,以橫貫、外觀為特徵。這一差別經過宋明理學的發展,最終形成了注重明心見性的陸王心學與強調格物窮理的程朱理學的分野。現代新儒學中也有兩種不同理路,分別與陸王心學和程朱理學有著一定的關聯。

從熊十力、牟宗三到劉述先、杜維明保持了陸王心學的傳統,充分突顯了本心本性的價值意義。而馮友蘭、方東美、成中英、余英時等人則突顯了認知理性在儒家哲學現代重建中的重要性。不過,這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差別就是:熊十力、牟宗三、劉述先、杜維明等人明顯的繼承陸王,也都推重孟子,而馮友蘭、方東美、成中英、余英時等人雖然傾向程朱,卻沒有直接連繫到荀子。顯示一直到現在,荀學的重要性還是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

荀子講性惡,是由實際經驗的觀察立論。他對天也採取自然主義的態度。荀子彰顯的是一種客觀的精神,這適與孟子之彰顯道德主體形成對比。孟子重心性,荀子重經驗。因此,孟子與荀子之學,各有主張各有特色,應該都是不可或缺的,也是可以互補的。

孟子講性善,是指人先驗地具有善的道德理性。荀子說性惡,是說人必須自覺地用現實社會的秩序規範來改造自己,所以說「其善者,偽也」,「偽」是「人為」的意思,善是人為做出來的,是控制、節制、改變自己內在自然性的結果。可見性善性惡之爭,來源於對社會秩序規範根源的不同理解:孟子歸結於心理的先驗,荀子歸結於現實的歷史;從而前者著重於主觀意識的內省修養,後者著重客觀現實的人為改造。這兩者都有一定的道理,都是不可或缺的。

荀子對於漢朝儒學影響很大,但宋朝以後卻受忽視,直到19世紀才有些轉變。但他的自然主義、實在主義、對於邏輯的重視,對進步的信仰、對法律的強調,對於現代中國人都有吸引力。在中國思想史上,宰制自然的觀念,再也沒有像荀子說的如此明確的了。宋明之後,荀子受到排斥,中國人沒有能夠根據荀子經驗主義的精神發展出科學來,實在是中國歷史上的大不幸。

荀子強調文化的累積,以及人的改造,所以其論學的具體主張,強調對自然的改造。荀子在知識論方面的主張接近西方經驗主義的觀點,荀子重知覺,所以他的基本立場是接近西方哲學中經驗主義和實證論這一條路線的。

荀子的理智主義與孟子的道德主義相對立,孟荀所爭的,是一個德性與理智究竟那個優先的問題,這是一個影響到道德精神基礎的根本問題。

近代儒家學者中,對於荀子比較推重的,韋政通是其中一位。他認為:程朱系統重知識的路向,從荀子即已發端,朱子講道統,「而荀子不與焉」,在朱子自己的思想上實有一個不小的矛盾。孟子道德意識太強,只管義不管利,也不管這利究竟是公利還是私利,在他的影響下,後世儒者多有貴義賤利之說,諱言富強,這流弊是很大的。反觀荀子則不然,標禮義而不諱言富強。排斥荀子之學,對於後來中國科技與經濟的發展都有不良的影響,實在是非常令人遺憾的。

朱子的心態同於荀子,討論的心性問題卻又是孟子的。等於是在荀子的根基上消融了孟子。如果這個看法能成立,那麼朱子的理學,明的雖是在尊孟子,暗地裡卻復活了荀子的理路。孔子之學涵蓋性甚廣,可以發展成孟子的形態,也可以發展成荀子的形態,合之則兩美。王陽明則是朱子最有力的反對者。朱子對人的道德心性和道德行為可由窮理而獲致深信不疑,與荀子「知明而行無過」所抱的實是同一信念。

朱子的心態,基本上不能發展孟子的傳統,但是在他的時代,在專制與佛教的雙重壓力下,不得不重建道統與之對抗,這使他的思想不得不湊合孟子,因而也造成他系統內部的不協調。

中國傳統哲學的精神,不免侷限於主體的一面。今天的新哲學精神,重點在如何開出客觀的精神,而這正是荀子的思路。荀子在兩千多年前,就有了自然法則的概念,不能不說是人類文化的奇蹟。假如荀子的思想能發展開來,中國文化除了孔孟的道統以外,必將有一類似西方的科學傳統。

孟子心性之學含藏的一個問題,是他沒有注意到經驗知識在道德實踐工夫中應該佔怎樣一個地位,這個問題嚴重影響到後世儒學的發展,也伏下宋代以後儒家內部長期爭論的因子。荀子則重視經驗知識,探討知行問題、人性問題時都採取經驗的觀點。他主張「知明而行無過」,這是知識優先的成德論,與孟子主張人之成德必須發於道德的心性根本不同。

在宋明理學階段,儒學越來越偏於理想化、內聖化、心性化。現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更是正面以宋明理學的所謂道德理想主義作為儒學判教的依據,對荀子乃至朱熹或多或少地表現出現實主義或經驗主義傾向的思想家,拼命貶抑。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