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布萊德.史托伯格(Brad Stulberg)、人何史蒂夫.麥格尼斯(Steve Magness)
管理每一天,保持凡事從簡
為了締造極大成效,顛峰頂尖的共你必須是決策極簡主義者。
邁克. 喬伊納(Michael Joyner) 是耗腦知名梅約診所(Mayo Clinic)的醫生兼研究員,他不僅是高手人體機能表現方面的專家,本身也是通點頂尖高手。他發表過三百五十篇以上相關的於切論文,以其研究榮獲無數獎項的從簡肯定。最近,人何他獲選為梅約診所的保持傑出研究員,並從知名的顛峰頂尖的共傅爾布萊特計畫(Fulbright Program)獲得研究撥款。喬伊納是決策麻醉科醫師,除了研究以外,耗腦他也定期看診並指導無數的高手後進,他說他隨興地經營「我自己的蒙特梭利學校」。他為《體育畫報》(Sports Illustrated)雜誌撰稿,其他的頂尖刊物也經常引用他的專業見解。如果這麼多的資歷還不夠神,喬伊納(現年五十八歲)本身也非常熱中運動,顛峰時期曾以驚人的速度跑完馬拉松賽,而且已婚育有幼子。
喬伊納之所以有看似無限的精力,並不是因為特殊的基因突變,也不是因為他每天工作十二個小時。不過,他確實會盡量減少分心,消除那些跟工作無關的活動。這不是說喬伊納的眼界狹隘,只窩在自己的領域裡,與外界隔絕,事實正好相反。他告訴我們:「我每天會騰出60 ∼ 90分鐘的時間,閱讀本行以外的知識,這樣做有助於激發新點子。」不過,喬伊納之所以做這種廣泛的閱讀,是因為他認為創意對他的研究來說是不可或缺的,而廣泛的閱讀有助於發揮創意。他不會把時間或精力花在對使命不重要的事情上。他說:「為了締造極大的成效,你必須是極簡主義者。」注意!這不是指你應該追求極致的專業化。在本書中,你已經看到許多頂尖高手有多元的興趣,他們會善用其他的興趣來締造本業的成就。不過,我們確實是想主張:你應該努力削減生活中無關緊要的事物,用心思考怎麼運用最寶貴的資源:時間。
喬伊納的日常生活就是這種人生理念的寫照。他每天起得很早,清晨四點半到五點之間就起床了,那時妻小都還在沉睡中。這段期間是他腦子最清醒的時刻,他可以全神貫注完成他覺得最緊迫及重要的任務。等家人醒來時,他已經準備好要休息片刻,所以他開始和家人共度美好時光。一個小時後,他出門展開一天的行程。他抓起預先準備好的健身包,裡面裝了每天都一樣的運動服和工作服,他告訴我們:「我不想花腦力去思考該穿什麼。」辦公室離他家僅幾英里,他先騎著單車去辦公室附近的健身房。「我挑選住家時,特別注意地點。我不想浪費時間通勤,也不想為了交通問題耗費心神,所以挑了一個騎車就能上班的地點。此外,在無法上健身房的日子,騎車上下班也可以至少做一些運動。」
你應該努力削減生活中無關緊要的事物,用心思考怎麼運用最寶貴的資源:時間。
喬伊納工作時不聊政治或辦公室八卦。雖然每天可以參加無數的研討會和會議,但他通常不會參加,因為那些活動會分散他工作所需的深度專注力。喬伊納下班回家時,會盡可能抽離工作,鮮少參加業外活動。他告訴我們,為了把工作做好,「你需要婉拒很多的事情,這樣一來,當你答應做某件事情時,才能全力以赴。」喬伊納也會很快強調,婉拒別人當然不容易,「其實我可以住在紐約、波士頓或華盛頓特區,但我之所以受到明尼蘇達州羅切斯特的吸引,是因為這裡最容易讓我專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研究和家庭。」由於喬伊納熱愛研究,也熱愛家人,他覺得自己非常幸福。
喬伊納不僅設計日常生活而已,而是整個人生都想盡辦法消除令他分心的事物及「無關緊要」的決定。如此一來,他可以把精力和意志力都保留給那些對他最重要的事情。換句話說,喬伊納之所以成就斐然,在專業領域裡締造「極大成效」,祕訣在於他幾乎在其他方面都是追求「極簡」。
如果你覺得喬伊納的理念和生活型態聽起來很熟悉,那是因為他與第三章提過的另一位頂尖高手鮑勃醫生很像。鮑勃醫生把每天細分成幾分鐘的區段,並確保每個區段都有特定的目的。他像喬伊納一樣,對自己做什麼與不做什麼,以及要不要在哪裡花心力,都非常在意。我們稍後會介紹屢獲殊榮的藝術家艾米爾. 阿薩莫拉(Emil Alzamora),他在自家後院打造了一個工作室,稱之為「洞穴」。他告訴我們,他這樣做:「是為了盡量減少我和藝術之間的隔閡」。阿薩莫拉、鮑勃醫生、喬伊納和許多頂尖高手的共通點,就是這種「一切從簡」的堅持。頂尖高手決定把精力集中在哪裡,他們會盡量避免消耗精力的雜務,包括一些看似簡單的事情,例如決定穿什麼款式的襯衫。
做決策很耗腦力
下次你使用電腦時,花點時間用「Google 圖片」搜尋一下臉書的創辦人兼執行長祖克柏。你可能會發現那些圖片有點相似。除了極少數的場合必須改變以外,祖克柏幾乎都是穿同樣的衣服:藍色牛仔褲、灰色T恤和連帽衫。這不是因為祖克柏想發表什麼時尚宣言,向矽谷宣揚輕便的著裝規範,雖然他確實那樣做了。他的衣服之所以選擇有限,是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績效。

2014年底,祖克柏首度接受大眾的公開提問,其中最引人關注的問題是:「為什麼你天天穿同樣的T 恤?」
祖克柏回應:「我真的希望好好打理我的生活,除了盡力服務這個社群以外,我想盡可能減少日常決策。」他澄清他有「多件相同的T恤」,接著又解釋,挑選穿著之類的日常小決策加總起來可能很累人,「我現在有幸坐在這個位置上,每天醒來可以為超過十億人服務。我覺得我要是把精力花在一些無聊或瑣碎的日常事物上,就沒有善盡職責。」
祖克柏不是第一個簡化衣櫥的天才。許多人說,愛因斯坦跟祖克柏一樣,有一個衣櫃裡面裝滿了「多套同樣的灰色西裝」。賈伯斯幾乎只穿黑色高領毛衣、藍色牛仔褲、New Balance 運動鞋。美國總統歐巴馬接受《浮華世界》(Vanity Fair)雜誌的採訪時表示:「你會發現我只穿同樣的灰色或藍色西裝,我正努力減少決策的數量,我不想決定要吃什麼或穿什麼,因為我有太多其他的決策要做了。」像這樣從生活中剔除瑣碎決策的頂尖高手,多到不勝枚舉,但是剔除那些簡單選擇(例如藍襯衫或紅襯衫、Apple Jacks 或Cheerios 麥片)真的會影響表現嗎?

回想一下心理學家鮑梅斯特博士率先提出的「大腦像肌肉」的概念。我們在第一章提過每個人的大腦意志力存量有限,在一天內,那存量會愈用愈少。最初這個理論的研究主要是把焦點放在自制力上:在一天內,我們愈早動用腦力來抗拒誘惑,後面就愈有可能因為受不了誘惑而屈服。但科學家很快發現,不僅抵制誘惑會消耗腦力,決策也會消耗腦力。
法官必須根據手頭上的證據,做出公正的判決。我們預期法官擅長排除雜訊和偏見,在不受干擾的真空中評估每個案件。但研究結果令人大感意外,研究顯示法官的判決深受當天他已經做了幾宗判決所影響。例如,一項研究發現,法官在一天剛開始的時候,有65%會批准囚犯假釋,但是排在一天快結束時的案子,獲准假釋的機率幾乎是0%。那些法官受到「決策疲乏」的影響,隨著決策數量的累積,他的大腦愈來愈疲累,沒有什麼能量審慎地思考案件,而選了比較容易的預設選項:不得假釋。
法官不是唯一因為思辨力受到敬重、卻飽受決策疲乏所苦的專業人士。最近一項研究發現,隨著一天接近尾聲,醫生開錯處方的現象也明顯增加。該研究的首席研究員傑弗瑞.林德醫生(Jeffrey Linder)接受《紐約時報》的訪問時表示:「這個研究凸顯的根本觀點是:醫生也是人,也會疲累。在看診時間接近尾聲時,醫生容易做出較差的決策。」
當然,評估是否批准假釋或診斷病人的狀況,遠比決定穿哪個顏色的襯衫需要花更多的心思。不過,連那種看似微不足道的決策也會消耗精力。實驗顯示,相較於沒得選的人,被迫從多種消費品中挑選的人,例如挑選T 恤顏色、香薰蠟燭的類型、洗髮精品牌,甚至是襪子類型,做各種測試時,從耐力測試到解題毅力測試等等,表現都較差。面對多重選擇的參試者在當天稍後面對生活中的其他方面時,也比較容易拖延。這些研究的研究人員因此推斷,即使是最簡單的事情,「做很多決定都會讓人疲憊不堪」,從而損及後來的活動表現。
相關書摘 ▶《一流的人如何保持顛峰》:專家的養成關鍵,在於巧妙的「刻意練習」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一流的人如何保持顛峰》,天下雜誌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布萊德.史托伯格(Brad Stulberg)、史蒂夫.麥格尼斯(Steve Magness)
譯者:洪慧芳
更拚命不會更成功
第一本結合最新績效科學實證
揭開讓你充分發揮實力
同時避免倦怠與過勞的秘密!
有超水準表現的人很多,只有能夠維持高績效不墜的,才是真正的頂尖。
一流的高表現者不僅更努力,也更擅長休息!
彙整最新績效科學研究,當你能懂得大腦喜歡如何學習,了解身心的機制,傾聽身體的訊號,你也能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步調,想保持顛峰其實你我都能做到!
本書作者史托伯格和麥格尼斯,一位曾是麥肯錫企業顧問,也是擅長解析健康與體能表現的優秀作家,一位是奧林匹克選手金牌教練,兩位本身都曾締造過驚人成就,長年與頂尖人士共事。他們聯手訪問頂尖的運動員、科學研究者、藝術家與各行業傑出代表,並從運動生理學、心理學、神經學、生物學、哲學等領域,爬梳最新的科學見解。
他們發現這些在各領域創造頂尖佳績,維持顛峰的一流人才,普遍採行的技能和紀律其實有共通點。更且訓練大腦就像鍛鍊肌肉一樣,真的有方法可以避免倦怠和不快樂,用健康的方式達到持久的顛峰表現。
壓力+休息=成長
讀完本書,你將會徹底了解:
- 成長和發展背後的身心機制、大腦科學等循環週期
- 如何輪流切換壓力與休息模式,突破瓶頸
- 如何為你的顛峰表現做準備,設計出最合適你的日常習慣
- 怎樣讓自己臨場就能有最佳生產力,發揮最大潛能。
- 如何以使命感來提升績效,持續最佳表現
更重要的是,無論你想追求什麼,本書從頭到尾都有簡短的「高效表現的訣竅」摘要,幫助你融會貫通,實踐在你的人生目標上,達到你想要的成果。
世界愈競爭,你愈需要持續成為頂尖
發揮自己最大潛能,持續維持顛峰表現,讀完這本就夠!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