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張娟芬《流氓王信福》:警方把王信福「唱歌不爽」扭曲成「罵警察」,如此創造出一個平行宇宙

文:張娟芬

警方由於偵查犯罪的張娟造出宙職責所在,經常習慣性地假設一定有共犯,芬流這一點無可厚非。氓王不過許多冤案都肇因於「大膽假設」之後,信福信福行宇沒有「小心求證」,警方警察導致牽連無辜;蘇建和案就是把王不爽最好的例子。蘇建和案比嘉義雙警命案晚半年發生,唱歌成罵此創社會氛圍相近;案發不久就根據現場的扭曲血指紋找到了真兇王文孝。但是個平警察認為「一定有共犯」,於是張娟造出宙王文孝亂咬了僅有一面之緣的、弟弟的芬流三個朋友。蘇建和、氓王劉秉郎、信福信福行宇莊林勳三人被汐止分局警察屈打成招,警方警察釀成一樁至今仍在訴訟中的把王不爽悲劇。

洪清一看到「阿吉」一個人衝過來開槍,可是警察卻問誰教唆「阿吉」行兇,可見警察已經預設了「阿吉」背後還有主謀。警方懷疑的眼光彷彿在現場酒客的身上來回掃視,是誰?是誰?

八月十二日,警方查出「阿吉」的真實身份。他叫陳榮傑,當時剛滿十八歲,是個小跟班,所以洪清一不知道他的真名。「阿傑」與「阿吉」的臺語發音是一樣的。

洪清一又到警察局,做了第二份筆錄。這次警察已經有定見了,王信福是主謀。第二份筆錄的主旋律,就是要洪清一承認警方的想法是對的。

洪清一的陳述與上次並沒有不同,他不知道陳榮傑為什麼要槍殺警員。這不是警察想要的答案,於是警察漸漸出現了壓迫性的問話。

問:「你在場,兇嫌陳榮傑就在你身旁,你為何沒有阻止?」
答:「我右邊還坐了蔡淵明,兇嫌陳榮傑突然靠近,連續射擊兩槍,我來不及了。」
問:「開槍者確實有幾人?」
答:「一位而已,就是『阿傑』。」
問:「王信福最先進去是和那些人坐什麼車去的?」
答:「我不知道。」
問:「李清泉說你都在場,怎麼不知道?」
答:「確實不知道。」
問:「那經過情形至槍擊黃鯤受二員警致死乙案你將情形再敘述一遍?」
答:「我確實說不出來。」
問: 「你怕王信福,小李(指李慶臨),陳榮傑(阿傑)報復才不說嗎?有什麼隱
情?」
答:「都沒有,我如果知道我一定講。」

警方的定見,已經清晰浮現了輪廓。警方認定這案子就是王信福、李慶臨、陳榮傑三個人做的,洪清一已經講了陳榮傑開槍、李慶臨跟陳榮傑很熟,可是還沒講到王信福,那就是「有所隱瞞」。從問答中可以看到,警方施壓的力道漸漸地增強。

問:「現場兇嫌坐的酒桌,為何全部收拾乾淨,未保持現場?」
答:「我不是現場負責人,要問服務生才知道誰叫收拾現場。」
問:「那警員黃鯤受坐的那桌為何不收呢?」
答:「是我太太林玉鑫(船長卡拉OK負責人)叫不要收的。」
問:「你有何前科?」

其實警察做第一份筆錄的時候就已經問過洪清一的前科了,警政系統裡也可以輕易查到他的前科。這個問題與其說是詢問,不如說是提醒。

洪清一有前科,而且還在假釋期間。這表示他比一般人還要怕得罪警察,因為如果再有犯罪紀錄,假釋會被撤銷。

問:「你是故意將有證據現場的桌椅、杯子收拾,沒有證據的桌椅、餐具不收,湮滅證據?」
答:「沒有這意思。」

湮滅證據可處兩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如果成罪的話,即使判得很輕,例如只判三個月可易科罰金好了————他還是得坐牢,因為他先前的假釋會被撤銷,漫長的殘刑等著他【註1】。洪清一已經出獄九年了,都沒惹麻煩,他開一間卡拉OK店,不就證明他已經洗心革面,自食其力嗎?警察這一問看似輕巧,其實正中洪清一的要害。

從這一刻開始,洪清一只有一條路可以走了:與警方配合。

「不正訊問」有很多型態,除了顯而易見的刑求以外,還包括威脅利誘、欺騙、疲勞訊問等等。經歷過警察「不正訊問」的人,經常形容警方偵訊時好像已經有一個「劇本」,硬逼著他們承認。洪清一的第二份筆錄,就可以很清楚地看見,警察的「劇本」已經寫好。他們認為王信福罵三字經是因為洪清一沒有過去敬酒,於是李慶臨與陳榮傑一同出去店外,沒多久就發生了槍擊案;

問:「你應該清楚得很?」
答:「我不知道。我沒有看到他們出去。」
問: 「這是案發主因,王信福教唆阿傑(指陳榮傑)、小李(李慶臨)回去拿槍,示意槍殺警員?」
答:「我確實沒有過去向王信福敬酒,我說等一下再來……我上樓,我沒有看見小李、阿傑出去,是否因這句話起禍也不了解。」

第一份筆錄裡,洪清一純粹是依時間先後順序而提及王信福罵三字經,他並不知道王信福在罵誰,也聲明:他不知道這跟後來的槍擊案有沒有關連。但是,第二份筆錄裡,警方完全「超譯」了洪清一的證詞,他們認定王信福是在罵警察,而且把這件事當作王信福的犯罪動機。

王信福在罵誰?好幾位船長卡拉OK的服務生包括顏淑芳、李麗虹、賴惠珍都明確指出,當天的酒客是因為唱歌不爽而罵三字經。從現場平面圖可知,船長卡拉OK的舞臺在最前方,中間是陳榮傑這一桌,後方左邊角落是兩位警察坐的一號桌;右側牆邊設有吧臺,服務生便以那裡為據點,來回穿梭服務。李麗虹與賴惠珍都是第一天上班,都才十八歲,都在第一時間由警方帶回偵訊;她們根本不認識這些酒客,不可能有偏袒誰的企圖。三位服務生都知道叫罵的內容是唱歌不爽,與警察同座的洪清一卻聽不清內容,可見王信福不是罵警察。

P111Photo Credit: 衛城出版提供
船長卡拉OK現場圖。因卷內原圖字跡不清,故重新繪製。卷內完全沒有留存「船長卡拉OK」現場照片,也沒有註記桌椅尺寸與空間距離;卷內原圖連店裡的每一張桌子都畫得不一樣大,表示應該不是原尺寸,只能顯示相對位置。此外,當天在場的人標示的眾人所坐位置略有出入,這一張是洪清一在八月十日的描述。

警方來回試了很多次,好像用榔頭釘釘子一樣,硬要把「王信福罵警察」塞進洪清一的證詞。下面這段對答,可以看到洪清一在警方的誘導詢問之下,防守得多辛苦,一而再、再而三地澄清他沒有聽到王信福罵警察:

問:「酒蓆中王信福罵『警員有多大?我茶行明天不要開了……』是否與警員黃鯤受二人有口角,怨隙?」
答:「我沒聽到,我可能上二樓陪酒客。但我事後聽服務生呂美枝(住水上鄉大崙村)說王信福也開口罵她三字經……」
問:「王信福開口罵『警員有多大……』是教唆兇嫌陳榮傑向黃鯤受等人開槍的意思?」
答:「我不在場,不知道這句話是『好意』或是『壞意』,那時候我在樓上【註2】。」

怎樣算「誘導詢問」?誘導就是在問題裡面帶答案。例如上面這段對答裡兩次出現「王信福罵警察」的情節,但都不是洪清一說的,而是警察說的;在第二問裡,警察直接把這個情節當作既定的前提,然後問他「這是不是王信福教唆殺人的方式?」誘導詢問很容易造成虛偽證詞,因為這種問法誘使證人把警方的陳述當作事實,例如當洪清一說「我不在場,不知道這句話是『好意』或是『壞意』」,他已經當作「確實有這句話」了——可是他有聽到嗎?沒有!是(人不在現場的)警察一直這樣告訴他,他只好當作真的有這回事。

詢問證人的目的是發現真實,但是誘導的手段,卻恰好與這個目的背道而馳。誘導詢問很容易使得證詞不純淨——證詞不再是證人根據親身見聞的敘述,而是被警方的「劇本」污染過的加工品;失之毫釐,差之千里【註3】

「王信福罵三字經」,是那個熱鬧的晚上,一個偶然的插曲。但是,對於總是在尋找「共犯」的警方,「卡拉OK」的各種既定印象全部湧上來:龍蛇雜處、唱歌糾紛、罵三字經、加上酒精的催化,對,一定就是這樣!他一定是在罵警察,所以就教唆兇手開槍!

冤案的起點總是微小的,無害的。在王信福案,這個起點就是洪清一的第二份筆錄,警察把「王信福唱歌不爽」扭曲成「王信福罵警察」,如此創造出一個平行宇宙,而王信福就被囚禁在那裡。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