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盧駿揚(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基礎課程講師)
圖:香港電台
「烹煮」二字均以火作部首,煮食置時可見火對於人類的科學飲食來說實在是不可或缺的,也難怪希臘神話說到普羅米修斯曾偷火來救人類於水火之中。燒灼今天人類科技雖已大幅提升,表面「無火煮食」也變得常見,封住然而我們仍需依賴熱力本身——一頓熱騰騰的肉汁飯不單比未經烹煮的食物更吸引,它也更安全及更有營養。點閒本集紀錄片會跟大家介紹熱力在烹煮中的煮食置時奇妙之處。
傳熱的肉汁科學
烹煮說到底就就是熱能的傳遞。熱能總是點閒由高溫的物件流向低溫的物件,在烹煮過程中,煮食置時高溫的物件當然是火或其他熱源,而低溫的物件則是未經煮熟的食物。這大原則是非常簡單的,然而實際做起來,烹煮卻有著千變萬化的做法。
熱力學基本會談到三種不同的傳熱方式——1)熱傳導(conduction)、2)熱對流(convection)及3)熱輻射 (radiation)。人類在發現這些物理理論前早已把它們應用在煮食上。
要煮食,最簡單直接的方式就是靠熱輻射把東西弄熟,而當中最常見的方法就是直接用火燒。節目邀請了一位意大利屠夫Dario Cecchini來介紹他的烹煮方法。Dario Cecchini所經營的肉店已有上百年歷史,但他們代代相傳的方法卻簡單非常,就是用火爐以千多度的高溫把牛肉烤熟。熱輻射並不需任何媒介,靠的就是熱能藉輻射向四方八面直接傳開。平常我們到郊野BBQ所用的方法也是同出一轍的。
不過Dario Cecchini指出,在高溫加熱後,肉汁會因肉類中的蛋白質收縮而流失。然而所謂燒灼表面來封住肉汁是不可能的。要令肉類保持肉汁,重點是燒烤後的閒置時間。閒置讓肉汁從肉類表面滲回裡頭,這樣的烤肉才會美味。
另一種熱傳方式是熱傳導,常見的有煎、炒等方法。熱傳導是指熱能從固體之間的接觸來傅遞。譬如說當我們把煎鍋燒熱後,裡頭的食物便會因接觸到熾熱的金屬表面而獲得熱能,繼而被煮熟。
不過節目中介紹了另一種較特別的熱傳導烹煮方式,就是蒙古人會利用燒紅了的石頭來把羊肉煮熟。這種稱為「Boodog」的方法利用多個熱源(i.e. 熱石頭)把熱能傳至肉塊。這些石頭較火源低溫,烹煮時間會較長(可達一小時或更長),這些特質均令奶桶烤肉跟傳統烤肉的口味不同。
最後一種方法就是熱對流,東方人常談到的蒸燉燜也是以熱對流來煮食物的方法。節目中介紹了一種土耳其卡帕多西亞的美食——陶甕燉肉(Testi Kebap)。
陶罐燉肉的做法是把材料(番茄、蒜頭、香料及肉類等)全放進陶罐裡,然後廚師把陶罐封死並慢慢加熱。加熱後材料中的水份會蒸發為水蒸氣,而流動的水蒸氣會不斷接收熱能,並照著陶罐內各處不同的溫度密度分佈而流動。這種流動會把熱能平均的帶到各處,不像熱輻射及熱傳導等有傳熱不均的問題。當食物被足夠加熱烹煮後,廚師便會在食客面前打破陶罐,讓裡頭芳香的味道散發出來。
紀錄片除了談到烹煮方法中的科學,也有討論熟食與生食在營養層面及感受層面上對生物來說有何分別。也許人類之所以能在生物中如此成功,跟烹煮也有著莫大關係,有興趣知道的朋友切物錯過本集節目。
(香港電台外購紀錄片《煮食科學》將於1月18日10pm在港台電視31播映。)
責任編輯:Alvin
核稿編輯:Alex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