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野武:2008年的宮崎威尼斯影展上,我說了宮崎駿的駿背壞話
過往不少歷史回顧或特輯,都強調那些取得重大成就的後的h話人,畢生如何能人所不能,男人如何艱苦奮鬥,這兩如何鍥而不捨地追求,人沒終可以做到他人難以企及的有吉貢獻,卻甚少會提及運氣的卜力卜力成分,好像深恐觸碰忌諱,說吉為人詬病。宮崎實質上,駿背努力與機運對於成就壯舉,後的h話歸根究柢是男人一幣兩面,缺一不可,這兩根本毋須忌諱。人沒
正如北野武有許多「惹火」言論,當中不乏打擊那些把「夢想」掛在嘴邊的人,強調人生在世就是充滿各種枷鎖、限制,處處受機運影響,一個人出身的貧富、才智、朋輩等,幾乎註定了大部分發展軌跡,常揶揄大眾如何不切實際,連基本的品格和實踐都沒有,就大談虛無飄渺的夢想,對世事十分無知。
難怪,北野武的話經常被人拿來跟宮崎駿「對著幹」。其實,如果細心了解北野武的想法,非但不討厭宮崎駿,甚至欣賞他、抬舉他;也許是宮崎駿動畫太有代表性,似乎帶給小孩子無限希望,如果說北野武或有所介懷,不過是作品醉人的「奇幻感」,一時誤以為會讓童年有太多浮誇幻想而已。
北野武在著作中坦承說過宮崎駿以下壞話:
- 「宮崎駿的臉長得超像海豹」、
- 「搞什麼嘛,吸引了那麼多觀眾」、
- 「吸引的都是女性觀眾,拜他所賜女人都不來看我的電影了」、
- 「可惡,要是獎項被那傢伙搶走就糟了」;
不過,真正重點在於他如何解釋這些話:
「我絕對不會因為嫉妒或怨恨說他人壞話。有些人抱怨別人,是出自對對方的嫉妒或怨恨,做這種事最丟臉了。
身為搞笑藝人,當我在說別人的壞話時,基本上都是在認同對方的前提下,把自己當作受害者。
⋯⋯(對宮崎駿)基本上我都是在抬舉對方⋯⋯其實只要仔細想想,就知道這是讚美之詞吧。」
筆者可以肯定,北野武這樣說沒有半點虛情假意,因為他談論最欣賞的人時,就包括那些能全情投入研究、創作事業的「宅宅」,認為這樣的人真正做到廢寢忘餐,出發點跟利益、地位無關,只是熱愛事情本身,這才稱得上令人敬重。而宮崎駿正是這種「宅男」,而且,他最終之所以能夠成就「吉卜力傳奇」,除了奮鬥與激情以外,還慶幸遇上幾位影響他一生的男人。宮崎駿的人生,完全符合北野武世界觀所說,既努力不懈又得到機運祝福的少數人。
這位德間社長,絕對稱得上「視錢財如糞土」
很可能,你心中想起的只有高畑勛,無他,高畑勛是主流傳媒提及最多的一位,然而,宮崎駿的幕後功臣豈止於他,也不一定屬於落手繪製動畫的靈魂人物,還有另一些「稀有人種」,再三向他們伸出援手:
「我認識的企業經營者很少,所以我起初還以為德間社長這樣的人到處都是。後來我接觸了很多大企業的高層,花了好多時間才意識到,德間社長才是稀有人種。」
宮崎駿口中的德間社長,就是「德間康快」,評論家角田亮甚至直言:
「如果宮崎駿沒有結識德間康快,恐怕就沒有我們熟悉的吉卜力工作室與宮崎駿動畫了。至少,宮崎駿的創作狀態會與現在大不相同。」
不管宮崎駿有否深刻體會,角田亮的看法並不誇張,德間康快是罕有做到「視錢財如糞土」的人,能夠為了意義不皺眉頭一揮數十億日元,沒有人會懷疑他對吉卜力的支持。
我們都知道《風之谷》誕生之前,在20世紀70年代,宮崎駿只是在東映、A公司團隊默默耕耘之一員,他亦接受自己沒多少名氣,勉強要說的話,人們充其量「可能想起」他參與過動畫劇集《飄零燕》(アルプスの少女ハイジ,台譯:小天使),這套劇集算是口碑之作,但劇集始終不是宮崎駿能發揮的單位,也不是他全權統籌主導的作品。至於這時期宮崎駿參與過的大小作品,像《太陽王子霍爾斯的大冒險》、《穿長靴的貓》、《動物寶島》、《魯邦三世》、《魯邦三世卡里奧斯特羅之城》、《熊貓家族》、《未來少年柯南》都屬於萌芽之作,沒有一部大熱,部分僅屬「叫好不叫座」。
踏入80年代,有一本新興動漫雜誌名叫《Animage》,是德間書店出版刊物,公司創辦人正是德間康快,當時他並不認識宮崎駿,卻由於《Animage》總編鈴木敏夫獨具慧眼,看過那些動畫後驚嘆其才華,主動找宮崎駿看能否把一些意念化成電影作品。
二人很快受到挫敗,《戰國魔城》藍本胎死腹中(可謂《幽靈公主》原型),主要是公司高層要求任何電影投資,必須建基於「漫畫原著」之上,宮崎駿未有原著自然無法成事。儘管宮崎駿稍為感到心灰,慶幸在鈴木敏夫遊說下,他還是嘗試在1982年首發《風之谷》漫畫,期間《Animage》的老大們到處激讚作品質素,不停推銷它改編成動畫電影的潛力,可惜依然沒多少人理會。
當年投資電影《風之谷》,跟「豪賭」沒有分別
直至書店發展成大型多媒體公司:德間Japan Communications,又因為鈴木等人從未放棄,製作《風之谷》一事終於傳到德間康快耳邊,他明知宮崎駿等人未有發行向他們招手,一旦拍板投資猶如買大小的賭局,可是,聚餐見面之後德間直覺他有才華和魅力,跟身邊人說:「那個叫宮崎駿的人挺精神的,眼睛尤其有神,你也得向人家學習學習」,果然,德間康快心意已決,大膽批准了出資4億日元支持發行和宣傳,用10個月時間製作成約110分鐘的電影《風之谷》。
在德間康快協助籌劃之下,《風之谷》公映後廣受歡迎,換來7.9億日圓收益。弔詭的是,宮崎駿雖在觀眾心中留下了好印象,但動畫圈內對他沒有充分信心,因為動畫事業是長途跑,少數作品可以是「碰巧」成功,假如之後一蹶不振又怎樣?更重要是跟宮崎駿相處過的班底,埋怨跟他共事壓力太大,在特約合作的模式下,沒有穩固的人才陪伴他再戰下一部作品,加上日本泡沫經濟時期,甚至連宮崎駿對如何走下去也沒多少信心。到底要不要成立吉卜力工作室,繼續跑下去,充滿令人不安的懸念。
後來宮崎駿憶述德間跟他說的這番話:
「社長勸我說:『人生苦短,機不可失啊⋯⋯人生跟負重爬坡是一回事,反正銀行裏有的是錢。』說完還壞笑了幾聲。那一幕我至今記憶猶新。」
就是這樣,德間一手包辦用地和各項費用,開創了吉卜力工作室,才有後來《天空之城》、《龍貓》、《再見螢火蟲》、《魔女宅急便》、《歲月的童話》、《飛天紅豬俠》、《幽靈公主》、《千與千尋》等佳作出現。
連吉卜力美術館的建設,也是德間康快幫忙過五關、斬六將,為免三鷹市當局留難,他向該市捐出數十億日元才促成其事。不難明白,為何他可以說「鈔票就是些沒用的紙片」這類的話。撫心自問,在你人生之中,曾遇過德間那種活像從小說中跳出來的人物嗎?
如此豪邁又不拘小節的金主,識英雄重英雄,他逝世後雖然公司遭收購,然而,吉卜力工作室在宮崎駿帶領下燿燿生輝,這或許是德間為他人播下最美麗的種子之一。
宮崎駿想過「解散吉卜力」
吉卜力工作室成立之後,錢的問題算是解決了,不過,宮崎駿應該自此順風順水了吧?表面是如此,因為總有些人不假思索地深信:只要有好作品,人們自然會懂得欣賞。說法未必全錯,但很講究在怎樣的處境底下而言,千萬別一概而論。總之,世事豈有盡如人意,還須「有個人」不斷為吉卜力工作室奔波,為此不知抹了多少冷汗,煩惱亦不亞於宮崎駿,後續成績才總算是水到渠成。這人就是剛才提及的鈴木敏夫。
鈴木敏夫的重要性,自然沒有因為《風之谷》的大熱而告終,是他在幕後為動畫打點一切,共同成就了吉卜力的輝煌品牌。如果「事後」要描述那種辛酸感,大概,沒有比鈴木的母親這句話更淒美,充滿象徵意義:「這個叫宮崎的人靠得住嗎?能撐多久?」
幸好,他、宮崎駿和吉卜力都撐下來了,轉捩點可數《歲月的童話》。為什麼是這部作品而不是其他?首先,此前《天空之城》、《龍貓》、《再見螢火蟲》受歡迎程度只屬中規中矩,即使《魔女宅急便》反應很好,整個團隊已經外強中乾,似走到懸崖邊緣,宮崎駿跟鈴木敏說打算解散吉卜力工作室。簡言之,單憑宮崎駿、高畑勛等核心創作人,力量還是不足以走下去。
或者,與其說「團隊外強中乾」,倒不如說究竟存不存在「特定團隊」都有疑問,因為當時每部作品招來的人才都是特約合作,沒有固定薪水和長遠願景,每次大家筋疲力竭奮戰過後,除了兩三位靈魂人物,其餘便各散東西。宮崎駿向鈴木提出,如果你沒有辦法全職幫忙策劃,不徹底重組經營模式,將新加入骨幹全數變成正職成員,就沒辦法了。
鈴木敏夫為吉卜力化解了無數危機
鈴木敏夫做了人生重大決定,先辭去《Animage》總編一職,成為吉卜力專職製片人。那時擺在鈴木面前的問題,除了宣傳,還是宣傳,即使發行商東寶願意跟吉卜力推出《歲月的童話》,但他發現《魔女宅急便》成功的秘訣在於廣告公司Major,當中的推廣攻勢才能令動畫紅透全日本,偏偏東寶喜歡用旗下的宣傳部,這方面不想跟其他公司合作。
我們都知道文藝作品能否膾炙人口,很講求一個時代的文化心理,相當主觀,一旦「不夠運」票房連番大敗、陷入財困,隨時令核心班底自此意志消沉;可以說,若不是鈴木敏夫極力爭取Major必須介入,合力擋住東寶內部非常「老土」的宣傳想法,吉卜力就無法虜獲日本觀眾的心,一如他事後回顧:
「東寶+Major宣傳組合的實現,為今後《幽靈公主》與《千與千尋》等票房大賣打下了重要的基礎。⋯⋯不過話說回來,如果宣傳沒做到位,票房成績如東寶預測那樣,吉卜力說不定就不存在了。一想到這件事我就背脊發涼。」
結果到了《歲月的童話》正式公映,不久東寶嘩聲四起,一時無法相信大量日本觀眾湧進戲院捧場,以為收到的票房數據可能寫錯了,原初目標只是4億分賬收入,一跳變成18.7億日元,接近五倍之多!成為全年No.1。
鈴木知道東寶內部的激動程度,倒是感到萬分無奈,他當初如此堅持要Major負責宣傳,就是知道東寶這批人如何脫離現實,無法判斷形勢,又難說服他們,根本東寶只需要信託Major辦事,那些票房數據不是甚麼奇蹟,應該是意料之內,至少不可能驚喜得跳起來,險些就是這家發行商壞了大事。
說到這裏,筆者人生遇過不少「東寶風格」的人,一般會以「聰明笨伯」四字形容,就是外表一臉專業,很多理論、說話道貌岸然的,彷彿十分清楚自己做甚麼,內裏卻是食古不化、自尊心過盛,好心做壞事也不自知;英文意思比較貼近的或可稱作Smart-arse(自作聰明的傢伙)。
投資公司一聽「飛天豬頭」想退出,幸好有鈴木
還有一次,宮崎駿心力瀕臨崩潰之際,起初說要隨便製作短篇《飛天紅豬俠》慰藉心靈,怎料,愈搞下去就不是十多二十分鐘,變成了長篇動畫,要鈴木苦惱找投資者才能成事。
本來,因為題材與飛機師有關,鈴木以為順利找來了一家航空公司,殊不知,那些代表洽商後,不留神回公司匯報錯了名字,說動畫名稱叫《紅歌》,哄得高層歡天喜地通過方案,後來才知道叫「紅豬」,而且主角真的就是一隻「豬頭」!嚇得航空公司有退出的打算。到了最後關頭,又是鈴木出馬,包括親身跟公司部長就「豬」這個話題激辯,鈴木願意在枝節部分妥協,再邀請董事長出席試映會:
「電影有全部推倒重來的可能性,而這要看董事長的反應。上映後我們都在出口處等著,緊張得直吞口水。最後看到利光(松男)先生笑容滿面地出來了,開口說的第一句話就是『不錯的電影』。這句話讓所有人都如釋重負。董事長還誇獎宣傳部長『幹得漂亮』,一切都圓滿收場。」
那年,在走訪十七座日本城市力推之下,取得28億日元分賬收入。
自此以後,吉卜力工作室在日本的「江湖地位」毋庸置疑。說穿了,在吉卜力得以起家、成名的關鍵時期,是德間康快、鈴木敏夫化解了宮崎駿無法應付的種種危機,本來一念之間可以結束的初創事業,經過高低起伏,終於成就數十年有口皆碑的傳奇。
有時候,所謂機運,並不是指過程中從沒遇上困境,而是那少數閃爍的倖存者,在他們最脆弱的時候,有人一次又一次將他們從懸崖邊拉回來。點滴之恩,如飲甘露,的確,一切並不是那麼理所當然。如此說來,北野武讀人讀世的智慧,還是值得我們多加深思。
參考資料:
- 北野武著:《北野武的下流哲學》,新北市:不二出版,遠足文化發行,2018年6月初版。
- 山川賢一等著:《宮崎駿和他的世界》,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年1月初版,2017年8月重印。
- 鈴木敏夫口述:《吉卜力的伙伴們:我是這樣賣宮崎駿、高畑勛電影的》,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年3月。
- 鈴木敏夫著:《順風而起》,臺北市:臺灣東販,2014年8月(精裝)。
延伸閱讀:
- 下篇:說宮崎駿抄襲《小倩》,是對他天大的污衊—話說《千與千尋》(下)
- 上篇:千尋為何不殺死湯婆婆?宮崎駿介意被謠傳是「無臉男」—話說《千與千尋》(上)
- 這是宮崎駿唯一一部,慰藉中年大叔的「恐怖片」—話說《飛天紅豬俠》
- 宮崎駿不喜歡淫蕩女人、女角純情有原因—話說《天空之城》
- 宮崎駿眼中「風之谷公主」的世界觀和身材—話說《風之谷》
- 下篇:宮崎駿的心結(下)—太太說我沒資格談論教育
- 中篇:宮崎駿的心結(中)—我不想敗在手塚治虫手上
- 上篇:宮崎駿的心結(上)—數十年無法原諒父親「不忠不義」
- 【致敬】《幽靈公主》20週年,看了十次才認清故事神髓
- 離開宮崎駿、吉卜力之後,6大敗筆揭示《瑪莉》班底剩下軀殼
- 迷戀宮崎駿,有必要貶低新海誠、細田守嗎?
核稿編輯:周雪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