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智仁
所謂的信託信託「金融老年學」(Financial Gerontology)是取自社會老年學(Social Gerontology)的精神,將相關概念套用在金融領域中。敲敲這項理論的門金基調在考量近年來部分提供金融商品或服務的專業人士,只著眼於金融商品或服務本質上的管會專研或交易,但對於已經遠離交易市場或進入退休狀態的政策高齡金融消費者之需求,卻缺乏應有的便金重視。
因此,融老「金融老年學」所關注的年學是,如何透過宏觀的體現角度優化影響個體老化的環境(例如經濟、社會或政治等),信託信託並從微觀的敲敲角度則呼籲關注消費者在高齡化過程中所產生的心理與生理變化,並基此提出在金融布局上的門金妥適對策,調和供、管會需之間的政策平衡。
換言之,便金金融老年學將有助於金融業更深刻了解金融消費者從退休前到退休後的需求轉變,從中思考因高齡化所衍生的創新需求,並揚棄專注傳統金融商品或服務的促銷窠臼,而願意追求自身創新或與非金融業共同合作,與客戶建立更深厚的信賴關係,並提供多元且持續的優質服務。
進一步地說,所謂的金融老年學是結合了認知科學、老年學以及金融學的重要學門,相較於傳統經濟或金融學側重理性之人如何將其所取得的市場資訊進行最大化以產生效益有所不同,因為金融老年學主張在認知能力降低而無法做出合理之意思表示的前提下,其所為的金融行為或社會活動一定會受到影響。而且,隨著平均餘命逐漸增加,高齡者將面臨資產總量無法配合餘命所需的「長壽風險」;以及如果罹患失智症導致認知能力下降的「認知能力風險」,這些都是金融老年學關切的重點。
由於人類的認知能力大抵可區分為「結晶(構)性知能」與「流動性知能」,前者是活用生活中所累積之學習或經驗的能力,後者是指能夠學習新事物並適應新環境所需具備的能力。而金融老年學提醒大家,「結晶(構)性知能」能力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流動性知能」能力則減少,但二者綜合的能力於人生的中高年齡達到高峰,之後則將因年歲增長或因疾病而逐漸遞減。
依據國際失智症協會的統計,2019年全球有超過5千萬名失智症者,預計到2050年時將增加到1億5千2百多萬名失智症者;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從2012年開始,要求各國將失智症列為優先的公共衛生議題。WHO所定義的失智症範圍,除了包含傳統失智(癡呆)症外,也包括阿茲海默(氏)病及神經系統退化性疾病;如果依這項定義來看,台灣全民健保申報資料中,2018年因失智症就醫的人數約為27.1萬人,相較2017年25.2萬人增加1.9萬人。
此外,依年齡觀察,2018年失智症就醫人數也隨著年齡增加而成長,未滿65歲因失智症相關疾病就醫者僅占其人口數的0.1%,但是一旦到了85歲以上,便提高到24.4%,也就是說,平均每4位就有1位曾因失智症相關疾病就醫(衛生福利部統計處網站)。
再者,近年來在老年醫學中受到關注的輕度知能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是指正常老化到失智症開始出現徵兆間所存在的過渡區域,在臨床上每年約有10%-15%會發展為失智症,雖然日常生活多半無虞,但在面臨較為複雜的工作任務或社會環境下的活動時,則會產生困難。
諸如此類的生理或心理變化,對於金融消費者本身難謂沒有障礙(例如判斷與決策能力降低,間接影響資產的布局),對於身邊的親人或利害關係人卻可能產生影響(例如資產如何運用、變更用途、處分與否,甚至如何傳承也將成為問題所在),在金融商品或服務上如何因應,是未來不容迴避的重點。
除了長壽風險與認知能力風險外,隨著金融科技(Fintech)世代的來臨,諸多高齡者因為不熟悉科技技術而演化為「IT風險」。從金融老年學的角度觀之,金融業者如何降低金融服務與高齡者需求間的不匹配(mismatch)差距,也是供需間尋求和諧發展的關鍵,這也會是金融老年學的重點所在。
日本高齡化的現象也非常明顯,因此台灣在高齡化議題的推進與發展上,常以日本為取經對象。對應金融老年學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日本也有深刻的軌跡。日本金融廳在2017年11月發布《平成29事務年度金融行政方針》,方針中指出應隨著金融老年學的發展,進一步檢討高齡投資人的保護措施。次年7月,金融廳以2017年的金融行政方針為前導,邀集學者專家探討高齡化的現狀與金融相關議題,並提出《關於高齡社會的金融服務模式報告(高齢社会における金融サービスのあり方)》。報告中建議:
(一)因應高齡社會,未來的金融服務應跳脫從業者觀點所設計的單一性商品,逐漸轉化為以顧客個人觀點並滿足其需求之商品;此外,利用AI與大數據也能夠使客製化的服務更易於提供;
(二)應運用金融老年學的視角,增加金融業與非金融領域(例如家事協助、關懷服務)業者的合作;
(三)幫助顧客將資產進行「可視覺化」,使其更容易選擇適合自己的商品與服務。
2018年7月公布的此份報告,提出了關鍵的金融新思維,後續於2019年6月由金融廳所提出的《高齡社會的資產形成與管理》等報告,也受到了影響,而金融老年學也逐漸成為潛移默化的新思維。
金融老年學與金融創新
- 商品與服務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