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在1萬8000公里外的阿根廷也能吃到台式刈包,台德家庭推廣台灣小吃「要和中國菜有區別」

滷得油亮的根廷國菜三層肉夾酸菜,撒上香菜和花生粉,也能刈包有區這個台灣的台式台德推廣台灣傳統美食,過去10年間已經在海外流行了一陣子。家庭紐約、小吃倫敦、和中柏林、根廷國菜雪梨這些一線國際大城市,也能刈包有區都可見取了英文名字「Bao」的台式台德推廣台灣台灣刈包。

刈包在歐美爆紅不稀奇,家庭但在阿根廷,小吃這個距離台灣1萬8000公里的和中南半球國家,竟然也出現刈包的根廷國菜蹤跡。

在阿根廷第一次聽到台灣刈包,也能刈包有區是台式台德推廣台灣從當地朋友那推薦來的,位於布宜諾斯艾利斯市中心,餐廳酒吧林立的巴勒莫好萊塢 (Palermo Hollywood,以電視節目工作室和電影製作公司聚集命名),一間叫做KOKO BAO BAR的文青刈包酒吧。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KOKO bao bar(@kokobaobar)分享的貼文

在刈包上放著一顆煎得完美的太陽蛋,塞滿韓國泡菜或甜菜根,「Fushion」(融合在地食材的創意路線)過後我這個台灣人唯一還認得的,大概只剩下刈包白白胖胖的麵皮,也難怪第一次吃刈包的在地友人,直覺的說「啊,這就是三明治啊」。

2022年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從日本拉麵店到香港餐廳,菜單上都有刈包當作前菜或小食的選項,更有刈包為特色的文青酒吧,從媒體報導、Instagram、TikTok上的觀察,2022年布宜諾斯艾利斯文青最流行吃的,就是刈包配拉麵。

來自台灣的一顆小刈包,是怎麼擄獲阿根廷人的味蕾?這股風潮又是什麼時候興起的?

在異鄉賣刈包,是因為「不想把台灣小吃和中國菜混在一起」

位在阿根廷觀光區雷科萊塔(Recoleta)的台灣餐廳「Bao Kitchen」,據說算是布宜諾斯艾利斯最早開始賣刈包的店家。除了刈包,這家店也兼賣牛肉麵、三杯雞、滷肉飯這些台灣味的小吃,連拉麵也強調是「台灣風味」(Ramen estilo taiwanés)。

IMG_2944位於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台灣小吃店「Bao Kitchen」。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 Abby Huang攝

第二代老闆梅琳(Meilim)是德國與台灣裔的阿根廷人,她出身廚藝世家,祖父傅慶祿出生在北京,小時候住在火車附近,常跑去看法國人修火車,後來跟著火車離開故鄉,在車上學得一手的法國菜,來到台灣後還在台北開了一間西餐廳「中心餐廳」。

梅琳的母親傅麗維從台灣嫁到阿根廷,2016年在布宜諾斯開了Bao Kitchen,賣正宗的台灣小吃;梅琳的哥哥湯瑪斯(Tomas)原先也在德國柏林賣刈包,後來回到阿根廷,3年前在市中心開了一間專賣拉麵與刈包的餐廳「Chinofino」。

出生在巴西,因為父親工作的關係梅琳一家總是在旅行,走遍秘魯、韓國、德國、巴基斯坦等10多個國家,前後在台灣待過4年,梅琳說「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地方能和台灣比,那裡的人非常友善、很開放,這是在其他亞洲國家看不到的。」

IMG_2952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 Abby Huang 攝
Bao Kitchen第二代老闆梅琳。

會開始在阿根廷賣刈包,傅麗維說在台灣的時候其實也不怎麼吃刈包,是因為以前阿根廷人對中菜的印象就是自助餐店(comida para llevar),菜裝起來秤重量賣,或是中餐館的宮保雞丁,但她說「我是台灣出來的,不願意跟Chinese food(中國食物)混在一起」,於是開始賣起了牛肉麵、滷肉飯和刈包。

「剛開始大家也不懂,還要解釋什麼是蒸的包子,因為這裡食物多半是烤的。我以為開第一家刈包店會很流行,可是沒有。」傅麗維回憶,2016年剛開第一家餐廳位於首都的金融街,進來吃飯的都是金融界、銀行的人,穿著西裝來,不想手拿著刈包、吃得滿身都是。後來是因為當地媒體對這道亞洲美食有不少報導,大家慢慢開始知道刈包是什麼,特別在年輕人之間流行起來。

梅琳解釋,2016年的時候,刈包已經在歐美很流行,但「阿根廷總是慢別人一拍」,刈包在當地是一個全新的概念。不過刈包是一個很多層次的食物,「咬第一口會感覺嘴巴裡的味蕾都被打開、很驚喜的感覺」,逐漸受到人們歡迎。

「以前在地人不太了解什麼是台灣菜,我們把牛肉麵做出來了,把刈包做出來了,還有滷肉飯,現在台灣的大使每個禮拜都會來這裡請客人吃台灣菜。」傅麗維說。

有想因應當地人口味變換食物嗎?傅麗維坦言本來有想過,但後來覺得還是要正宗,「我覺得是一個教育和訓練,吃久了就喜歡了」,像是當地人吃牛肉不太吃筋,不只餐廳不賣帶筋牛肉,肉販也都把筋挑得乾乾淨淨,不過他們店裡帶一點牛筋的牛肉麵,顧客也吃得很喜歡。

為了幫助阿根廷顧客了解台灣小吃,她也以當地的食材來舉例,像是「蔥薑蒜就是阿根廷青醬chimichurri(以奧勒岡、巴西里、大蒜和油醋混合的沾醬)」、或者「Empanadas(阿根廷肉餡餅)長得很像咖哩餃」,原來台灣與阿根廷這樣截然不同的文化之間,食物還是有令人莞爾的相似之處。

IMG_2948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 Abby Huang 攝
傅麗維的招牌咖哩餃,與阿根廷肉餡餅Empanada看起來非常相似。

不做Fushion,只做正統的台灣味,我好奇當地人真的分得清楚台灣和中國食物的差別嗎?傅麗維笑說「他們也搞不太清楚,食物好吃就來;但我們都講是台灣小吃,他們也就跟著講comida Taiwan,他們知道這是台灣餐廳,不是中國餐廳」。

梅琳補充說,有些阿根廷人去過台灣,他們也感覺到中國和台灣的不同,這裡的中國人不太願意和阿根廷人交談,不太願意分享他們的想法,台灣人普遍比較友善,每個人都說他們很喜歡台灣。現在因為烏克蘭戰爭,大家更知道台灣,也更知道台灣與中國是兩個不同的國家,「你提到台灣,人們就會很有興趣去知道台灣和中國的關係,以及在那裡發生的事。」

IMG_2945Photo Credit: 關鍵評論網 Abby Huang 攝
Bao Kitchen面對大馬路的招牌,用中文寫著台灣小吃。

2022年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文青吃什麼?刈包配拉麵是最潮組合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