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

創作出《螢火蟲之墓》、《輝耀姬物語》等名作,高畑勳在動畫上的成就絕對不亞於宮崎駿

文:魏玓

2018年4月6日,創作出螢隔海傳來日本動畫導演高畑勳過世的火蟲輝耀畫上消息。在我腦中立刻浮現的姬物絕對不是《螢火蟲之墓》裡的節子,而是語等於宮《小天使》(《阿爾卑斯山的少女》)裡的小蓮(海蒂)和《萬里尋母》裡的馬可;他們揮著手,慢慢飄遠,名作而在此岸含淚望著的高畑,是勳動兒時的我。

我不知道台灣有多少人跟我一樣,不亞是崎駿在認識了吉卜力和宮崎駿之後,回頭搜尋小時候看過的創作出螢電視動畫(以前我們大多稱「卡通」),於是火蟲輝耀畫上發現原來宮崎駿早有參與,然後一定會看到有一位叫高畑勳的姬物絕對人,他才是語等於宮那些電視動畫的導演。最後才是名作藉這個機會弄清楚,到底吉卜力的高畑作品中,哪些是出自高畑勳而不是宮崎駿之手。

吉卜力三巨頭:高畑勳、<strong></strong>宮崎駿與鈴木敏夫Photos by Nicolas Guérin,新經典文化出版提供。Copyright © 2019 Suzuki Toshio / Bungeishunju Ltd.
吉卜力三巨頭,左起:宮崎駿、鈴木敏夫、高畑勳

但即使如此,在台灣人們對於高畑勳的瞭解還是少的可憐。就像那些從1980年代後期,開始在本地出現的各種盜版或合法的吉卜力動畫DVD封面文案上,經常錯把高畑勳說成是宮崎駿,以及到現在仍有相當普遍的認知,錯把所有吉卜力出品的動畫,都當成是宮崎駿作品一樣,是很難改變的印象。

高畑勳已經離世四年。台灣終於有了他的影展和特展,在這個當下,應該是一個很好的時機,好好討論一下高畑勳作品的特色和價值,以及宮崎駿與高畑勳的異同。最重要的是,我個人認為從很多方面來說,高畑勳在動畫上的成就,絕對不亞於宮崎駿,值得大家更多的認識和欣賞。

22116862820907_674Photo Credit: 截圖自拍賣網站
台版《螢火蟲之墓》錄影帶截圖,上面卻標示著「宮崎駿暢銷經典卡通」

產量少不是高畑勳的原罪

首先讓我們來把基本事實釐清一下。這個系列討論的範圍,僅限於吉卜力出品的高畑勳動畫長片作品,他的電視動畫(卡通)作品我們暫時略過。如果就吉卜力時代來說,高畑勳總共創作了五部長片,分別是:《螢火蟲之墓》(1988)、《兒時的點點滴滴》(1991)、《平成狸合戰》(1994)、《隔壁的山田君》(1999),以及過世前的最後一部作品《輝耀姬物語》(2013)。

然而在這25年(1988到2013)間,宮崎駿總共創作了八部長片:《龍貓》(1988)、《魔女宅急便》(1989)、《紅豬》(1992)、《魔法公主》(1997)、《神隱少女》(2001)、《霍爾的移動城堡》(2004)、《崖上的波妞》(2008),以及封筆之作《風起》(2013)。另外再加上稍早的兩部,《風之谷》(1984)與《天空之城》(1986),吉卜力出品了10部宮崎駿的動畫長片,是高畑勳的兩倍。

這當然很可能是高畑勳名氣不若宮崎駿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他在1999年完成《隔壁的山田君》之後,沉潛了超過十年的時間,而這段時間卻是宮崎駿的名氣顛峰,包括《神隱少女》獲得了柏林影展金熊獎和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這一來一往的差距,可以理解。

不過,如果我們不把高畑勳當做是一個動畫電影產業裡的導演,而是把他看成是一位動畫藝術家,那麼一切就可以獲得解釋。事實上,如果我們深入他的每一部長片作品,體察他那幾近偏執的細節要求,每一次創作都要超越前一次的極限追尋,不僅「藝術家」這三個字他當之無愧,而他每一部作品的製作時間,事後看來其實一點都不算久。

不斷挑戰動畫極限

高畑勳比宮崎駿大六歲,也比宮崎駿先入行,在早期的電視動畫團隊裡,高畑勳通常擔綱導演,宮崎駿則負責角色和場景設計的工作。不過,他們在1986年成立吉卜力之後,一開始高畑勳轉而變成推手,主要擔任宮崎駿導演作品的監製,直到宮崎駿推出第3部作品《龍貓》的時候,高畑勳才導了第一部吉卜力動畫,也就是《螢火蟲之墓》。

正如前面提到的,高畑勳的作品雖然較少,但是如果論動畫藝術上的開發與創造,高畑勳的付出和成就,絕對不下於宮崎駿。理由正在於動畫創作的本質。

動畫是利用各種美術元素來陳述故事的藝術,它的故事本身可以寫實也可以幻想,但是美術元素的運用,卻應該盡量發揮想像和創造的可能性,否則便無法凸顯與真人演出電影之間的差異。

曾經有評論認為,高畑勳的作品比宮崎駿「更偏向寫實」,這是相當膚淺和籠統的說法。因為在哪個層次、哪個環節、哪個意義上寫實,都會有不同的理由和詮釋。如果我們從動畫美術的創新和想像這一點,來仔細檢視兩人的作品,就會有非常不一樣的發現。

讓我們來比較一下兩人的作品在美術表現方面的演進,以下因為配合高畑勳作品的出品時間,所以宮崎駿這邊的對照作品是從《龍貓》開始看,但相關討論其實也適用於他的其他作品。

我們先看宮崎駿。在他的10部吉卜力動畫中,畫風和美術概念其實並無太大改變,包括:人物角色的基本造型、飽和度和明度都很高的色彩運用,以及用油畫融合水彩畫法處理背景,而背景事物的處理往往比人物角色更為細膩和有層次感,尤其是自然山林和建築物等。

唯一比較不一樣的,是2008年的《崖上的波妞》。在這部動畫中,宮崎駿企圖讓筆觸返樸歸真,以往用心營造的細膩背景,在片中以粗獷不拘的筆法和大面積色塊取代,產生一種更有童趣的美學,也成功搭配了波妞和宗介的少年之愛此一主題。不過,就人物造型和色彩偏好方面,其實並不算改變太多,而且在其後的《風起》,又回到了之前作品的風格。

但高畑勳這邊就不同了。跟《龍貓》同年出品的《螢火蟲之墓》,兩部作品的人物造型和整體畫法差異不大,只是因為主題的關係,氣氛迥然不同。但是到了1991年的《兒時的點點滴滴》,跟宮崎駿另外兩部年代接近的作品《魔女宅急便》、《紅豬》相較,差異已經非常明顯。


分享到:

京ICP备19007577号-5